上海静安寺,或许有你不知晓的历史和故事

提起上海,人们马上会想到一栋栋摩天高楼。其实,上海不仅仅就是摩天高楼,还拥有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比如拥有多座著名的千年古刹,闪耀着佛教文化的一片光辉。今天我们就重点介绍最著名的三座古寺,静安寺、龙华寺和玉佛寺。

静安寺最主要的景观

静安寺位于南京西路1686号,是上海的香火旺盛的著名古刹。

她从南至北坐落着山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和法堂。

你看那山门额首的“静安寺”三个隶体大字,那是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的手迹,是1945年题写的;你再看看半椭圆型的拱门,上面雕刻着宋代云纹花饰。

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二层悬挂着高3.3米的和平钟,用青铜浇铸而成,钟声响起,浑厚苍劲,余音袅袅。鼓楼上安置牛皮大鼓,直径3.38米,颇有几分气势。

再看看号称“静安八景”之一的“涌泉”,人称“天下第六泉”。它建于南宋年间,也是历史悠久。上海开埠后,英国人为了修筑马路,把静安寺正门缩进了数十米,于是古井就暴露在寺门外的马路上,成为上海一景。1966年下半年,南京西路拓宽,涌泉井护栏被拆,井被填平,古井从此销声匿迹。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上海建设地铁2号线,工程队挖掘到古井的部位时,就见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无论如何堵都堵不住,地铁掘进工程被迫暂停。有高人指出,地下之泉是为黄泉,切不可动。于是地铁改道,从古井旁经过。2009年9月26日,扩建后的“涌泉”在南京西路、华山路口落成,有文字提示:“始于南宋,涌泉成为静安寺八景之一,史称天下第六泉。”

我们再来看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殿前的广场正中处,矗立着一尊铜炉,名字叫福慧宝鼎。它高10.23米,重15.5吨,白铜铸造;宝鼎侧面铸有慧明和尚撰写的铭文,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香炉。很多游客为求财运,纷纷把钱币投入铜炉。

上图:大雄宝殿 下图:铜炉

大雄宝殿以铜瓦为顶,殿高26米,竖有46根柚木柱子;殿内供奉着释迦摩尼佛像,它以15吨纯银打造,是世界上第二高佛像。

大雄宝殿北面有静安寺法堂,黄色和深灰色琉璃瓦及铜瓦覆顶,主要饰物脊吻、塔刹等,都是贴金装饰,给人以庄严和华贵的印象。

最后我们再看看静安寺东南方的梵幢,它高18米,由整块花岗岩石雕刻而成。梵幢正面,镌刻着慧明和尚亲笔书写的“正法久住”四个金字,背面刻有宋苏轼书《金刚经》,梵幢上部为16吨白铜浇铸的四面狮吼像。

静安寺清香缭绕,梵音袅袅,给人一种庄重神圣之感,闹市中居然有这么一块让人净化心神之地,真是难得。

悠久而曲折的历史

静安寺之所以闻名,因为她的历史悠久。

据说,静安寺在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建造,寺址原在吴淞江(今苏州河)北岸,初名沪渎重元(玄)寺,唐代时改名永泰禅院,到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才改名静安寺。

时间流到南宋嘉定9年(公元1216年),因为静安寺昼夜受到江水冲击,寺的地基有倒坍的危险,住持仲依将寺迁至芦浦沸井浜一侧,就是今天的静安寺位置。

时间流到元朝,静安寺规模已经拥有8大名胜。何谓8大名胜?一是三国时所立“赤乌碑”,二是南北朝时所植“陈朝桧”,三是源于神僧智俨异行而流传的“虾子潭”,四是南宋仲依所建“讲经台”,五是沸井浜中突沸的“涌泉”,六是诗僧寿宁所筑方丈室“绿云洞”,七是行人取道渡吴淞江的古渡口“芦子渡”,八是东晋遗存防御海寇的“沪渎垒”。


静安八景

(来源:静安寺)

诗僧寿宁搜集历代诗人题咏,编为《静安八咏集》,随着书的流传,静安寺更加声名远播。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礼部侍郎麦焕捐款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又修建寺前涌泉亭;寺僧大海将寺内宋代银杏树干雕成十八尊罗汉及一尊韦驮像:静安寺逐渐兴盛起来。

静安寺规模已经扩大,成为江南巨刹。

天有不测风云,到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暴动,战火燃烧,静安寺遭到毁灭,只剩下一座空空荡荡的大殿,境况甚为悲惨。

住持鹤峰决心重修静安寺,他在富商胡雪岩等人的资助下,于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重建静安寺,第二年四月初八寺宇落成,其时举行隆重的浴佛节,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场面奇观,一年一度静安寺庙会由此诞生。

上图为静安寺旧貌

静安寺的繁荣和交通发展密切相关。1860年,上海县城上海人要沿着护城河坐船才能前往静安寺,也有人是穿越田间小路到达静安寺。1860年,修筑了一条从跑马场通往静安寺的马路。1862年,静安寺前的路被公共租界命名为Bubbling Well Road 即涌泉路,有人称为静安寺路,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称为南京西路。静安寺路最初为土路,长约3.22公里。1891年,在道路两旁种植梧桐树,形成一片好看的风景。1927年,静安寺路改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宽达15.25米。1908年,上海第一条电车线路开通,静安寺就是起点站。道路的发展,便得静安寺的香客日益增多。抗战期间,众多商店、银行、银楼和舞厅等,雨后春笋般地在静安寺周围建立,静安寺愈加繁荣。

1966年“文革”爆发,静安古寺遭受严重冲击,所有佛像、法器悉被捣毁,僧众被逐,整座寺宇被改为工厂。1972年,大雄宝殿失火,变成一片废墟。

1984年,上海市佛教协会成立静安寺修复委员会,要按照历史原貌修复静安寺。1988年,新建大雄宝殿,至1990年,静安古寺修复工程基本完成,呈现一片新面貌。

静安寺几经盛衰,依旧顽强地生长着。不过,静安寺已经不是原来的静安寺,但还是静安寺。

静安寺的故事让人惊愕

我们来听听静安寺的故事。

早在晋朝晋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吴淞江边飘浮来两尊不沉的石佛,一尊名叫惟卫,一尊名叫迦叶,它们被供奉在沪渎重玄寺(静安寺旧称)。隋代著名高僧智者大师在遗愿中嘱咐后人,要精修吴郡惟卫、迦叶佛像。

清朝光绪九年《重建静安寺记碑》中,有“故西晋时,浮江来石佛者犹在”之句,可见明清时石佛还在静安寺院中。此后,就没有石佛的记载了。

静安寺还曾经发生过僧侣叛国案,轰动天下。

1946年2月,静安寺的住持收到一封信,是静安寺原住持志法写的公开信,检举静安寺的院监密迦、前往住持德悟犯有叛国罪。他在信中说,上海沦陷期间,静安寺院监密迦协助日本兴办日语学校,在寺院中多次超度日本人亡灵;帮助日本人捉拿爱国人士;胁迫当时的主持德悟任伪大东亚佛教会常务理事等。

志法揭发的密迦是一位外来和尚,在上海沦陷时来到静安寺,后来当上了院监,一个实际掌握寺权的职位。当时的静安寺,是密迦和住持德悟主持工作。

住持将信交到了上海市高等法院,志法同时也将揭发检举信寄到高等法院。

这封检举信引起轩然大波。

在志法鼓动下,静安寺原住持六根向上海市政府、市党部检举,称密迦曾将百余尊镶嵌珠宝的佛像送予日本人,还曾设宴款待日本军人,并招日妓入寺,与日军要员饮酒作乐。

同时,另一僧人茂根也向淞沪警备总司令部检举,称密迦曾组织僧人为日军阵亡将士举办法事、协助日本人在静安寺小学实施奴化教育等。

1946年9月,上海市高等法院以“与敌伪勾结,帮助敌人为宗教侵略”起诉密迦和德悟。

两人竭力辩驳,拒不认罪,还将一些罪行推诿给检举他们的志法。

静安寺周围的店铺老板多人出面,检举寺内和尚在沦陷期间有过通敌行为。

《申报》记载:德悟28岁上海人,密迦37岁宁波人,经过调查取证,认定如下犯罪事实:德悟、密迦利用静安寺小学宿舍与上海东本愿寺兴办日语学校,企图奴化学生;办学期曾许诺学生,上海能如此安定多亏日本人,你们要好好学习日语,以后介绍你们去日本机关做事。另外,帮助捉拿爱国人士。

法院最终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的罪名,判处密迦、德悟有期徒刑二年六月,褫夺公权两年,没收财产。

一场震动上海的巨大的风波落下帏幕。

乌云飘过,天空还是蓝天,静安寺仍然以其独特的风姿,在上海放射出一片光彩。有人说:上海的百年历史看外滩,上海的千年历史要数静安寺——您认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石佛   上海   静安   鼓楼   大雄宝殿   住持   涌泉   日本人   佛像   公元   故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