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西南第一大湖

简介

名称由来

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关于滇池名称的由来有四种说法:

《滇池地区历史地理》载:古老羌族的的文化传统是“屈肢葬”及火葬。滇池地区先秦、两汉数百座墓葬的发掘,“屈肢葬”仅有一具,其余均“仰身葬”,火葬的遗迹没有发现和报道。这证明先秦、两汉时期滇池地区的居民与氐、羌关系不大。而世所公认的彝族先民——“昆明人”,最早来到滇池地区是在东汉以后。

西汉的《史记》说:“楚威王时,将军庄蹻……至滇池”,“滇池”地名就已载入史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池,……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但如倒流,故曰滇池。”所以,“水系颠倒说”,比较可信。

形成演变

还有一种说法与此说吻合,认为古滇池属红河水系,从刺桐关流入红河,后来当滇池水域降在1940米以下后,经过漫长岁月,刺桐关抬升海口河下沉,滇池出流受阻才改道由海口河向西转北流入金沙江水系。

自然灾害

据《明史》载:明洪武十九年、弘治五年、弘治十四年多次“昆明滇池水溢,民为患。

据《续修昆明县志》载:“清·乾隆四十二年(1775年)六月中,昆明大水,毁民居无算,庐舍荡无遗。”

人文风光

治理开发

赛典赤考察昆明山川地貌和历次洪灾后得知:水患的主要原因是流入滇池的河道及出水口——海口与流出河道淤塞,导致水流不畅,江水及滇池水位升高造成的。

为彻底解决灾患,赛典赤对流入滇池的盘龙江等六条河流作了疏浚,对滇池的出水口——海口与螳螂川河道进行疏通拓宽,以泄滇池之水,使出入水量保持相对平衡。又在昆明北部建松花坝水库以拦洪蓄水。还把盘龙江水分流入金汁河,既增强了泄洪作用也扩大了灌溉面积。

治理滇池工程浩大,耗时3年,到至元十五年始告结束。工程完工后一年,为昆明人造福的赛典赤因积劳成疾而病逝。赛典赤对滇池的治理,顺应了滇池流域的水循环要求,改善了农田水利条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护了中庆城,为昆明城随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这次疏浚河道,增加了千顷田地,又付出了缩小同等滇池水域的代价,这一时期的滇池面积已缩小为350平方公里。

1950年至1953年,政府先后动员市民义务劳动,疏浚盘龙江,筑成部分石堤。1957年9月两次暴雨,盘龙江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淹田地万余亩(《昆明市志长编》)。经政府组织了10万军民堵塞决口,加固河堤,奋战3天,才排除险情。1958年至1959年又改建盘龙江上桥梁的桥孔,疏浚盘龙江河道。1959年又在松花闸原址加高了拦河坝,增大了水库面积,谷昌坝被淹没在松花坝水库里。

1966年至1967年又将盘龙江部分河道改直,加砌河堤和石护坡。在江上建机械闸门、排涝泵站。又在玉带河头设启闭闸,分流盘龙江洪水。经不断治理,到1988年之后盘龙江的水患终于得到彻底治理,盘龙江是流入滇池的主要江河,这使滇池的压力也大大获得缓解。

中国是个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国家,各地想增加几万亩良田,其主观愿望也无可指责,然而当时大部分人缺乏生态环保意识,昆明也步其后尘,跟着做了蠢事,发起了“以粮为纲”,向滇池要粮的“围海造田”运动,广泛发动群众日夜奋战,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填去了草海约20平方公里水域。从此滇池调节昆明气侯的功能被打了折扣,后来发现这些新造的田并不适宜栽种,在这里办的农场连年亏损,1980年后这片新大陆部分退田还湖,其余另作他用。

沿岸景观

翠湖

西山

寺名几经更改,民间则始终称之为华亭寺。

海埂

大观楼

观音山

白鱼口

龙门胜景

聂耳墓

郑和公园

盘龙寺

#滇池##云台文化寻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晋宁   华亭   西山   海口   昆明   断层   云南   水位   河道   龙门   高原   明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