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镜头里的渑池县仰韶村

仰韶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1921年4月18日,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从县城出发,徒步来到二十里之外的仰韶村,在村子南边的一处坡地上发现了一些陶片和石器。

1921年10月27日,安特生第二次来到仰韶村发掘, 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彩陶、石器、骨器、陶器和蚌器,通过研究鉴别,断定这些都是五千至七千年前人类生活的遗迹 。

这次发掘工作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本组图片就是安特生在此期间所拍摄的,生动再现了民国时期仰韶村百姓的日常生活。

仰韶风景

安特生第一次来到仰韶村拍摄的风景。为世人所震惊的仰韶文化遗址就隐藏在照片中的这片缓坡台地上,此时正是四月天气,到处绿草如茵,生机盎然。

在做什么

这是一张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照片。光着膀子的年轻男子俯身在一个类似于石头小矮墙的后面,旁边放着一只大簸箕,具体在做什么实在搞不明白。照片左下角,露出了安特生的影子。

乡村一角

这是安特生第二次来到仰韶村所拍摄的村落景象。茅屋、土墙,一名男子坐在板凳上操作一台编织麻绳的机器。此时已是冬天,人们都穿上了棉衣棉裤, 不远处有一名小男孩将脚蹬在高处,正在整理保暖的绑腿。

三个孩子

三个男孩子的合影,面对镜头,没有丝毫的局促,脸上都带着自然的微笑。在他们身后,是一栋民居,已经很陈旧了,墙壁裂开了一道很长的缝隙。

农家门前

这一天太阳很好,年老体衰的老汉半靠在门前一段粗大的圆木上晒太阳。老太太坐在他身后做着针线活,小孙子则在一旁玩耍。

农家院落

这是一户农家庭院里的景象,院子不大,屋檐下挂着玉米棒,墙边靠着木叉等农具。一名白发老妇端着簸箕在分拣粮食里的杂物,另一名老妇在一旁照看婴儿凳里的小孙子。

加工粮食

这是一张颇让人动容的照片,一个小姑娘正在用石杵捣石臼里的粮食。这种加工粮食的工具历史非常悠久,甚至早于石碾子和石磨之前。很难想象,小姑娘身体如此单薄,竟然能拎动这沉重的石杵。

富农之家

这是一户比较富裕的家庭,从他们的衣着和身后的房屋就可以看出来,父亲和儿子都穿着长袍,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很体面的打扮了。房屋的墙壁用青砖和石头砌成,且比较高大。一头黑猪正在墙角觅食。

镜头里的笑容

对于画面中的人来说,他们是极少有机会照相的,因此笑得非常开心。而中间拄着拐杖的女子是个盲人,她将永远无法知晓镜头里自己的样子。

编织竹筐

一名男子正在用竹篾编织筐子。过去人家的房前屋后都种有竹子,是取之不尽的原材料。尽管已经到了民国十年了,男子的脑袋上还顽固地留着一条大辫子。

晒粮食

当时留着长辫子的男子不是个例,图中这名正在翻晒粮食的男子同样留着一条长长的辫子。俗话说“积习难改”,近三百年的“辫子史”,让一些人很难斩断。

玩耍的幼童

这张照片充满了童趣。婆婆和儿媳妇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剥玉米,小孙子拿着一根木棍在一旁玩耍,大概是在模仿大人干活的样子吧。

麦秸垛前

三名男子正在搬运场上的麦秸。在当时人们的眼里,麦秸是个宝贝,不但可以当做牲口的饲料,还可以送到轮窑厂做燃料,据说用麦秸烧出的青砖比用煤烧出的更加结实。

黄土坡前

仰韶村外,戴着耳帽的爷爷带着小孙子站在黄土坡前,脚下是一片干枯的小树,景色颇为萧杀。

祖孙俩

老奶奶和她心爱的孙子合影。老奶奶裹着小脚,头上顶着头巾,这是旧时中原地区最常见的装束,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河南农村还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打扮的老人。

老先生

在这张照片中穿着长袍马褂的老先生也出镜了。一般来说,在乡村里这种打扮的人是无需做繁重农活的人,这位老先生可能是私塾先生或者一个商人。

祖孙三代

一家四口的合影照,左边的妇人可能和上图的老太太是亲姊妹,无论是长相还是笑容都十分相似,只是更年轻一些。站在右边的儿媳妇怀里抱着小婴儿。一家人穿着干净整洁,在村子里应该属于富裕人家了。

全家福

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三个孩子的合影。妻子怀里抱着最小的孩子,大女儿正在处理一只鸡。身边的木桶、背后的老树还是斑驳的老墙,都给人一种岁月的沧桑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渑池县   麦秸   孙子   簸箕   瑞典人   祖孙   河南   辫子   老先生   农家   粮食   镜头   男子   照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