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云南,看生机如此盎然!

9月7日上午,“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嘉 摄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有着“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誉,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及“印度—缅甸”三大区域的核心和交汇区域,是全球生物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地区之一,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

省委、省政府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取得显著成绩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走在全国前列

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始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成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在全国较早制定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先后颁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系列规划计划。成立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多次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今年7月29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高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建立完善制度,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完善法规政策。继颁布《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后,修编《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印发《云南省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制定贯彻落实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工作意见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实施办法,在全国率先颁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生物多样性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强化执法监管。开展《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定期开展全流域专项执法检查,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健全生态环境、林草、农业农村、公安、检察、海关等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公开审理全国首例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预防性公益诉讼案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行为,形成严打严防严管严控的高压态势。

健全保护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一是科学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自1958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来,全省已建设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62个,积极创建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等国家公园,建设全国唯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生物种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为辅的保护体系日趋完善,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0%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华盖木 图源:新华社

二是加强珍稀濒危特有物种保护。实施珍稀濒危、极小种群和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工程,巧家五针松、华盖木、云南梧桐、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大理弓鱼等一大批濒临灭绝的物种重新获得新生。曾经在滇池野外灭绝的滇池金线鲃,人工繁育成功,重新引入滇池,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范例。

三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90%,其中,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占红线面积的55.2%,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了云南“三屏两带多点”的生物生态安全格局,系统保护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宝库更加稳固。

科学合理利用,绿色发展成为靓丽底色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云南生物资源禀赋,推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两山理论”实践创新,把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作为云南加快绿色发展的突破口。

加强森林、湿地、草地和生物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着力培育云花、云药、云茶、云果、云菌等生物优势产业,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云南绿色发展。

普洱思茅区祖祥有机茶园。虎遵会 摄

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和乡村振兴,努力把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高原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成为绿美云南绿色发展的亮丽名片。

弘扬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得到传承

协同推进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把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范畴,载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充分发掘、传承和弘扬民族生态文化。建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掘哈尼族梯田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藏族圣境文化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和相关传统知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开启了“民族文化促进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云南模式。

率先在全国开展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试点,为国家建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提供借鉴。

创新保护思路,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迈上新台阶

编纂完成《云南大百科全书·生态编》,系统构建了云南生态知识体系。在全国率先发布《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全面系统阐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在全国各省(市、区)率先发布生物物种名录、生物物种红色名录、生态系统名录、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和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1992—2020年),全面系统摸清了云南省生物物种的家底和受威胁状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奠定了科学基础。

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并在2016年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COP13)期间作了云南经验介绍,赢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与会各国嘉宾的高度认可。

强化监督整改,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开展高黎贡山(云南段)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核查,督促整改351个问题点位,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综合管护能力得到提升;采取雷霆措施,全面彻底抓好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拆除滇池沿岸219个点(片)110.69万平方米,恢复湖滨带14公里,滇池沿岸过度开发、无序开发、贴线开发现象得到全面整治。

坚决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问题,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实现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核查全覆盖。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的重要内容,严肃查处危害、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宣传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共识共为

充分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开展宣传周宣传月、举办摄影比赛和大型图片展、举办知识竞赛、制作系列宣传片、建设云南生物多样性网上博物馆等多元化宣传,不断提高公众意识,呵护、保护生物多样性逐步成为全社会共识共为。

特别是在筹备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期间,通过对亚洲象“北上南归”的跟踪报道,极大地提高了国内公众和国际社会对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度,云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强化交流合作,伙伴认同关系持续增强

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持续推动与东盟、南盟、大湄公河次区域,欧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加强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国家公园建设、外来入侵物种联防联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领域不断拓展合作交流,实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环境发展与扶贫、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红河干热河谷生态恢复与社区发展等一大批示范项目。

积极参与打击跨境生物资源贸易犯罪国际联合执法行动。积极推动知识、信息和成果共享,推广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案例,伙伴认同关系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办好COP15,开创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

举全省之力配合做好筹备工作,COP15第一阶段会议精彩、圆满、成功。习近平主席视频出席大会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讲话,宣布率先出资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大会通过标志性成果《昆明宣言》,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也为云南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了强大动力。

10月13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通过“昆明宣言”。雷桐苏 顾彬 摄

云南将以此为契机,拓展COP15后续效应,积极争取在昆明设立“生物多样性中国昆明国际论坛”,深化区域国际合作,不断开创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

十年来

省林草部门主动担当

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持续开展森林草原资源的

科学培育、保护和利用

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

作出了积极努力

取得了明显成效

强机制、抓管理,实现林草生态持续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保护好林草资源,林草行业出台了森林经营规划、森林抚育实施细则,巩固完善了林草资源监测体系,开展了森林湿地资源精准监管,林草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建立健全了覆盖全省、分级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林草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压实生态资源保护责任,全面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森林资源监管实现了主动发现、常态执法。2021年以来,全面推行林长制,省级成立了以王宁书记、王予波省长任双组长的林长制领导小组,建成从省到村五级林长体系,设立各级林长36999人。建立了总林长令发布、“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林长巡林任务清单和重点工作问题清单等工作机制,森林草原资源得到更加系统、更加有力地保护。在省级林长的示范带动下,各级党委政府爱林护林积极性不断激发。

高黎贡山 资料图 杜晓红 摄

十年来,云南森林面积从2.84亿亩增长到3.03亿亩;森林蓄积量由16.93亿立方米增长到20.96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前列;草原综合植被盖度79.1%;湿地保护率57.77%,林草生态持续向好。

谋创新、抓保护,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种群

云南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2种、陆生野生动物386种,分别占全国的48.1%、56.27%。其中,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保护植物有212种,保护动物有65种。

十年来,云南林草部门在全国率先开展多项保护管理措施创新。

一是构建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监测体系。目前,已掌握580余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底数,建立了亚洲象、绿孔雀、滇金丝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旗舰物种的常态化监测体系,实现了亚洲象种群的动态实时定位监测和预警。

白眉长臂猿 保山市委宣传部 供图

二是着力填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空缺。探索开展了自然保护地外的野生植物保护小区、野生动物社区公益保护地等多种模式,率先提出将极小种群物种集中分布区纳入“生态红线”划定范围,并成功推动纳入国家方案。

三是大力开展极度珍稀物种栖息地修复。修复改造亚洲象食源地9000多亩、整合划定绿孔雀栖息地保护范围13.8万亩、引入社会公益资金修复滇金丝猴栖息地8400多亩。

四是系统构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体系。完成了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第一个十年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就地、近地、迁地、种质资源保存、人工繁育与回归等多元化保护体系,67种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十四五”期间启动了第二个十年规划,确定实施101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行动。

富民枳 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 供图

五是成功探索建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制度。2010年在全国首家引入商业保险,开展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通过政府投保,赔付野生动物对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截至2021年,全省累计投保5.31亿元,兑付保险金4.85亿元,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

六是全力破解人象冲突难题。十年来,通过持续保护,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分布范围逐步扩大,林草部门积极探索亚洲象保护与安全防范有效途径,先后建立了亚洲象监测、预警和防控一体化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组建了专业“护象队”,建设社区隔离防护工程,实施了食源地建设工程。针对群众关心的亚洲象肇事问题,及时调整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竭尽全力维护人象和谐。2021年,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温暖了全世界。

大象食堂 张彤 摄

十年来,全省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分别达到83%和77%。亚洲象增长到300多头,滇金丝猴增长到3300只左右,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等旗舰动物数量稳定增长。华盖木、毛果木莲、漾濞槭、滇桐、巧家五针松、云南蓝果树等30种极小种群植物种群,通过就地、迁地和繁育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保护。

深谋划、优布局,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努力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兼具云南特色、符合云南实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省林草局研究确定了《关于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目标和思路》,明确了建设目标、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普达措国家公园 迪庆州委宣传部 供图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11种类型自然保护地362处,面积549.5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32%,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具规模。

自然保护地持续发挥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优良生态产品和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晋宁滇池国家湿地公园 任红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国家公园创建作为云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标注性工程抓紧抓实。省林草局扎实组织全省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生态保护空缺分析、重要生态系统调查、国家公园创建范围、优化调整,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创建。最近,亚洲象和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范围和功能分区已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专家论证。

强优势、增活力,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充分发挥生物资源多样性优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林草产业发展,推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惠民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十年来,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基地提质增效、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初步形成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木竹加工、林下经济、观赏苗木、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林草产业体系。

临沧坚果种植基地 视觉中国

2021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3.4倍。核桃和澳洲坚果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林下中药材面积、产值均居全国第一,野生菌种类、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

怒江草果丰收 资料图

涌现出昭通花椒、漾濞核桃、怒江草果、临沧澳洲坚果、南华野生菌、普洱速生丰产林等一批优质生态产品,有效破解了云南广袤山区有“生态”无“生计”难题,让人民群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安全感。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

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让云南生机勃勃

更绿色、更美丽

更多详细内容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

看发布会实录

整合自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编辑:马正麟 李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云南   云南省   种群   自然保护   物种   生机   全省   生物多样性   生态   体系   生物   美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