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白公馆一位老太看着墙上照片痛哭,游客才知她是英烈遗孀

1949年11月27日,解放军大军压境,蒋介石一声令下,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恶毒的“二七”大惨案,将渣宰洞和白公馆的300多名革命同志尽数斩杀

1981年,时隔近32年,白公馆已经变成了著名的红色景区,许许多多的游客来到这里缅怀先烈,身处其中,大家的情绪都十分沉重,所有人都自发的保持着安静。

这时突然传来一声声难以抑制的哭泣,众人看了过去,发现是一位老妇人望着一位革命烈士的遗像,泪流满面,尽管她用手捂着嘴,不想发出声音,但悲伤无法掩盖。

她为何哭得如此伤心?那位烈士是谁,跟她究竟有什么关系?这背后发生过怎样一段故事?

成家立业的革命者

烈士名为许晓轩,如果你读过《红岩》,书中牺牲在胜利前夕的许云峰,就是以他为原型构画的。

1916年10月,许晓轩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的仙女庙镇,许晓轩家里并不富裕,再加上父亲染上了“赌”瘾。

家中能寻到的银钱全被他拿去砸进了赌场那个无底深渊,赌徒都有什么心理呢?我下次一定能翻盘。

就这样,许晓轩的童年充满了父母的争吵声,直到许晓轩11岁时,赌徒父亲患上了病,家里的钱全让他败光了,拿不出钱来治病,最后不治身亡。

丈夫去世后,许晓轩的母亲带着许晓轩和他的哥哥许瘦峰离开了那个家,来到了江都县生活。

在这里,许晓轩遇到了他一生的恩人,教书先生陈世德,陈世德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早些年在上海参与地下活动,在上海电报局工作。

用电报员的身份为行动做掩护,后来遭到了国民党的怀疑,但最终因为没有证据,陈世德被关了几个月后无罪释放了。

从监狱出来后,陈世德当晚收拾好东西,逃到了江都县,在这里继续发展革命工作。

陈世德用自己的积蓄盘下一个院子,在这里开设学堂,教授青年们读书、识字、学外国语言,还会给青年们宣传革命思想,给他们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

许晓轩和母亲来到江都县后,为了贴补家用,在当地的一家钱庄当学徒,机缘巧合下认识了陈世德。

陈世德见许晓轩格外聪慧,却受困于家庭的苦难,无法继续学业,心生怜意,问许晓轩是否愿意拜他为师,去他开设的学堂学习。

许晓轩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将此事告知母亲后,母亲也十分支持。

在陈世德的指引下,许晓轩不仅学习到了文化知识、诗词歌赋,还接触到了革命思想,从陈世德口中,许晓轩仿佛看见了一个崭新的、强大的新中国。

那些来自西方的文化知识是许晓轩革命的初始,受老师陈世德的影响,许晓轩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和镇上的青年们一起研习马克思主义救国方针。

谁料好景不长,陈世德遭到匿名举报,国民党反动派将他抓捕,学堂也被封,许晓轩的母亲担心儿子会被牵涉,勒令他待在家中,不要整天搞什么革命。

1935年,为了让许晓轩安定下来,母亲为他张罗了门亲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许晓轩和他的新妇在结婚之前一面都未曾见过,只知女孩名为姜琦华,比他小上一岁,今年18岁。

这位姜琦华正是文章开头那位痛哭的老妇人,她和许晓轩虽是包办婚姻,但两人的婚姻却是幸福的。

许晓轩虽对母亲的自作主张有所怨怼,但既然已经娶妻,自然不可怠慢了妻子,令他没想到的是,姜琦华并未寻常大字不识的妇人。

幼时家里也曾富裕过,上过几年学堂。最重要的是,她喜欢听许晓轩讲革命,也十分支持他参加革命。

古有“成家立业”,许晓轩这家已成了,哥哥许瘦峰就帮他在无锡公益铁厂找了份会计的工作。

许晓轩在外挣钱,姜琦华在内持家,两人都是温和性子,感情和睦,日子过得越来越美满。许晓轩还因为工作认真,不到一年就升了职,成了财务部的负责人。

平稳的生活的确是许晓轩追求的,可他所求的,是在理想的新中国之下,过普通人的日子。彼时中国抗日战争彻底打响,国之危亡之际,青年人岂能置之不理!

许晓轩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抗日救国的队伍当中,成为了无锡市青年抗日后援会的理事,带领后援会的成员组织抗日宣讲、游街等活动。

随着这波中国青年抗日救国的热潮,许晓轩彻底投身到了革命事业当中。

革命时期的难两全

1937年7月,日军的轰炸机突然出现在无锡上空,下一秒,炸弹在落地的一瞬间爆炸。房屋被毁、桥梁尽断。

人们争先恐后地逃命,许晓轩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组织市区的百姓团结起来,修建防空洞。

同时,为了支援前线作战,许晓轩组织了护厂民卫队,保护工厂周边的安全,及时发现日军轰炸机方向,尽可能地保证工厂的运转,生产出更多的军需物品派送到上海前线。

为了工厂的事,许晓轩经常不回家,当时姜琦华刚刚生产不久,正需要人照顾,却大半月还见不到许晓轩一面,不免会埋怨起来。

许晓轩知妻子委屈,总会耐心地和她解释,

“我并非不想回家,只是实在抽不开身,我这一空下来就赶忙回来看你和孩子,琦华,你要知道,没有国哪来的家?

如今正是国家危亡之际,说什么我们都不能退缩,我必须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

姜琦华不是不明事理的人,知道丈夫许晓轩身上担负着重任,在那之后再没有抱怨过。

8月底,眼看着日军的火力越来越猛,工厂根本没法开下去,许晓轩动员工厂的工人们和他一起,将厂里的设备和原料运走。

冒着日军的炮火,他们租借了几条船,从水路逆江而上,前往汉口,许晓轩主动断后。

在工人大部队到达一个礼拜后,他才满身尘土地扛着几箱子生产资料,从一只小船上下来。

一问才知,他临走时想起工厂办公室里还有一摞资料没有拿,不顾日军正在轰炸,从码头回到工厂,找到剩下的资料,几经辗转这才来到汉口。

1938年5月,因为表现出色,许晓轩的入党申请被批准,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被组织派往重庆参与革命宣传工作

因为革命工作需求,许晓轩不断地变换工作,国民党特务对共产党的搜捕十分紧密。

许晓轩一面要开展革命宣传任务,一面要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回家的频率也越来越少,甚至于孩子生病了他都没回家看上一眼。

等他再次回到家中,便只有伤心欲绝的妻子、悲痛不堪的母亲,还有孩子已经病死的消息。

许晓轩是一位优秀的革命同志,但他却算不上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抗战时期,有太多同志舍小家为大家,谋求革命胜利。

尽管再难过,许晓轩还是片刻不停地回到了革命工作中。在组织的指示下,进入到了中共川东青委创办的进步书刊《青年生活》,负责编辑、印刷等工作。

期间他撰写了许多宣扬新思想的文章,省吃俭用,将收入全部投到了《青年生活》的发行上。

只可惜书刊很快受到了汪伪政府特务的打击,被迫停刊,可宣传工作还要继续,许晓轩身为川东青委的宣传部部长,肩负的任务就是将宣传工作深入了人民群众之中。

为此他不停地奔波在工厂、学校等地,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到抗日救国的活动中。

和之前的文字工作相比,现身的做群众工作十分困难,因为文章面向的群体只要是文人学子。

而群众宣传面对的大都是没什么知识文化,不在意时局的百姓,暴露的风险也跟着迅速上升,随着汪伪政府对革命者的抓捕行动愈演愈烈,上海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等抗战结束,侵略者被赶跑,我们可以经营自己的小家,会有好多孩子,他们能出生在一个和平的中国,享受到好的教育。

到时我可以陪着你,一起照顾他们长大成人。”

孩子离世时,许晓轩这样安慰妻子,在他构造的未来里,他们过上了再幸福不过的日子。

只可惜,20世纪40年代的许晓轩留在了1949年,去不到这样的新中国。

宁死不屈的烈士

1940年4月,许晓轩前往大溪沟二十一兵分厂参加会议,谁料组织里出现了叛徒,将会议的时间地点都告知了国民党特务,许晓轩等多名同志被捕。

许晓轩当时大多数时间都住在员工宿舍,其他同志发现他迟迟未归后,立刻向组织打了报。

除许晓轩外,多名参加大溪沟会议的同志都失踪了,那就只有被捕这一种可能了。

为了确定许晓轩等同志的安危,党组织四处托关系,跟上海的警察局方面询问,却被告知查无此人,无奈之下,只能找到了黄炎培老先生。

黄老在上海颇有威望,得知此事后亲自去拜访了彼时的中统局局长徐恩曾,才知这批同志早已被转移到望龙门特别监狱,

许晓轩被捕近月余后,妻子姜琦华觉察到了不对劲,那时她刚生下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因为第一个孩子的病逝,二人都十分重视这个小女儿。

晓轩即便工作再忙,隔三差五也会回来看看,他连着十几天没有踪影,报纸上国民党抓人抓得又那么凶,姜琦华不放心,托哥哥许瘦峰前去问问。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再也瞒不下去了,组织里的其他同志只好将许晓轩被捕的消息如实相告。

许瘦峰得知弟弟被关押在望龙门的确切消息后,到处奔走,托了许多人才打通关系,被允许去监狱探视。

听说许晓轩家中幼儿才七八个月大,他被抓后妻子也生了重病。

和许瘦峰是同乡的一位国民党士官告诉他,只要劝说许晓轩承认党派错误,离开共产党,接受几天思想教育就能被放出去。

许瘦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徐小凤,谁知许晓轩却让人转交给哥哥一个纸条:宁关不屈—安。

“安”是许晓轩的字,他坚持着自己的信仰,身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何错之有?革命何错之有?

许晓轩坚决不认国民党强加的罪名,被关在监狱里的他仍旧没有停止宣传革命的本职工作。

1946年7月,他们转移到了把白公馆继续关押,结识了谭生明、韩子栋等人。

在狱中秘密开展了地下斗争工作,帮助《挺进报》的主编陈然,将《挺进报》监狱中续办了下去。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监察,他们将《挺进报》的文章用仿宋字体写在了香烟纸上,分发传阅。

不料一个同志在阅读时太过入神,狱监走到跟前都没有察觉,手中的香烟纸被一把夺了过去,那狱监看不懂上面的文字,跑到上级那里邀功。

国民党特务找不到这纸的来源,想要对所有人严刑逼供,许晓轩一人揽下了所有的罪名,被审讯时将一个国民党特务拉下了水。

许晓轩被关押在了监狱暗无天日的禁闭室,1947年,监狱里的革命者们被允许给家中写一份家书。

许晓轩已经在狱中渡过了六七个年头,他知道自己命途多舛,想到妻子和幼女。这一次他不再执念革命,给妻子写了一封事无巨细的家书。

在信中,他多次强调让姜琦华不必挂心于他,多关心自己和孩子。

收到这封家书后,姜琦华哭成了一个泪人儿,婆婆见儿归无望,劝她改嫁,孩子自己帮忙照顾。

但姜琦华一定要等丈夫回来,只是天不遂人愿,这份家书,终究成了许晓轩的遗书。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中国长达11年的内即将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路挺进大西南。

国民党节节败退,退守重庆地,蒋氏集团覆灭,蒋介石气急败坏地飞到重庆,下令斩杀关押在白公馆内的所有革命志士。

许晓轩和300多名革命者从容就义,在新中国成立的号角中,在中国共产党万岁的高呼中,死在了黎明到来的时刻。

1981年烈士许晓轩的女儿许德馨带着年迈的母亲来到了曾经关押父亲的白公馆,姜琦华看着白公馆墙壁上挂着的丈夫年轻时的照片,泪流满面。

许德馨望着照片中那个带着圆框眼镜,看着斯文秀气的青年人,叫了声“爸爸”

结语:

正是因为中国有无数个像许晓轩这样坚定的革命者,中国革命才迎来了胜利,新中国才得以成立,这不单是一个革命同志的付出,其背后牵扯着太多家庭的苦难。

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付出,将他们的革命精神延续下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江都   遗孀   革命者   英烈   特务   老太   国民党   墙上   妻子   母亲   同志   游客   组织   孩子   照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