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善良,也不要帮身边人这种忙,得不到感谢,还落埋怨

借钱这件事,基本上人人都会遇到,遇到后,基本上人人都觉得难办。

不管你的手头是否宽裕,借不借总是一个难题。

莎士比亚曾说过:借钱给别人,会让你人财两空;向别人借钱,会让你挥霍无度。

借钱,是很考验感情的事,有多少人因为借钱而导致关系破裂,最终势不两立。

听听大家怎么说——


@莞尔:别人比我惨,我就有责任?

工作的交集,让我和晨曦颇为惺惺相惜。

半年后,晨曦突然哭诉自己怀着孕,老公又不给家用,经济拮据到连准备待产包都缩手缩脚。一番眼泪痛陈后,她向我借两千块钱,并且附言“如果不是跟你关系这么好,我根本张不开这个口,谁家的丑事愿意外扬。”

难道风吹雨打时,就要自动切断友谊吗?被大打感情牌的我借钱了,约定一个月后还钱。

没想到,借钱后,我们反而不如从前亲密,不止聊天少了,对方到期却只字不提还钱的事情。

不仅如此,晨曦的朋友圈里还晒满露脸的美食打卡、风景打卡,看得人胸疼。

几个月后,我找了个借口提了一次钱,没想到对方为难地说:“我最近好难,几千块钱也不影响你生活吧,再过两月还你。”

@宁宁:我有钱,我就应该被坑?

一块合租过五年的室友梅梅失业了,开口跟我借钱。

我如实告诉她自己在老家贷款了一套小房子,每个月的日子紧巴巴。

话还没说完,梅梅就生气了:“咱俩住了这么久,做饭都是我做的多,你的第一瓶化妆品还是我送给你的呢。再说你现在有正式工作又兼职,收入比我多得多,好朋友难道不应该互相拉扯着往前走吗?你现在走得快不能等等我吗?我们这么多年朋友,难道就值这么点钱吗?”

说得我一懵,稀里糊涂地预支了半个月工资借给她。可是反过来又想,我脚踏实地地赚钱,怎么落在她嘴里就成为富不仁啦?

@剑哥:这年头连借钱都属于“自动扣费”了?

五年前借给兄弟两万块钱,至今没还。

我们没有撕破脸,但他刷新了我对“自动扣款”的认知。

借款第一次到期时,他主动找到我跟我说,他刚刚交完房租,等手头有钱了马上就给我,可能拖欠几天。我大笔一挥,说完全相信他。

第二次提到这笔钱,是一年后。他说:“你知道我要结婚了,媳妇儿要十几万彩礼,难啊。”然后硬生生把话题截停在两杯酒里。

再后来是父母生病、媳妇儿生娃……他的人生大事明明没有我的参与,却次次都有我的“入股”。

这样的“自动扣费”让人哭笑不得。

曾经有一句话说:“不要把钱借给别人,借出去会使你人财两空。”

起初不懂语中意,再听已是局中人。

在这个人情社会里,我们很难与跟钱有关的借贷往来划清界限。

可偏偏,“借钱”成了爱情的试金石、友谊的晴雨表。

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场“借与还”的博弈背后,洞见的不仅是人性,还有真实的自己。



但凡认真思索就会发现,化了妆的“借钱”行为其实无处不在——

架不住导购的推销,买了几样完全用不上的东西。很后悔又抹不开面子退掉,安慰自己总有用得上的时候。

可这些东西往往挨到了过期,都让人想不起来。

理发店给设计了一个发型,明明看着不怎么样,却在理发师左一声“好看”,又一句“显年轻”中稀里糊涂办了卡。

回头再照照镜子里的自己,越看越糟心。

结婚多年,公婆对自己都很好,逢人就夸“我家儿媳妇最孝顺”,以至于当老人以“亲兄弟互相照顾”为由,让丈夫出钱出力帮扶亲弟的时候,一个字都不能说。

自己的日子都过不顺畅,还要照顾妯娌一家过分与不过分的要求。

所有这些事,都有一个特点:别人提出要求,我们抹不开面子拒绝。

单纯地拒绝借钱或直白地要求还钱,原本天经地义。

为什么大部分人还是觉得开口困难重重?

因为他们觉得,拒绝或者追讨,意味着破坏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是对朋友的疏远和攻击。

相比于边界感,他们更在意“对方如何看待和定义我”。

这是软弱,更是讨好。

被讨好心包裹的我们,就像任人揉搓的面团,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可以变成任何模样。

但违拗自己心意换来的并不是肯定与赞赏,而是更多的要求、更多的不满和更多的期待。



我曾有个朋友小A,在亲戚结婚时借款两万,对方逾期才还。

更想不到的是,有了第一次“借”,竟然还有了再借。

此后小A成了亲戚的“信用卡”,每个月刷脸一次,第二个月再还。

用小A的话说,一次是道义,两次是情谊,超过三次对方就不知好歹了。

后来,小A委婉用理财名义拒绝亲戚的借款,没想到对方直接问:“理财什么时候到期啊?你现在手头有多少钱?有多少先给多少吧。”

这一回合再度铩羽。

痛定思痛,小A带着“救急不救穷”的理论再度出场,她既对亲戚的借钱理由表示深深共情;又感慨现在生活很难,大家都不宽裕;然后再表示自己对亲戚这样循环借钱的担忧,表示自己能力有限;最后指了银行贷款的路。

亲戚非常生气:“从小到大,我们一起长大,我一直拿你当亲姐妹,才向你开口,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钱,对你就这么重要吗?血缘亲情,对你就这么不值得一提吗?我算看清你了!”

后来,这个亲戚到处说小A的不是,哭诉她的“见死不救”。

小A付出了大笔的钱财,最后逃不开道德绑架,还被扣了“罔顾血缘亲情”的大帽子。

她气得要命,“我要和她绝交!”

可是,在小城市生活,亲戚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绝交哪有那么容易,避无可避的聚会中,小A被亲戚冷嘲热讽。

她后悔地说:“早知道少借一点给她……”

用“少借一点”的折衷办法固然能避免自己面对更大风险,换来一些脸面;但并不能真正改变对方对我们的期待。

借钱,并不是单单的金钱问题,背后还夹杂着复杂的心理问题:不借,但没有拒绝的勇气;借,怕要不回来的担忧;不敢要,评判自己的软弱;要,担心会破坏关系……

其实,纠结来,纠结去,就在考验一个问题:我们敢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我们担心:真实地拒绝对方或者说出我们的需求,会让别人觉得我们不好,会破坏关系。

不只是借钱这件事,包括很多选择,我们都会有这样的顾虑。

我们的一生,总会被别人的目光、看法绑架。

而且,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不论怎么选择,都会有人不满意。

就像借钱这件事,有时候,借或者不借,都不会让别人满意,最终受伤的总是我们自己。



话说回来,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借钱这件事呢?

1、做“利人利己”的选择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选择,从利人利己出发,都不会错。就是说,我们所做的选择,对自己有帮助,也对别人有帮助。只要符合这个要求,就去做。

例如:当借钱再次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先看见自己——这笔钱借出去会不会对我有影响?有没有风险?对我有什么帮助?肯定自己——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怕得罪人,首先要自己舒服。不管做什么选择,认同自己——你已经作出了最好的选择。

没有一个选择会是完美无缺,选择了就让它成为一个正确的选择。

做利人利己的事情,只会把你往有利的方向带领。把利人利己作为自己人生中的“锚”,你的人生只会越走越好。

2、不必讨好,不必做大众眼中的好人。

讨好,是一个敏感又缺爱的词语。

人的生理基因和社交模式,催促我们积极寻求他人的赞美和表扬,并且会沉迷于渴望得到自己认为有控制力的人的肯定。

但是,讨好,讨来的不是爱,而是委屈。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需要讨好,那就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面对借钱这件事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我在怕什么?我是在求认可吗?我是在帮助别人,还是想做一个别人眼中的“好人”?

求认可,是一场费力不讨好的旅程。

“费力不讨好”,很多借钱给别人的小伙伴都会有这种感受。

如果有,仔细探索,你是不是在求认可?你是不是在讨好?

不论想要什么东西,“向内求”永远比“向外寻”要靠谱。自己给到自己足够的认可,就不再需要别人的认可。

在别人看见我们之前,先看见自己、肯定自己、认同自己。

3、充满善意和真诚地拒绝

不要怕说“不”,直接地拒绝,真实真诚地说明理由,充满善意地表达对对方的关心。

最舒服的拒绝方式,不是通过打压对方提高自己,也不是通过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试图反向绑架,而是不要期待别人的认同,不失友善和真诚地拒绝别人,也是对别人信任的回馈。

再次遇到强制消费时,可以轻松地将“不,我不需要,谢谢”、“真的谢谢你,但我认为不适合我”脱口而出,对方感受到的是你的温和、坚定,而不是伤害。

历久弥新的关系必然是能经历各种考验的关系,如果你已经尽力,对方还是不满意,说明他不是对的人。

亲爱的,说千遍道万遍,当我们开始拒绝取悦,开始从利人利己出发,生命就会与众不同。

最后想说的是:拒绝取悦,不是拒绝帮助。真实的帮助让别人感到感激,自己也会心情愉悦。

通过予取予求让他人愉悦,只会让自己陷入难过压抑的旋涡。

真正的利人利己,是与他人站在同一水平面上,给予接纳、支持、欣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给予不会违拗内心的帮助。

而这,恰恰是我们从此刻开始,慢慢调整状态所能习得的。

把自己绽放成一朵饱满的花儿,不再用讨好去催动其他的花朵对我们笑脸相迎。

重磅推荐

《865自我情绪管理实践课》

想要了解更多课程详情,可在今日头条私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人财两空   都会   块钱   手头   晨曦   亲戚   善良   没想到   期待   身边   真实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