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8天吃胖5斤,云南,不愧是你……

之所以去云南,最初目标只是为了避暑。

今夏的酷热把每个南方人折磨得苦不堪言,还没入中伏,在日日40多度的高温里,我跟朋友摊开中国地图,试图寻找一个能让我们暂时逃离“火炉”的去处,最终将目标锁定在离我最近的云南。

逃离了40度的火炉

其实7、8月份是云贵一带的雨季,但我们没有想太多,就抱着逃离炎热地带的迫切心情踏上了云滇之旅,那个时候我没有预料到,8天之后我将带着将近5斤的新增体重回到家。

因为云南,实在是太好吃了。

唐朝有诗云“云南背一川,无雁到峰前”,形容云南地势险峻,交通难达。其中“一川”应该就是云南北部地势最高的横断山脉,这座天堑阻断了滇地与外界的交流,在交通不便的古老时代,也为当地人提供了偏安一隅的天堂。

我的老家在江西的丘陵地区,“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是南方多山地带常有的现象,与此同时,平原 、丘陵、峡谷、高峰,这些复杂地貌也孕育了花样百出的食材。

云南多样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吃”这件事上有着最直观的呈现。

我这次的旅途从昆明向迪庆进发,一路上从低海拔吃到高海拔,从白族吃到藏族,这条路线只掀开了云南美食的一角,但一路上我“好好吃啊”的感叹就这么延绵了一千多公里。

我的游滇路线

01 米线的王国

“过桥米线”是云南美食的名片,即便不在云南,全国各地你都能找到一家叫“云南过桥米线”的小店。但来到云南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米线也分很多种,它不仅分粗细,也分不同的配料和做法。

我吃过桥米线频率最高的时期就是在云南这几天,其次在高中。高中学校对面的“云南过桥米线”是我们学生最常光顾的一家店,当时价格很便宜,一碗米线不过十来块上下。

他们用黑色的小砂锅煮米线,一锅就是一碗,这其实是昆明本地的一种传统做法,叫“小锅米线”。

昆明当地人更细致,“小锅米线”每只锅是根据顾客的喜好加料的,有的人要酸,有的人要辣,有的人要腌菜,有的人不放猪肉。

米线的粗细也有讲究,高中时期我吃的米线大多是筷子粗的,口感筋道顺滑,云南本地人管这叫“酸浆米线”,由大米发酵后磨粉制成。

另一种更细的叫“干浆米线”,大米不经发酵,直接磨粉后挤压成型,这种米线更易于保存,但口感上并不如酸浆嫩弹。

近几年我已经不太能吃到酸浆米线了。

在昆明我去了一家本地人推荐的米线馆子,据说是昆明最“正宗”的过桥米线。

下午1点到时,还有人在门外排号,进到店里,依旧熙熙攘攘坐满了人,每个人面前一口脸大的碗,纷纷埋头在嗦米线。

最先上的是一只大石碗,碗壁极烫,不能触碰。碗里装着米线的汤底,上面浮着一层油。

“过桥米线”的名称来源已不可考,网上流传着很多版本,但大多数都会提到米线汤面上一层鸡汤油的保温作用。因此碗壁要烫、鸡油要热,是“过桥米线”的第一要义。

随后上来的是一箩筐配料,满打满算11个小碟,还有一包榨菜。这一筐阵仗很大,端上来盖住大半个桌面,门外汉也不知道怎么吃。

服务员会一边下料一边讲解:先生后熟,先荤后素

......

《旅游8天吃胖5斤,云南,不愧是你……》

全文共5968字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关注“周MALL”公众号

并在后台回复关键词“云南”

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关于周MALL

周MALL是南方周末旗下生活方式类原创公众号,也是南方周末旗下首个文创品牌——“南周文创”的根据地。

在这里,第一手掌握南周文创新品发布信息:

“未”系列礼盒、“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围巾、“梵高奶奶”中秋月饼礼盒、“万象回春”新春艺术公益礼盒......

在这里,重新找回阅读的纯粹:

“文学地理”系列、“文人美食”系列、“周MALL书单”......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书中早有映照,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世界学会非功利地阅读。

在这里,继续探索一座城市的风味:

广州、潮汕、贵州、陕西、柳州......酸甜苦辣,各有千秋,用美食去感受一个城市的底蕴,用味蕾探触一个城市的人文温度,解锁中国美食地图!

关注周MALL,和我们一起,让生活慢一点儿......

1 吃下这口腊味,我想家了

在粤语里有一句俗语:秋风起,食腊味。

在众多以咸为主的腊味里,广式腊味给人的第一印象则是:甜。

这和广东人的口味有关。

无论是叉烧、烧鹅还是名小吃肠粉,广东人总喜欢在咸的基础上搭配上一些甜口的酱汁。

但同时,广东人又喜清淡,讲究吃到食材的原汁原味。

所以在广式腊味的制作过程中,只加入了食盐、酱油、白砂糖等基础的调味料,而舍弃了花椒、八角、桂皮等增味神器。

但是,简单的调味往往难以盖住肉的腥味,而且无法制作出具有层次感的味道。

这个时候,广式腊味的灵魂——,就出现了。在腊味里加上酒进行调味,不仅可以去除腥味,还可以让广式腊味拥有一抹醇厚的酒香。

对于“吃遍万物”的广东人来说,腊味的品类也非常丰富,除了常见的腊肠、腊肉,还有腊鸭、腊鸡、腊鱼。

不过说到广式腊味,最被大家熟知的还是腊味里的名人,广式腊肠。

一贯合格的广式腊肠,横截面一定是肥瘦相间的,得加上一些白肉,这贯腊肠才够滋味。

风干的肥肉粒没有了软乎油腻,而拥有了脆劲。加热过后,肉会一粒一粒在口中爆开,温润的肉汁中和了瘦肉风干后干硬的口感。

煲仔饭是广式腊肠的最佳归宿。

就像等待腊肠慢慢晒干的过程一样,煲仔饭也是一个发挥食材本味的缓慢过程。

猛火之上,腊肠的甜味会慢慢地渗入,包裹住每一粒米饭。

一碗广式腊肠煲仔饭端上桌,先来一口腊肠,舌尖先感受到的是肉的咸甜,细细品尝的过程中,酒香会慢慢顺着舌尖游走到鼻腔,这时候应该立马伴上一勺热腾腾的米饭,广式腊肠的味道就会盈满整个口腔。

甜咸交织,唇齿留酒香,这就是广式腊味。

《吃下这口腊味,我想家了》

全文共3465字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关注“周MALL”公众号

并在后台回复关键词“腊味”

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2 国产美食食谱

我们不妨先试一筷 猪 蹄 肉

这只蹄髈的颜色呈现出红枣般的深红色泽,表皮微微发皱,仔细看时,猪皮边缘还有些微金黄色,当筷子触碰时,蹄髈表皮微微晃动,仿佛只要戳破它,藏在其中的浓郁汁水就会香喷喷地流出来。

而当我们揭开一小块表皮,下面油亮的脂肪却像果冻一样微微凝固,透过那层脂肪,我们甚至可以清楚辨认下方瘦肉细腻淡红的纹理。

当你将表皮送入口中的一瞬间,肉香在口腔中爆炸,却没有一丝腥臊之气。

陈皮、红枣和酒香又紧随其后,将那肉香烘托得更加厚重,素油灼过的焦脆表皮被牙齿咬得发出脆响,紧接着,煎炸食品特有的一缕焦香就像是香水的后调一般,徐徐弥漫。

这时袁枚会笑道:“阁下是懂吃之人,不少行家都会选择最先吃焦脆的猪皮,这叫‘揭单被’。”

《文人美食 | 这本国产美食食谱,看一回能馋一整年》

全文共3303字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关注“周MALL”公众号

并在后台回复关键词“食谱”

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3 中国好吃的火锅

据传,重庆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江北一带,彼时的船工、挑担小贩等发现用分格的铁盆简单烫煮内脏类食物如水牛毛肚,既便宜,又能增加热量。

辣椒、花椒的加入,不仅滋味无穷,更能祛除体内湿气,适合巴蜀大地的潮湿气候。

不同于以清油为主的成都火锅,醇厚的牛油是重庆火锅的身份证明。

用大量甘孜牛油翻炒郫县豆瓣、永川豆豉、江津青花椒等香辛料,能激发并封存火锅的灵魂香辣味。

再用牛肉高汤勾兑成红油汤底,再简单的食材在锅里走一趟,也能改头换面成麻辣鲜香的绝世好味。

吃火锅前先洒下一把蒜苗豆芽,唤醒汤底。

再将各类食材在九宫格里安排妥当,需要长时间涮煮的肥肠、鸭血等先放逐到温度较低的十字格慢慢入味,口感爽脆的毛肚、鸭肠等则在最靠近火源的中间格“七上八下”后即刻入喉。

追求刺激的重庆人还将筷子伸向了脑花,海绵一般的组织吸收了麻辣精华,慕斯般的口感让好这口的人欲罢不能。

重庆火锅让多少人一边辣到痛哭流涕,一边又忍不住继续扑向那锅火红。

对重庆人来说,一天是从一碗小面开始,又是以一锅火锅结束。

所以,如果一个重庆人愿意陪你吃鸳鸯锅这样的“异类”,那ta对你必定是真爱了。

《别再只知道重庆火锅了,中国好吃的火锅能让你吃一整个冬天都不重样》

全文共2357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关注“周MALL”公众号

并在后台回复关键词“火锅”

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4 读鲁迅,民国头号吃货

据红学界元老邓云乡统计,单只算鲁迅日记里提及的北京饭馆,鲁迅就至少光顾了65家,而且他一旦认可某一家的美食,就会成为忠实“回头客”,不仅自己反复去吃,还要呼朋唤友,一起聚餐畅谈。

他最常去的北京大饭庄是广和居,在广和居有记载的饭局将近70次,光是1912年一年内,他就去了24次。

同一个餐馆平均每个月去两次,这绝对是真爱了。

而广和居也配得上鲁迅的喜爱。在当时,北京有八家以“居”为名的大饭馆,合称“八大居”,广和居就是八大居之首。

这是一家很特别的饭庄,它的外表并不华丽,只是一套较大的四合院,但却是当时北京城里少有的“南味”菜馆,烹制的南方菜肴清雅可口,且丰俭由人,因此吸引了众多“北漂”的官员、文人,很多人专程来到广和居,就为了吃一口久违的南味。

广和居从清代道光时期就已经营业了,回头客堪称群星璀璨,除鲁迅外,还有张之洞、何绍基、谭嗣同等等名人,张之洞吃得高兴时,甚至还为广和居的脍鱼片写了首诗。

然而在嗜酒的鲁迅眼中,广和居并非静静品尝美食的地方,而是一处绝佳的聚餐饮酒所在。在他的日记中,“广和居”和“饮”字简直被绑定到一起了:

“夕谷清招饮于广和居,季市亦在坐。”“十三日晚小雨。饮于广和居……”“收二十九日《民兴日报》一分。晚与季市同饮于广和居。”

——《鲁迅日记》

在广和居,鲁迅“夜饮”过,“颇醉”过,“甚醉”过,而伴着美酒下肚的,则是那里出名的几样佐酒佳肴——三不粘和炒腰花

三不粘有点像如今常见的布丁:以鸡蛋、糯米、白糖等原料蒸制,成为软糯Q弹的一整块,在吃的时候,一不粘勺,而不粘盘,三不粘牙,因此得名。

舌尖被辛辣的酒味麻痹后,吃上一口清爽的三不粘,甜美的滋味一下子从嘴里滑进去,想想都觉得开心。

炒腰花则是鲁迅与郁达夫喝酒的标配。

据说广和居的炒腰花做法很特别,要同时加热两口锅,一口烧水,一口烧油。

先将加工好的腰花放入热水中焯,等这边油温升到最高点,就立刻捞出水里的腰花放入油锅,时机分秒不差,这样做出来的腰花呈金红色,又脆又嫩。

《21世纪“梗王”鲁迅,竟是民国头号吃货!》

全文共3488字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云南   过桥   鲁迅   腰花   腊味   腊肠   昆明   表皮   米线   美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