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延迟满足能力训练

01延迟满足训练,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说0-1岁婴儿心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安全感,克服不信任危机。所以最初的三个月,我们要对新生儿即刻无条件满足,给他充分的安全感,让他形成对外界的充分信任,专注于对自身对突然改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

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大约从3,4个月开始,我们就要考虑让他体会到适当的不适和危机,训练宝宝形成适当的不信任感,或者,我们换个说法,就是不能太惯着了,宠溺,逐渐从即刻满足到延迟满足,这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挫折、抗压训练。

一个对谁都无比信任的人,没有质疑精神,能保持天真固然很好,但是多数情况下,很容易被人利用,甚至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为什么从3、4个月就可以开始了呢?

因为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月子里的宝宝往往吃了就拉,多数时间是在睡眠状态,除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其他的需求并不多。满月后,新生儿的排便规律会逐渐发生变化,原来一天恨不得拉5、6次,然后变成两三天一次,甚至于一周拉一次。虽然拉得少了,但是宝宝进食、睡眠正常,也没有明显的哭闹,体重增长也正常,大便形态也是正常的稀糊状。就是老人们说的开始攒肚了。


攒肚的同时,宝宝也在攒脑子

“攒肚”一般从两三个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添加辅食(4 6个月)。开始攒肚,对家长来说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提示,宝宝肚子里有存货了,脑子里也积累了不少信息。

你会发现,当婴儿到了100天左右,他的身体特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视力更好了,会追声,就是寻着声音转头,五官也越长越水灵,面部表情越来越丰富了。他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多了,他开始练习翻身、趴着抬起头,抓握、爬行,能发出更丰富的语音……

你能注意到,他经常睁大双眼若有所思的样子,呆萌呆萌的样子招人喜爱。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意识到,他只是小,又不是傻。他目不转睛的时候小脑袋里正在迅速地判断,哪种策略能让你臣服、妥协。


中国人有给新生儿过百天的传统,看来我们的祖先早就参透了人生。从百天开始,婴儿除了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他在社交和认知、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迅速增长,换句话说,他有了很多自己的思想和伎俩。所以从百天开始,我们就不能事事都无条件马上满足他了,恰当的延迟满足,形成适当的不信任,帮助宝宝形成自我意识,避免过于宠溺,培养意志力,形成良好的品质。

02延迟满足训练,从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要强调的是,延迟满足训练的前提是充分满足,是曾经被无条件充分满足过。是在安全与信任基础上的延迟。

一个从来不曾被满足过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变得贪婪,或者自卑;一个总是被满足的孩子,往往不懂得感恩珍惜,也会变得骄横任性。


哪些是可以延迟满足的呢?我们还是要从宝宝的需要来看。

喂奶,逐步养成规律的用餐习惯

吃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饮食的生理反应会影响人的心理反应。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成年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暴饮暴食或者不吃不喝。新生儿医生经常说,肠胃等消化系统是宝宝的第二大脑。弗洛伊德把1岁之前婴儿的人格发展称为口唇期。这个时候婴儿也知道借用饮食来表达心情、控制父母。

新生儿吃奶往往咕咚咕咚大口吃,吃饱了一口也不多吃,有时候吃着吃着就睡着了。百天后,婴儿吃奶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有时候,他似乎并不是很饿,只是想得到你的关注,或者需要一只奶瓶玩具,也可能就是想试探一下你会不会回应他,他会边吃边玩。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就要逐步帮助婴儿养成规律的良好就餐习惯,由按需喂奶过渡到按时喂养。也让宝宝知道,并不是只要哭闹就一定能得到满足。


把屎把尿,没有必要

吃喝拉撒是人的本能。婴儿拉屎撒尿后会以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不适,提醒大人赶快处理。在尿不湿发明之前,把屎把尿比较多见。有了尿不湿之后,把屎把尿成为不少家庭老人和年轻父母的争执点。要不要把屎把尿呢?这要看把的时机是否掌握得恰如其分。通常婴儿拉撒的时候是有征兆的,比如突然安静了,用力发出嗯嗯的声音。顺势而为,节省了尿不湿,也能帮助宝宝顺利排便。如果频繁定时强制把,搁谁也不舒服啊。

从心理学上来说,通常大人在把屎把尿时会给宝宝以声音的刺激,不管是吹口哨也好,嗯嗯嘘嘘也罢,或者听流水的声音,这些都是通过给宝宝外在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不利于宝宝内在自我感受、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自我发展。

排便的延迟满足训练,在宝宝便便后处置,可以让宝宝更快地掌握自己便便的信号。弗洛伊德认为1岁以后到2、3岁左右是人格发展的肛门期。就是说这个时候宝宝已经知道什么是排便,排便是羞羞的个人隐私,虽然排便是不可阻挡的,但是在排便之前,宝宝应该知道自己要排便了,并且知道自己是能够适当控制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提醒宝宝学会憋屎憋尿。一方面,对宝宝的排便训练不能太早、要求不能太高,因为这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指导宝宝学会提高自主排便的控制力。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宝宝提高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成功的憋屎憋尿中找到了快感。所以那些能憋屎憋尿的宝宝比那些不擅长憋屎憋尿的宝宝在成年后更有耐心,不会过于放肆。

俗话说,管天管地,管不了别人拉屎放屁。有一个笑话,说的是关于与老板一起在电梯里时,要勇于为老板承担一个“屁”大的责任。小孩子随地大小便没人指责,对于成年人来说,憋屎憋尿似乎也是必须要掌握的生存技能。


听懂宝宝的哭声

三四个月开始,宝宝已经有了明显的社交需求。他会专注地盯着人脸,能区分出亲疏远近,看到亲近的人会更开心。他的笑容更多,甚至能笑出声来,还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当你跟他说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表情也丰富起来,会跟大人回应。

他的哭声也更复杂。有些哭是撕心裂肺,有时候只是哼哼唧唧。饥饿、疼痛、不安、不满等都是用哭来表达。宝宝在前三个月的经验积累中知道,只要哭,就会有人来到他身边,就会得到拥抱和食物。但是三个月后,他要的就不仅仅是食物了,也可能是你的陪伴,带领他探索更丰富多彩的世界。一方面,他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另一方面,也要让他知道哭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当宝宝哭的时候,家长要学会判断是哪种哭,如果不是特别危急的情况,就可以适当延迟一会再抱抱和安抚。安抚的方式也应更丰富,不能认为吃就是孩子最大的满足,一哭就塞个奶瓶解决问题。家长要丰富与宝宝互动的方式,比如给他牙胶锻炼咀嚼能力;给他讲故事、聊天;带他外出,见不同的人和环境;给他按摩、做被动操、给他拿不同材质的物品等,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宝宝的眼睛、耳朵、手、肢体,感受丰富的刺激,帮助宝宝体会他和周围的关系。提醒一下:不要阻止宝宝吃手吃脚,这是他探索自身的过程 。


03婴幼儿延迟满足训练的注意事项

关于延迟满足的棉花糖实验

让我们先来看看提出“延迟满足”概念的棉花糖实验。棉花糖实验是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先后有600多名3-6岁的孩子参与了这些实验。小孩子可以选择立刻得到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样奖励。

研究者发现,有些孩子待研究者一离开,马上就吃掉了面前的棉花糖,有些孩子则能控制自己,他们会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尽量不看眼前的棉花糖,抵制诱惑。

后来的研究者改变了部分变量,比如把棉花糖换成蜡笔,增加了大人是否信守诺言的变量,结果发现,越是珍贵、罕见的东西,孩子们能克制的时间越短。家庭条件越好,孩子坚持的时间越长。而大人们的失信也会降低孩子们愿意坚持的时间和几率。

研究者跟踪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儿童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据报道,当年坚持时间最长的女孩,40年后成为YouTube的CEO,被誉为“谷歌之母”。


儿童延迟满足训练的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延迟满足应该是宝宝的自我选择,而不是家长的强迫等待和刻意忍耐,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日常生活中,只要不涉及底线问题,家长可以尽可能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比如,要不要等待、等多久,这些都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决定。

其次,延迟满足要建立在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基础之上,孩子确信,如果他能坚持就一定能得到额外的奖励。家长不必刻意压抑孩子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决不食言。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跟孩子分析等待利弊和延迟满足的意义,让孩子获得判断力,提高自制力和抗压能力,培养高成就需要的精神品质。所以开始的时候最好从孩子熟悉的物品或事情入手,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因为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大,越是稀有的、珍贵的东西,对自制力的挑战越大。

延迟满足,还要考虑到不同孩子的性格特征。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不同性格的儿童在延迟满足时的表现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尽相同,家长要学会观察,并在策略上给予相应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获得真正的精神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弗洛伊德   宝宝   研究者   新生儿   棉花   婴儿   家长   需求   自我   能力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