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间站的高秆水稻幼苗有30厘米高了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8月29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据中科院相关专家介绍,目前,问天实验舱上的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生长状态良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7月28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并于7月29日启动实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称,目前已成功启动了拟南芥和水稻的种子萌发,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有5-6厘米高,生长状态良好,后续将完成拟南芥和水稻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由航天员采集样品、冷冻保存,最终随航天员返回地面进行分析。

2018年,在天宫二号上,我国首次完成“从种子到种子”全过程空间植物培养实验。在当时的迷你培养箱里,就有拟南芥和水稻。

据介绍,本次空间实验样品拟南芥和水稻是两种模式植物。拟南芥代表双子叶、长日、十字花科植物,很多蔬菜,比如青菜、油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而水稻代表单子叶、短日、禾本科植物,很多粮食类作物,比如小麦、玉米等属于禾本科。本项目主要研究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拟南芥和水稻的开花调控的分子机理。

空间站内水稻生长状态良好。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由于地球生命不可能在严酷的太空环境条件下无保护地生存,未来的太空作物生产必须要在完全封闭的人造环境中进行,种植空间和能源供给都十分稀缺。因此,太空种植的农作物必须具备高产优质、高生产效率和低能源消耗的要求。

“太空水稻”。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记者了解到,本次实验的目标是完成拟南芥和水稻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研究,探索利用空间环境因素控制植物的开花,来实现在较小的封闭空间中植物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可能途径,同时通过航天员在轨采集样品,冷冻保存返回分析,鉴定空间微重力调控植物开花的关键枢纽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验证,为下一步构建适应空间微重力环境的高产优质农作物提供分子元件。

“太空拟南芥”。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为进一步解析空间微重力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分子基础,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同时,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拟南芥和水稻两种模式植物在空间环境中开花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网络的变化,解析空间微重力对于长日和短日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据悉,目前只有油菜、小麦和豌豆少数几种作物在空间环境中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同时,在空间条件下,植物开花时间延迟、开花数目少、种子结实率低和种子质量下降等问题仍然没有克服。因此,专家认为,迫切需要研究如何控制植物发育的关键环节开花的调控机理,为改进空间植物培养技术和探索更多的适应空间生命保障要求的粮食作物生产提供指导。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水稻   拟南芥   航天员   幼苗   空间站   条件下   中国   样品   种子   植物   环境   我国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