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击败阿里,耻与马云并肩,郭凡生为啥这么狂?

1

大家注意看这段视频。视频是2005年的一段央视财经节目《赢在中国》,视频中这位戴眼镜的中年人叫郭凡生,他正与台下的一名观众辩论:他创立的慧聪网和阿里巴巴,哪一个更有前途?

这位年轻的观众很不客气地表示:“我使用过慧聪网,也用过阿里巴巴,我觉得阿里会打败慧聪,这不是做广告。因为他们已经打败了易趣,马上就会集中力量来打你。”

2003年,慧聪网已在香港上市,是中国B2B行业的“第一股”,而阿里巴巴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两家公司不在一个数量级上,郭凡生对观众的预言不屑一顾,他反问说:“你看,我已经这么成功了,为什么你都不相信我?那就让历史来说话吧!”

很显然,自我标榜为“成功人士”的郭凡生根本没把马云放在眼里,他觉得这位观众把他和马云并列是在贬低他。

2013年,慧聪网的股价在互联网大潮下翩翩起舞,一年涨了2.5倍。突如其来的财富,给郭凡生注入了莫大的信心,他觉得踩中风口了,慧聪要起飞了,他夸下海口:5年内超越阿里巴巴。

结果9年后的今天,慧聪网宣布停运,所有员工回家待命。阿里巴巴港股的市值为1.8万亿,慧聪市值4亿多,前者的规模是后者的4000倍。

当年耻与马云并列的郭凡生,没有等来超越阿里,倒是等来了关门歇业,正应了那句话:当年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让你高攀不起。

那郭凡生有狂妄的资本吗?

还真有。马云参加了三次高考,才勉强考上了杭州师范。

郭凡生则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被称作“天之骄子”,更何况毕业于名校的郭凡生呢?

作为稀有人才,郭凡生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了政府工作,端上了铁饭碗。

在老家内蒙古工作期间,他牵头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发表了一份颇具战略眼光的经济发展报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中国青年》杂志称赞他是“青年战略家”。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郭凡生被调入北京经济部门,从地方走进了中央。

1992年,南方谈话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下海潮”。郭凡生耐不住寂寞,辞去公职,下海成了一名创业者。

这段官场履历,完全吊打马云。马云去KFC面试都能被拒,身为“天之骄子”、做过京官的郭凡生怎么会瞧得上马云呢?

2

郭凡生这代人心中充满理想主义,他们辞官下海,并不全是为了钱。他在北京的前同事冯仑就说过:“我们这些人是秀才下海,不为赚钱,为理想,为报效社会。”

辞职后的郭凡生想做高科技,注册了一家名为“慧聪”的公司,公司名字是起好了,但没有具体业务。

于是,他经常骑一辆自行车去中关村转悠,寻找商机。

很快他发现,中关村卖电脑的生意虽然很火爆,但价格缺乏透明度,信息不对称,明明只值6000元的电脑,遇到不懂行的买家,往往能卖到10000元的高价。

抓住了信息不对称的痛点,郭凡生的业务就有了。他出了一本《慧聪商情广告》的小册子,每周汇总各种电脑零配件的价格情况,拉通了信息,很快成为中关村商户手中的必备读物。慧聪一下子打开了市场,在中关村混得风生水起。

解决了公司生存问题,郭凡生开始着手制定公司规章制度。

与一般的老板把别家公司的模板拿来抄抄改改不同,慧聪的每一条规章制度,由郭凡生本人亲自撰写敲定,他把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视为中国公司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经。

想要建世界一流的公司,就要有一流的制度。

尤其在慧聪盈利分配上,郭凡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每年公司利润的70%拿出来,作为奖金分给全体没有股份的员工;有股份的高管仅分剩下的30%且单个人分的钱不得超过总利润的10%。

愿意拿出公司70%的利润和员工分红,这样的老板在国内是凤毛麟角,可能也只有华为能和慧聪比了。

慧聪还有条奇葩的规定,那就是每个新入职的员工必须在HR的组织下去北京十三陵爬山,爬不到山顶的人,再有才华也不录用。

郭凡生解释说,他很看重一个人的意志力,十三陵的山没有运动基础的人,咬着牙也能登顶,没有咬牙坚持精神的人,他不会用。

这是在高激励、强调意志力的工作环境下,慧聪有一支相当抱团的员工团队。洋洋得意的郭凡生出过好几本管理学的书,介绍自己的经验。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郭凡生确实是个“秀才企业家”,生意再繁重,他也不忘写作,喜欢当老师,教人如何管理公司。

这点和冯仑、王石有得一比,他们对公司制度的重视,高过商业本身,想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公司的管理模式。

3

2000年,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消息传来,出口外贸一天比一天火热。马云创立了阿里巴巴,渴望利用互联网,把国外的买家和中国的制造商联系起来,做一个B2B平台。

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郭凡生也看中了B2B的风口,慧聪正式转型为一个B2B平台,稍微有点区别的是,慧聪以连接国内企业为主,阿里以连接海外企业为主。“北慧聪,南阿里”的说法就此诞生。

2003年,慧聪抢在阿里之前在港股上市,成为中国B2B平台的第一股。

郭凡生一夜暴富,身价过亿,而手下的126名员工也成了百万富翁。这在当时造成的轰动,不亚于11年后,阿里赴美上市时的效果。

郭凡生的辉煌却到此为止。原因很简单:B2B网站并不是一项好生意。那时电脑尚在普及阶段,中国人脑海中刚刚有互联网的概念,慧聪就想靠卖网站会员赚钱,岂不是有点天真?更何况一个会员的年费高达万元。

从事制造业的那些小老板,每天沉浸在工厂里和机器打交道,他们根本不懂什么互联网,慧聪跑去和他们说,加入会员就能接到订单。小老板们往往会问:“你们能一年能保我多少订单?”

慧聪网可以解决需求与供给的信息差,但无法解决销售额的问题。那些精明的小老板不见兔子不撒鹰,无法保证销售,慧聪凭什么要几万块会员费?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阿里身上,阿里巴巴的会员也很难卖,创立前几年,阿里连续亏损,一年窟窿比一年大。

不过,好在马云脑子活,没在一棵树上吊死,他又创立了淘宝网,做起了C端的生意。

后来,淘宝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带活了整个阿里集团。如果光靠阿里巴巴一个网站,马云早破产了。

死磕到2012年,郭凡生看着日益壮大的淘宝网和马云,面子有点挂不住了。几年前被他瞧不起的后辈,突然就成了炙手可热的商业明星。

他也把慧聪网从B2B模式,改成了B2C,向普通消费者开放了。结果可想而知,太晚了,根本没人会去慧聪网购物。

意兴阑珊的郭凡生似乎感觉自己的时代过去了,逐渐对公司经营失去了兴趣,把大量具体工作交给了手下去做,躺平了,什么“5年内超越阿里”的豪言,早已抛掷脑后,反正赚了几个亿足够养老,不如退居二线搞学术研究去了。

从此,慧聪网变成了“弃儿”,公司里的人早知道网站没救了,但为了面子,坚持运营。直到近期,实在维持不下去了,终于停运了网站。

郭凡生更适合做一个学者,而不是创业者,他对企业制度的痴迷,源于一个知识分子内心对中国经济转轨的忧虑。当转轨完成后,中国企业迅速掌握了欧美企业管理制度,他在慧聪独创的那套中国模式,就有点跟不上时代了。但中国企业史上,应当有郭凡生的一席之地。


作者:江左佑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阿里   中关村   阿里巴巴   慧聪   中国   观众   老板   员工   会员   公司   郭凡   马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