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曼哈顿Midtown时,除了帝国大厦之外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圣帕特里克大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这座教堂的双塔高度超过100米,是美国最大的天主教堂。
这座教堂占据了曼哈顿第五大道、麦迪逊大街、第50街、第51街围起来的整个一个街区,即使周边有洛克菲勒大厦等众多的摩天大楼环绕,仍难掩其威严的气势。
圣帕特里克大教堂采用哥特复兴式风格设计,亦是采用双塔结构但与华盛顿的国家大教堂有所区别,纽约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双塔是尖塔,更多地借鉴了德国科隆大教堂的设计;华盛顿国家大教堂更接近英国西敏寺大教堂的风格,详情请参见《北美游记:华盛顿的国家大教堂(Washington National Cathedral)》。
纽约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主体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从1858年开始建造至1878年完工,期间曾因美国内战、资金告罄等原因多次停工。
纽约自开埠以来,天主教徒本来只是少数群体,居民中大部分都是新教徒。1845-1849年爱尔兰爆发的大饥荒导致200余万人逃亡海外,大批爱尔兰人涌入纽约使本地的天主教徒陡增超过了20万人,1850年教皇庇护九世批准纽约升格为大教区,任命约翰·约瑟夫·休斯(John Joseph Hughes)为纽约大主教。
休斯大主教上任后不久即宣布要在曼哈顿的北部新区建造一座新的大教堂,并聘请名师小詹姆斯·伦维克(James Renwick Jr.)担任教堂设计师。
十九世纪中期曼哈顿中部的Midtown还是荒凉的农村,天主教会在这里拥有闲置的学校和孤儿院等设施,而西边不远处就是哥伦比亚学院新建的校园(见另文《北美游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印象(Columbia University)》),正好可以利用来建造一座新教堂。
当时整个大教堂的预估建造成本为 867,500 美元,为了筹集资金休斯大主教要求纽约管区内富有的天主教徒认购新教堂的建设基金,共有105人每人交1000美元认购了基金,其中有2人不是天主教徒。
工程开始后由于资金缺口太大,地基施工还没有完成就将钱花完停工了,随后美国内战爆发,整个工程完全停止,这一停就是五年之久。
南北战争结束后,大教堂重新复工,教会这次把筹款的对象对准了教区内的所有教徒,这些人大都是爱尔兰来的贫穷新移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座由穷人奉献的教堂。
《纽约世界》的一篇社论将大教堂描述为“不是由多余的财富建造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出于贫困的贡献”。
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建造过程中始终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除了向社会各界募款还不断向银行借贷,直到教堂主体基本完工。
1878年10月末,基本完工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向公众部分开放,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大教堂筹款活动,共举办了36晚,吸引了大约 250,000 名参观者,筹集到大约173,000美元。
由于缺乏资金,大教堂双塔尖顶直到1896年底才完成,随后就是筹资制作塔钟,圣帕特里克大教堂设计制作一套19个超大体积的大钟。
全部大钟安装完成后,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钟声是纽约市所有教堂中最大的。
大教堂设有地下墓室,里面安葬着9位纽约大主教和天主教其他的教职人员。
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对游人开放完全免费,如果大家有机会经过这里的话,不妨进去参观一下,感受一番这座大教堂的威严气势。
美国的缔造者们当年坚决反对国家政教合一的体制,但基督教对社会和民众的影响仍然是十分强大的,基督徒的精神信仰从某种程度上构筑了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所以美国虽然是由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组成的国家,但仍然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
未完待续......
更新时间:2024-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