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小鼠胚胎问世 无需子宫便可直接孕育出大脑和心脏

近日,某英美合作研究小组造出“合成”小鼠胚胎,这类胚胎既不需要受精卵,也无需借助子宫环境生长,可在实验室直接发育出大脑、神经索和心脏组织。

这项成果和以色列某研究团队发表于本月初的一项实验成果大同小异。这些突破或将颠覆人类的对于生物学最大难题之一的理解——即生命是如何从几个细胞开始被构建并形成的。若成果应用于人类胚胎,将有助于了解人类的生育能力、发育障碍,并为培育用于实验室移植的组织或器官提供一条新途径。

自然胚胎和合成胚胎比对图显示出相似的大脑和心脏构成,图片来源:news.sky.com

为了制造合成胚胎(或称“类胚胎”),科学家们从老鼠胚胎中提取了三种类型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通常会发育成成长胚胎所需的所有组织。研究者接着将这些细胞移植到人工生长介质,一个装有营养物质的旋转烧瓶中。这些干细胞继续自发形成胚胎,只有其中大约百分之一的胚胎能成活。参与研究的Zernicka-Goetz教授表示,这些成功的胚胎“在许多情况下与自然胚胎完全无法区分开来”。

虽然这些胚胎仅成活八天半后即停育——持续时长约为老鼠正常妊娠期的一半,但这项技术作为一种无需借助实验动物便能生产用于研究早期发育胚胎的实验方法意义非凡。

该团队长期致力于人类胚胎模型的研究,虽然获突破的早期小鼠胚胎发育和早期人类的发育明显不一样。该任务任重道远——拥有合成人类胚胎可能会使生育和常见的发育障碍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数据显示大多数人类怀孕都是在生命的初始孕育阶段失败的,试管婴儿的失败率从20%到70%不等。科学家经捐献途径获取的人类胚胎很少,而且质量很差,因此实验室培育的“模型”胚胎作用很大。研究小组认为仅复制早期人类胚胎的一个元素,例如心脏,或是胎盘植入过程中形成胎盘的组织作为人造胚状体足矣,因为胚胎植入失败是试管婴儿失败的主要原因。合成人类胚胎也可作为制造新组织或器官的手段,可用于“再生”医学——若胚胎组织源自患者自身的干细胞则可能与受体完全匹配。

然而在不少国家,包括实验小组所在的英国,利用干细胞培育人类胚胎的做法仍未合法化,且不符合大众的伦理标准。专家们认为这项最的新实验成果意味着针对这方面的法律和伦理问题的讨论应该尽早开始。(译者:谷雨 / 新闻来源:news.sky.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小鼠   胚胎   心脏   试管婴儿   胎盘   干细胞   子宫   大脑   实验室   成果   人类   组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