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美大豆战争,四大粮商合伙做空中国,却“兵败”中储粮

2003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弥漫在中国上空——欧美国家想要把“粮食”当作武器,一步步地蚕食中国。

四大粮商意欲抬高大豆价格,做空中国市场;而中储粮则是见招拆招,招招应下。

那么,这场危机究竟如何发展?事态走向又最终如何呢?

(中储粮)


一、风雨欲来:四大粮商蠢蠢欲动

“全球大豆储备量存在缺口!”

2003年5月,一则空穴来风的消息甚嚣尘上,引发了各国的恐慌——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即是在短短一个月内让大豆的价格翻了一番。

此后,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趁势煽风点火,不断造谣生事,使得大豆的价格连翻两番。

可见,被誉为“只要你活着,就无法逃脱其手”的四大粮商巨头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可不幸的是,四大粮商有三家是美国企业,剩下的一家还是美法合资。

这也就是说,只要美国想要操纵全球大豆的价格,那只不过是“抬手之间”的易事。

在短短两年间,大豆市场哀鸿遍野,多国的大豆粮商濒临破产。

(中储粮)


而在各国粮商乏力的同时,与四大粮商合作密切的跨国经营食品企业则是趁机“偷袭”各国市场:

在2003至2006年三年间,美国创建的快餐公司麦当劳在全球119个国家增设了10677家门店,每天约有4600万名顾客光顾,店面营业额高达767亿美元,是整个快餐行业营业额的近3倍。

再加上肯德基快餐店在全球的迅速蔓延,美国的膳食方式正在改变着全世界的食物结构。

但是,受制于高昂的大豆价格,各国只能任由这种“高热量、低蔬菜”类的快餐野蛮生长,因为如果掐断了它们,那么国民就不得不吃更多的粮食;而粮食的价格已被四大粮商操纵,进口粮食只会进一步加重国民危机。

因此,各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豆的价格飞速上涨,而对于美国快餐店侵占“净土”这样的事情无能为力。

(大豆)


这样一来,各国的大豆储备量一直处于日益消耗的状态,被迫购买高价粮,拱手给四大粮商“送钱”。

而美国又利用各国送来的资金疯狂提升技术,打造属于自己的“良性产业链”,也就是各国的“恶行循环链”。

众所周知,作物产量的提高离不开机械化和肥料使用的改善、病虫害防控能力的提升以及植物育种带来的遗传改良等等。

其中,大量证据表明,作物产量从改良杂种和品种等作物育种中收益最大。

新杂种和新品种的更高产量来源于它们对环境压力以及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增强。并且,新品种比旧品种更坚韧和更稳定,也更能抵抗害虫,特别是在有能力的农民手中,这些品种可以更高产和更获利。

在老式的耕作条件下以及在酷暑干旱或氮肥不足的情况下,新的杂交品种和新品种的产量都要超过旧品种。

而在产量潜力最大的情况下,即在拥有充足的肥料和水、有利的天气以及没有病虫害时,新品种的产量优势往往最大。

(大豆田)


对于相同的作物,由于植物育种的改进,每年的单产增加率达到1%至3%。

四大粮商正是利用搜刮来的巨额资金不断,不断地改良种子,使得其他各国难以追随其步伐,只能选择他的产品。

就这样,四大粮商一边卖粮敛财,一边花钱提升技术,可谓是风风火火凯歌高奏,可逐利的资本永远得不到满足——在攻占全球大部分市场之后,他们又岂会轻易放弃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呢?

而作为种粮大户的中国,一直以来都将大豆视作重中之重,一场不可避免的较量,即将在中国与四大粮商之间拉开帷幕。

二、岌岌可危:中国如何应对?

而为了拿下中国这个大市场,四大粮商可谓是蓄谋已久!

自新世纪以来,美国粮商就致力于增加农场数量,以及扩大农场的规模,以求实现产量的增长。

2002年至2006年,美国农场数量由152万个增加到213万个,2006年美国农场平均规模为498英亩,一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地。

相较而言,中国的大豆生产则是处于劣势,这种劣势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匮乏所带来的。

这是因为,自然资源往往是由长期积累而来并且不易被改变的一个客观因素。

就农业生产活动而言,自然资源优势主要是指土地资源优势和劳动资源优势。

农业属于土地密集型产业,因而土地资源的丰富程度,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农业生产上是否存在比较优势。

但是,我国的土地资源并不富裕,尤其是耕地资源极为匿乏,大豆产量曾一度走低。

相较于坐拥四大粮商的美国和欧盟而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仅分别占其总量的四百分之一和四十分之一,农村人均耕地仅约为两亩,且土地和水资源南北方配置极不匹配,洪涝灾害频发。

在这种客观的自然条件下,我国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区位劣势。

另外,就人力资本来看,虽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足,但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也可以理解为,我国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劳动力还十分缺乏。

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

“同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相比,中国的农业缺乏竞争的绝对优势。”

四大粮商都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能成功吃下中国市场。

而此,的国际舆论也很不看好中国的处境,甚至是处于“一边倒”的惨状。

澳大利亚政治家安东尼·阿尔巴尼斯就表示:

“中国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近年来,中国国内大豆市场需求日益增加,进口大豆数量也基本保持增长趋势。甚至开始超过8000万吨,很难想象中国如何幸存。”

而安东尼·阿尔巴尼斯的话其实不无道理。

我国大豆种植历史十分悠久,也是世界范围内大豆的主产区。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大豆完全自给,基本不需要进口;

但1996年以后,我国却逐步实现了身份的转变,由当时的大豆净出口国家变成了当前大豆进口依存度极高的国家。

1996年大豆贸易政策放宽,加上同时期国内油脂加工业也迅猛发展起来,市场对大豆原料的需求迅速增长,我国大豆的进口量开始呈现指数式增长的态势,并且对进口大豆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70%以上的大豆消费需要依赖大豆进口。

如此看来,中国的处境是分外危险!

就在各方议论之时,四大粮商再也按捺不住,悍然出手,决定做空中国——自2006年1月起,四大粮商不断收窄大豆出口量,哄抬大豆价格,与新世纪最低的价格相比净增20多倍!

作为粮食,在通货膨胀影响极小的情况下,这一价格的增幅无疑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然而,四大粮商所期待的场面却是了无踪迹——中国市场风平浪静,大豆的涨幅仅仅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甚至赶不上正常情况下市场价格的波动。

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三、风平浪静:中储粮坚忍不拔

其实,所谓的“风平浪静”之下,是无限涌动的暗流!

作为中国粮食界的“扛把子”,中储粮挺身而出,在国家的帮助下,毅然抗衡着居心叵测的四大粮商。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储粮携手各大国企相继入市,面对着国际市场上存量愈发稀少的大豆,他们肩挑民族大义,平价抛售储备粮,压低国际市场的大豆价格,以稳定大豆的供需关系。

面对着救市的中储粮,四大粮商则是腾出巨额资金,抢在其他国家收购之前,将中国抛出的平价大豆全部买下。

四大粮商妄图营造一种供不应求的假象,他们妄想迷惑中国,让中国花高价买回自己平价抛售的大豆。

这注定是一场艰难困苦的拉锯战!

起初,中储粮以10天为限度,有序地抛售平价大豆;随后又提高到每周一次,甚至是每3天一次。

四大粮商手中的大豆越来越多,可中储粮却是毫不在意——依旧有序地抛售大豆。

“只要你敢买,我就敢抛售大豆。就怕你不敢!”——时至2008年,四大粮商彻底慌了神儿——没有人知道中储粮的大豆储备量究竟是多么的雄厚。

可是,四大粮商依旧贼心不死,妄图拖垮中国。但是中储粮岂会任由自己被四大粮商牵着鼻子走呢?

2008年年初,中储粮决定改变我国大豆的消费结构,运用好中国这个大市场,和四大粮商好好碰上一碰。

长期以来,国内形成的大豆市场消费结构和居民饮食习惯使得居民更加喜爱消费大豆油,因而对各种代替大豆油的食用植物油没有较高的喜爱度。

因此,中储粮开始大力宣传大豆油替代品的优点,提升居民对替代产品的偏好,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大豆油替代品的消费,逐步引导国内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并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内大豆油的消费,抑制国内大豆的需求。

为了让消费者放心,首先,中储粮对大豆油的替代品严格把关,增加了大量的健康且营养价值的菜籽油、花生油,同时国内可以扩大其他油料作物,比如油菜和花生的种植面积;

其次,中储粮还增加了葵花籽粕、菜籽粕等其他蛋白粕的进口需求,以来降低国内市场对大豆粕的消费量;

为降低饲料成本,我国饲料协会还大力倡导“高效低蛋白日粮饲料技术”,加大对其的应用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支持力度。

更让四大粮商扎心的是——在2008年奥运会开始之前,中储粮宣布进入“粮食去库存环节”,可以将一些不完善的大豆或者质量残次不易保存的稻谷销售给有意向合作的养殖企业。

中储粮的操作可谓是让四大粮商吐出了一口老血!

就当四大粮商想要回击之时,金融危机席卷整个欧美市场,全球粮价跌破谷底——四大粮商再也无力抗衡中储粮。

最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中国笑到了最后。而中储粮所展现出来的雄厚底蕴,也着实震惊了世人。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企业胆敢染指中国粮食市场。

后记:

在2020年全球爆发新冠疫情的情况下,世界面临着各种危机,其中包括粮食危机。

因为疫情原因,主要粮食生产国加大对粮食出口的限制。

例如,2020年3月,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称:“暂停出口,保证内需”,坑惨了一大批客户!

粮食生产国的出口限制以及航运业的发展放缓,将对全球粮食供应链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加剧了世界粮食危机问题,世界多地发生粮食短缺情况,而唯有中国丝毫不惧,保得民众安然无恙。

参考资料:

全球四大粮商在华影响有多大[N],环球网,2020.

丹·摩根:《粮食巨人》(张存节译)[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拉吉·帕特尔:《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郭国玺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斯坦利·L.恩格尔曼等:《剑桥美国经济史》下册(蔡挺等译,高德林等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第 615 页.

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等.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美)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李明轩, 邱如美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金碚.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 .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翁鸣. 中国农产品质量与国际竞争力[J]. 中国农村经济, 2003(04): 20-2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粮商   大豆   中国   美国   北京   年中   粮食   产量   战争   我国   全球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