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城阳?中国高铁逆势输出溯源

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通胀压力居高难下背景下,中国印尼间高铁出口大单正式“发货”,为全球经济注入中国信心。

近日,我国出口印尼用于雅万高铁的1组高速动车组和1组综合检测列车从青岛港运往印尼。雅万高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标志性项目,是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更是我国高速动车组首次出海,可以说,这是一次中国装备“集大成者”的华丽亮相,产业引领意义非凡。

支撑中国高铁强势输出的关键推力来自哪里?溯源而上,奥秘就藏在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的孕育地——青岛城阳。

创造多个中国第一

事实上,代表着中国制造底气的动车组从城阳向世界,是一种必然。与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深层次、全方位的融合发展的城阳,在轨道交通特色这一产业方面可谓高潮迭起,这里接连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第一辆“和谐号”、第一辆 “复兴号”从这里驶出,我国第一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这里成功下线。

而这一次,惊艳过时光的城阳,又完成了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

作为中国首次出口国外的高速动车组,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其设计制造者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依托“复兴号”动车组技术平台,融合印尼本土文化进行了创新突破:例如,采用智能感知技术,配置地震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全车设置的2500多个检测点,可对所有关键系统进行适时检测、预警和诊断;采用低阻力流线头型、车体平顺化设计和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更加低碳节能;采用高标准的耐腐蚀设计和先进防护技术,更具耐盐雾、耐紫外线老化能力;设置“高加速模式”,爬坡性能更优,可在30‰的大坡道上实现安全启动。

速度可以完美印证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的出众实力。在这条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西爪哇省省会万隆,全长约142公里的线路上,动车组最高运营时速可达350公里。建成后,雅加达到万隆出行时间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

保持领先身位的秘诀

技术上在创新,产业的发展思路也在向新而行。

拥有22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产品本地配套率48%,生产的动车占全国运营动车组约50%,地铁车辆约占全国22%.......这份厚实的产业“家底”,正在一场实体经济攻坚战的中转换为强大产业爆发力的“前奏”。

今年以来,城阳区启动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紧紧围绕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食品饮料等三大优势产业链、突破发展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等六大现代服务产业链,全面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核心、以先进制造业为方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配套互动不断产生的“化学反应”,城阳区的磁吸效应不断增强,吸引各类顶级资源集聚,为轨道交通产业保持“领先身位”保驾护航。

“链”上发力,做大朋友圈。目前,《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已经制定出台,中车四方股份入列链主企业,产业链图谱精准绘制,链上企业纷至沓来。目前总投资15亿元的中车电动汽车项目、总投资6亿元的中车四方所科技创新园项目、总投资22亿元的海尔智慧模具产业园项目以及青岛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落户示范区。

“稳”上赋能,发展环境再优化。7月20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核发了华中路贯通工程二期项目施工许可证,这是示范区管委核发的第一张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标志着示范区正式承接区级赋权事项并开展审批业务。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审批服务中心已经运用,家门口就能完成市、区两级共计48项行政权力事项,贯穿工程建设项目核准、规划、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全流程。示范区务实服务企业,助力企业成长,突出快落地、快开工、快投产、快见效的“四快”导向,以营商环境“新提升”立起企业发展的“新势能”。

双碳+创新 解锁“隐藏技能”

城阳区轨道交通产业再添硕果的同时,新的“隐藏技能”也在城市更新的大潮中蓄势待发。

与生俱来的主导产业优势也有另一面:初级工业化转型时遗留的村镇级工业园区“低散乱”问题制约了规模效益的提升。今年以来,示范区以低效片区开发建设为契机,加快“腾笼换鸟”,请来“俊鸟”“靓鸟”,让“寸土”长出“寸金”。

“双碳行动”是未来发展的主基调,是未来产业的增长点。依托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轨道交通+低碳产业”成为城阳区积极布局的新目标,以此促进青岛市绿色低碳发展。据了解,示范区将以市场和技术为导向,重点引进智慧能源、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氢能、储能、碳捕捉、负碳燃料等清洁能源技术产业;着力打造低碳路径的数字化应用平台,结合具体行业(企业)市场经济数据和碳排放数据、降碳指标和时间周期、收益分析等相关数据,探索可再生能源+储能路径、火电低碳路径、工业和交通低碳路径、其他产业低碳路径等多种切实可行的“碳达峰、碳中和”解决方案。

此外,聚焦轨道交通“卡脖子”技术,相关创新平台正在同步突围。目前,国创中心在牵引电机、轻量化材料等多个方面承担国家课题,正在搭建高速轴承实验室等多个重大平台。推进国创中心“事业+公司”双轨运行,青岛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将于年内组建成立。

开启新一轮实体经济升级之路

中国高铁“全链”出海的光影映照下,城阳区新一轮实体经济升级之路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初夏时节,一场实体经济振兴发展暨企业家大会掀起城阳区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热潮。《青岛市城阳区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出台,坚定了企业们扎根城阳这个事业大舞台的信心。根据方案,计划到2024年底,城阳区将以重点产业链及细分领域为突破,培育发展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千亿级潜力产业集群,国家级“两业融合”“城阳样板”初具形态,在打造大青岛北部经济隆起带中显担当作贡献。

为树牢制造强区导向,加快实体经济振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城阳区发布了第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中车四方股份等16家企业获得第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证书,易邦生物等30家企业获得企业发展奖励资金1.17亿元。

通过真抓实干推进大项目,以项目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项目建设正在成为城阳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压舱石”。2022年,城阳区(含高新区)有53个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其项目数量、质量、规模都比去年有了明显提升。

抓企业上市,就是抓动能转换、抓“四新”经济、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抓高新技术产业、抓高技术制造业、抓融资引资、抓招才引智。在今年过会和IPO申请获受理的青岛12家企业中,来自城阳的企业占据了一半席位,另有迈金智能、凯瑞电子等来自城阳的企业正在开展上市辅导。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正注入城阳实体经济的田间地头。

坚持作风能力大提升,城阳区通过“当龙头作表率开新局”大讨论、“书记擂台”等活动,营造比学赶超、大干实干的浓厚氛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企业家摆在“C位”,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加快项目落地开工,优化营商环境,城阳区针对项目开工提供自选菜单服务,针对已有意向、但还未拿到用地手续的项目,提供“模拟审批”菜单服务,满足“拿地即开工”需求。

大抓产业、抓大产业。在城阳,处处激荡着振兴发展实体经济的责任感、紧迫感。城阳区正聚焦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主方向”,打造制造业建链强群“主阵地”,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主引擎”,发展壮大企业“主力军”,奏响惠企亲商“主题曲”,以制造业强区的勇挑大梁,助力青岛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步伐日益铿锵。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忠德 通讯员 王作岩 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中国   车组   示范区   青岛   产业链   轨道交通   实体   产业   经济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