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失速怎么办?这个冬天“寒气”逼人,兜底方案应该启动了

这几天 ,大家 应该 都 被 华为 任 总 的 一篇 文章 刷屏 了 ,一时间 悲观 情绪在 各种 社交 媒体迅速 蔓延开来 ,上证 指数 次日 最大 跌幅 1.86%,可以 说 大家 都 接收 到了 这股 “寒气 ”,咱们今天就分析一下,悲观氛围之下,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出路在哪里?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华为内部论坛22日下午上线了一篇关于《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文内提到,全球经济将面临着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宏观经济数据怎么样了?

华为虽然是一家非常伟大的企业,但放大到全国宏观经济层面,其认知观点也仅能代表一家之言,但鉴于其对中国通讯行业的领导力和影响力,还是不得不重视的,咱们先来看看中国最近的宏观经济到底怎样了,与华为任正非的发言是否有紧密的关联性?

央行公布了七月份的社融数据,七月份新增社融仅仅 7561 亿元,比市场预期的 1.35 亿少了近一半,比去年同期少增加了 3191 亿,七月份社融存量同比 + 10.7%,6 月份社融存量同比 + 10.8%。


再看 M2数据 ,7 月末,M2 余额 257.8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再创今年以来同比增速新高,也意味着 M2 连续 4 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速。M2 创下了 12% 的增长,这是自 2016 年以来最高的水平,说明市场流动性是宽松的。

结合两项数据来看,虽然投放的钱很多,M2增长速度创下了2016年以来最高水平,但是居民和企业都不敢要钱了,为什么以前都是争着要银行提高信贷额度,现在反而都是银行主动打电话推销贷款了?

本质上还是大家对将来的预期是悲观的,明知道将来日子更难过,收入会减少,这时候就不敢大手大脚地借钱消费,更不敢随便去上杠杆。

政府投资基建拉动经济发展

居民和企业都躺平了,这时候就剩下政府了,可以预期的是政府财政政策会发力,地方债也会抬头,但这些年基建搞得也差不多了,过几年再不收复,真的没地方建基建了!投资刺激消费的边际效用也在迅速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在不断减小。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按现在的节奏发展下去,会出现什么状况?

政府投资效应递减,市场居民和企业主体消费活力也在下降,会出现什么问题?要搞清楚这个,咱们先回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资本主义是以释放人性中无限贪婪的欲望,作为社会发展原始驱动力的制度,它是要维护这种贪婪欲望的,因为欲望能够促使整个人类世界不断地去创造,激发创新活力。

是否有未来预期,可能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资本主义“金融永动机”是否还能够持续运转的关键问题,没有了“未来”作燃料消耗的“机器”随时有可能“停机”,金融风暴的概率将会急剧升高。

悲观情绪会叠加,经济会随着悲观情绪的蔓延而进入恶性循环,比如,一个人因为悲观不敢消费,那工厂就可能少卖一件商品,工厂盈利下降,工人的工资就会收缩,工人工资减少了,也不敢随便消费了;那更多的工厂业绩就会下降,更多的工人工资就会减少,更多的人就都不敢消费了…这就是恶性循环,最终,整个经济将有可能会变成一潭死水。

人们的消费开始变得谨慎了

可能有朋友会说,经济不好,那就少花点,企业盈利下降,那就少赚点,一样有吃有喝啊。这种想法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前,是合理的,但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阶段之后,早就已经开始消耗“未来的财富”,只要经济没有持续性的增量,金融危机就很可能会爆发。

比如,一个人正常工资是1w,他工作3年存了20w,按上面的理解,这个朋友应该相对比较稳了,哪怕失业也能维持一段时间,这就是高储蓄的优势;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欲望被释放了,这个人想要买车、买房子,预期自己未来5年工资能从1w涨到1.5w,手上有20w,就敢于提前消费“未来”,向亲戚借10w筹够30w首付买了一套房,并在未来三十年每个月要还4000左右的房贷,在工资增长预期之下,压力不大,欲望引导之下,再买辆车吧…

可现实情况是,未来预期工资并不能涨到1.5w,可能要缩水到8000,甚至失业了,这个人怎么办?“未来”已经被提前消耗完了,房子又不好卖出去,结果可能就是债务危机爆发,不仅“未来”没有了,已经获得的也将随着“未来”一起被剥夺,法拍房也就越来越多了。

法拍房越来越多

根据狗窝选房数据的数据显示,全国法拍房的挂牌量在4年的时间里飙涨近187倍。2017年,法拍房的数量为9000套;2018年,数量为2万套;2019年,数量为50万套;2020年,数量为120多万套;2021年,截至12月中旬,已经超过了168万套。

兜底方案是什么?

虽然政府一直在刺激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但从宏观数据角度看,效果应该是越来越弱了,悲观情绪进一步蔓延,恶性循环很可能已经开始。

作者认为,存量市场如果刺激无效,那就应该从增量市场角度思考,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整个经济循环的关键点在于“那个人得敢于消费”,信心比金子重要,如果“那个人”还是不敢消费,那就找“另外的人”来消费。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

中国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体,城市的整体收入水平远高于一般的农村农民,城市群体的消费欲望也大多已经通过超前消费被满足了,“未来的劳动成果”早已提前变现成了GDP和企业业绩,预期一变坏,很多人就不敢消费了,或者说没有能力消费了。

农村里辛勤劳作的农民

与此对应的是,中国还有几亿低收入农民没有享受到同等的时代发展红利,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有很大的消费欲望善待满足,更好的房子、汽车、空调、电冰箱等等,如果这几亿农民都能消费得起,那工厂业绩、工人工资和经济活力一下子就又能被激活起来了,农民的生活也能被同步改善,过上更好的物资生活。

问题是,怎么让低收入农民有钱去消费?

汽车和家电下乡的前提是农民得有钱消费,不能财政直接给农民发钱吧?这种方式不可持续,一阵消费确实能让经济来个“小阳春”,可这种脉冲式的刺激并不能改变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的趋势。

唯有让农村和农民产生内生性的发展活力,源源不断地提供消费需求,才能拉动整个实体经济的工厂“轰隆隆”地发动起来,市场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

作者能够想到的方案是,要充分利用好农民手中的乡村资产,山、河、林、集体土地等等,这些资产大部分都没有通过金融市场释放价值,要赋予金融属性,让企业能够引领先进的人才团队、管理技术和资金渠道等,下到乡村去挖掘和流转这些资产,进而因地制宜地带动农村和农民致富,给农民创造就业岗位和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

但这个方案有个前提,就是一定要确保农民的利益,不能成了被资本收割的“韭菜”,“三权分离”制度建设一定要落实到位,农民要能够持续享受到农村长期发展的红利。

"三权分离"三权指的是"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是农地制度创新的基本方向,根本目的是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三权分离"的核心,是坚持承包权的长久不变。

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农民有了能够被金融定价的资产和就业岗位,也就有了在金融市场信贷消费的资格,提前消费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对于解决眼前所面临的宏观经济失速困境,是有一定效果的。

发展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不发展,那就是死路一条,至于超前消费的后遗症,只要取得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胜利,以后有的是办法解决。

国际局势愈发动乱,谁能保持内部相对稳定,谁在国际博弈中就能更具有优势,美国人有金融霸权,能够无限印钞支撑金融经济;咱们作为最大的实体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许,乡村振兴战略,才是最大的兜底方案,在国际博弈比拼耐力的时代,也差不多是时候全面激活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宏观经济   华为   寒气   资本主义   悲观   这个冬天   欲望   农民   未来   方案   金融   数据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