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华夏各地刘志全采风散记(4)长城的背影


长城的背影

刘志全


初冬的一个下午,从成吉思汗陵园出来,接待我们的解说员说,在鄂尔多斯高原上除了成陵,还有著名的西夏王朝的统万城遗址和长城,并建议我们到附近的纳林陶亥乡去看看长城。一提起长城,我顿时兴致勃发。

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意志力的骄傲!

焦晓江摄

据有关资料介绍:宇航员在距离地球三十八万多公里的月球上眺望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时,可以辨认出我国的万里长城。生长在这个星球上的中国人,哪有不仰慕它,哪有不想走近它!

入伍来到边塞集宁,自然便多了拥抱它的机会。曾几次回家探亲,火车路过居庸关时,总要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眺望峡谷两面起伏的长城。远眺不如近观。一次出差宣化,办完事后专门选择了一趟早上的列车,中午在青龙桥站下车,便腾、腾、腾地一鼓作气登上了八达岭长城。

啊,好一座威武的关隘!难怪中外游客纷纷前来游览。那雄伟的箭楼,那险峻的地势,那宽厚坚固的城墙,让人惊喜,让人赞叹!

八达岭长城

站在城墙看去,八达岭群山茫茫苍苍,重重叠叠。古长城活脱脱,顺着连绵起伏的山形,向东西蜿蜒。它的气势磅礴,它的雄伟壮观,使你真真切切感到:

——古老的东方有条龙。

后来我真有缘,曾工作和踏足过张家口、大同、集宁、呼和浩特、包头、榆林、银川、武威、酒泉等地。这些都是长城生长的地方。站在雁门关上,冥冥之中我听到了杨家将的战马嘶鸣,刀戈撞击;在嘉峪关的城楼漫步,我仿佛看到了霍去病弥漫于狼烟之中那铁甲寒光的身影。

今天我们去看的长城是什么模样呢?

当我们来到纳林陶亥乡束会川西岸的山梁上,长城便出现在我的眼前。说是长城,准确点儿说,是长城的遗址。城墙高约三四米,宽约二三米,它由西向东,随地形生长,一上一下,高低起伏,时断时续,向远延伸,一直伸向遥远的天际,隐没在茫茫的沙海云烟之中,像一串长长的省略号。

哦,这里的长城,看来没有嘉峪关长城的华丽,没有居庸关长城的险峻,更没有八达岭长城的气魄。它,孤卧于荒原,显得十分苍老与凝重!

古长城

一种声音从古老的竹卷中流传下来:这是战国时代秦昭王下令修起的长城。啊,它经历了秦风汉雨,已有二千六百多年苍桑历史。在万里长城当中,那应该算最古老的长城吧。嘉峪关、居庸关、八达岭长城只能是它的小字辈,而它却是它的曾祖父啰!

停足于秦长城前,是寂静荒野,是颓壁残垣,是嶙峋石墙,是乱枝枯草。此时,靠山的夕阳,映红了西边的天际,缕缕淡红色的晚霞,斜射过来,洒落于长城的残壁上,在它的背面留下了道道阴影。

夕照与苍凉的旷野溶为一体,我的心灵在翻腾、在颤抖,踱入了对历史、对民族、对岁月的苍凉之中。

长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二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几乎修了二千年的长城。一朝一朝的统治者,如走马灯一样更替,唯独修长城的指令始终不变,一道又一道的谕旨传出朝廷,飞往边关。

于是,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走到这旷漠荒野,凿石垒墙。他们把长城修得越来越长,修得越来越威武、越坚固。

长城是修起来了,它却把大汉民族和少数民族隔离了开来,在这里形成了一条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他们满以为有了这坚固的分界线,就可以稳坐自己的江山,固守长城内那辽阔的疆土了。

然而,事情并不是按照统治者们的意愿在发展,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修起来的长城,等待他们的竟是另一种结果。从秦代到明清,都是如此。

秦始皇算得上是下令修长城的最大功臣了,可长城对他的回报怎么样呢?没等城墙上的泥水风干,他的朝政就被陈胜、吴广闹得摇摇欲坠。

说长城的功能是抵御外来侵略,可真正又抵挡住了几次?从蒙古高原崛起的成吉思汗,收服少数民族部落后,在征西夏时,轻而易举地跨越了长城!山海关是够坚固险要了,可努尔哈赤一举兵,几十天时间就长驱直入,逼近了北京,那滚滚而来的铁骑,不就是从山海关那洞开的大门下面蜂拥而过、席卷中原大地的吗?

这遭到玷污的长城,呜呜咽咽,无声地诉说着一段一段悲痛屈辱的历史。

是呀,把堂堂一个王朝的存在与兴衰,单纯寄托在一堵由砖石垒起的长城上,实在危险。自古以来,“固若金汤”的雄关没有,攻无不破的长城更不存在。朝政的巩固,疆土的完整,离不开筑城设防但最根本的取决于内外政策的清明,取决于民族的尚武精神。

对于这一点,在芸芸众生的君主之中,毕竟还有看明白的。

汉武帝就是一个。汉武帝即位后,也修长城大动土石,规模不小,但他的雄才大略使他没有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修长城上。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内实行政治改革,对外拓展疆土,向边境地区移民,实行军垦,以壮大军力。他曾几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实行通商,加强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同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那时的西汉,由于实行内休(休养生息)外和(和亲友好)的政策,与匈奴保持了六七十年的友好关系,使自己成了亚洲最繁荣富强的多民族国家。

清康熙皇帝,对长城看得就更透彻了。他在关于请行修筑长城的谕旨上是这样写的: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有了他这番话,从此以后的清政府就基本不修长城了。在那农耕文明的社会里,不修长城,那么把防线设在哪里?康熙自有他的办法。一手是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秋天由他亲率朝廷官员进行大规模的“围猎”,实际上是一种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以对北部边境的邻国起到威慑作用;另一手是修定外交政策,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友好往来关系。这两手实在灵验,不仅避免了修长城的劳民伤财,而且保证了边境的安宁。于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又出现了一次太平盛世。

古长城

去那么多地方游览长城,从来没有今天这种地老天荒的感觉!

太阳落山了,夜幕降临了。带着一腔凄婉,我迈出了沉重的脚步。再回头一看,长城真真切切只不过是一段段残缺不堪的石墙、土墩。

汽车动了、走了,长城远了、淡了,渐渐地消失在了暮色苍茫的尘烟之中……

刘志全

【作者简介】刘志全,四川广元市人,1972年底入伍。写作是业余时间的爱好。曾出版15部军队建设、政治工作、纪实散文等作品。其中6部作品获国家、军队、省级图书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退休后,主要练习书法,学习诗词,以此养身陶情。




瞭望中国新媒体刊头题字 马誉炜将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长城   集宁   山海关   嘉峪关   疆土   华夏   散记   城墙   边境   少数民族   修长   坚固   背影   刘志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