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浦老街」新浦饮用池塘水称天池,早期有多少座天池呢?

点击上方耳机图形,可听朗读

新浦是一座无井的城市,从西向东地下6至7米到20多米深均是海淤。早在清嘉庆三年,1798年时海边还在秦东门大街一线,今天的一方山水小区,孔望尚府到海州区政府一线,地下水是咸的,秦东门大街南侧水则是甜的。因而老新浦地下水是咸的。在那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里,人们如何吃水呢?

初期人们吃的是河水。新浦四面环河,东有龙尾河,西是西盐河,南为前河(现市化路位置),北面则是后河。西盐河流经新浦北侧称后河,也即今人民路位置,与临洪河相通入海。龙尾河源自海州区锦屏镇许庄,经大浦河入海。新浦的河流受海潮影响,潮汛期海水倒灌,因而河水都是咸的。

新浦形成之初,河流沟壑纵横,水塘遍布。新浦西郊的临洪滩早于城区最先出水,七百年前,这里是临洪盐场,早先灶民吃水,取自水塘里的水,水塘干涸只能吃咸水。后来人们发现,夏秋雨水季节,洪水涌来顶住海水,河水变淡,便有意识地将靠近临洪河的水塘开挖渠道,沟通河流和水塘,将河里淡水引入水塘。洪水过去堵住水口,贮存淡水,留日后食用。冬季就把冰雪推到塘内,待开春融化食用。

这种露天的大水塘,老百姓就叫它“天池”。临洪滩有两处天池,一处“东天池”,位于许马庄南部,即原海连路南侧绿化队苗圃身底。此天池为月牙形,面积不大。从通往临洪滩的盐河汊河中引贮淡水。为许庄、马庄一带居民饮用水池。另一处“西天池”位于临洪滩庄内,即原临洪村瓜子厂一带。面积较大,长约150米,宽约50米。是临洪滩东西庄居民饮水池。

说到天池不能不提到民主路西端的双池,双池在老新浦的天池中,颇有些知名度,附近街道居委会曾称过“双池街”,有所小学,也曾叫做“双池小学”。它是方园里把路内,商家、居民的饮用水源。它的形成,与其它自然生成的天池有所不同,这两个天池却是人工开挖形成的。双池位于新浦耶稣教堂西面,从民主路西池牌楼小路一直走便是。

嘉庆年间,临洪场要建盐坨储盐,盐工们挖土垫坨基,在西盐河东侧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坑。盐工挖出的坑,在夏季雨水多时,形成了水塘,塘里的水便成了坨地的士兵与灶户们的饮用水源。20世纪初,富安人刘振鼎,建四泰油坊时,在这水塘东面取土建房,又形成了一个水塘,因位于东面,称东天池,西面的这个则叫西天池。

翠泰天池因翠泰槽坊而生,槽坊就是酿酒的作坊,翠泰槽坊在临洪河北岸的沈圩,即今连云港火车站北面的连云港市康复医院身底。是清末江北三名流之一许鼎霖的儿子许元正(号心甫),于1915年开办。这里靠近临洪口,与新浦隔河相望。

许元正见新浦日渐兴盛,外来客商增多,拿出60亩地,开办翠泰槽坊。翠泰槽坊地处新浦北郊,为防土匪骚扰,在槽坊四周开挖壕沟,宽十多米,取土堆成圩。这沟就成了附近人家的吃水“天池”。

远在东艞外原第八工场的天池,人们称八工场天池。这第八工场位于民主路最东端,原食品公司处,建于1918年。江苏省实业厅投资8924大洋,利用原清末“胶海关海州分关”旧址,建筑平房54间,开设棉织、漂染、柳编三个工场,产品有棉布、针织品、柳箱等。

第八工场西侧天池,位于原新浦区人防办公室身底。这里是临洪河一处废河段,南北长100多米,东西宽80米左右,人们挖通临洪河,引蓄河水,成为东艞外居民饮用水源。

贾圩天池,位于步行中街北侧,这里过去称贾圩,因而叫贾圩天池。在原陇海北铁路北侧,面积较大,东边龙尾河,西至现通灌路边,南北宽约三、四十米。引龙尾河上游来的水,是为贾圩一带居民饮用水源。新中国成立后因市房产公司下属单位建在附近,一度又称其为“公司天池”。

由于前河东西走向贯穿新浦,紧邻前河的洼地,就成了天池。中央商场对面,原解放路北面的迎春商场处水塘,还有位于现今海昌路体育场附近南广场天池,清末海丰面粉公司水源,后来成了附近老百姓的吃水之源,都被称作是天池。

还有一处“小天池”位于现民主中路南侧。原为建仁和浴池时取土盖房,形成的水坑,因近西盐河,人们引进河水,称仁和天池。附近曾有同和油坊,又称同和天池,因其面积在新浦各天地中最小,所以又叫“小天池”。

干旱季节,天池水枯,有钱人家雇人去东山根或海州拉水吃,街上也有卖山水的,一块银圆一挑水。穷人家只能饮用臭水塘里的泥水。人们饮水无着只能求助于老天,将庙里的菩萨抬出来,沿街巡游,望菩萨体恤民众,求老天降雨。

有人用黏土做成近三尺长的泥龙,龙鳞用贝壳镶嵌,花生米做牙,玻璃球做眼睛,周围点着香烛,放在木板上抬着。行至商家店前,口唱“小龙求雨啰 国泰民安!”。商家也渴望龙王早降甘露,会在板上放一把香,丢几个零钱,表示自己的祈求和心愿。

1943年,当时所谓日本居留团的矶贝长美,和伪东海县政府参议员冯寿春,合作成立“日华上水道协会”为新浦供水。因管径小,供水距离长,又无增压设备,水压太低影响用水。在4个售水所建蓄水池,夜间往池内注水,白天售卖蓄水池内水,现西艞口碉堡基础南侧,还有当年售水所蓄水池残留遗迹。

1945年日本投降,自来水厂由国民政府接收,“日华上水道协会”改为“新浦自来水厂”。由于用水价格问题,百姓吃不起水,各天池附近居民,仍然挑天池水饮用。这时因街上有自来水供应,来天池取水的人少了,天池水反而洁净了不少,天池成了穷苦人家的饮用水源。

1952年临沂专署拨款1·2万元,在东山根龙潭涧下游建新水库,库容量9000立方米,街上增添了20个售水点。1955年江苏省又拨款,在龙潭涧上游建库容量10万立方水库,1956年民主路铺设了口径6寸的供水管,新浦的供水得到了基本解决。

人们为了卫生不再取用天池水,这时的天池开始变脏了,天池成了天然垃圾场。天池不断萎缩,在爱国卫生运动中被填平,后来上面有的盖了房屋,有的建成了绿园,成了公共活动场所。老街人饮用天池水成为了历史。

市桥人家原创马鉴尧,欢迎分享,谢绝转载。

参阅资料:

《新浦史话》韩世泳(2005年版)。

《我市的自来水事业》于洪吉、刘起俊、季成连,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九辑。

图片除署名外余源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天池   海州   浦北   槽坊   老街   吃水   水塘   工场   水源   池塘   河水   居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