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彦皓:新能源造车行业即将迎来大面积的破产与股价暴跌

新能源造车行业即将迎来大面积的破产与股价暴跌

丁彦皓-可信财商、珂芯资产

一、发展前景无限的行业不一定就一定会衍生出优质的企业,但是资金在炒作某一板块时,为了回避监管与忽悠散户高位接盘,通常会将行业的发展空间与标的的估值融为一体,混淆概念

股价的本质是资金买卖的痕迹,其实只有在买进卖出时有意义,其他时间仅是参考。而推动股价波动的因素很多,诸如基本面、流动性以及市场情绪等。

理论上,持续推动股价上涨的关键是基本面与估值,但是市场情绪在特定的时间直接决定估值的走向。

即一旦市场情绪整体亢奋,市场会给于远离基本面的超高估值,而一段时间,市场情绪低谷时,又会给于极低的估值。

但是,树是长不到天上的,任何非理性繁荣必将回归理性,市场情绪只可一时,断然无法一世,再好的标的一旦受市场情绪的推动估值贵了,回归理性与股价下跌就成了必然,只是个时间问题。

而唯有估值与基本面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畴内,随着基本面的持续提升,市场逆改其偏见,对其内在价值的认同较为理性、客观时,股价才会随着基本面的提升而持续上涨。

基本面持续稳定大幅提升的标的,市场通常都会给于高估值,这是必然,只是个时间问题。

资金在炒作某一板块时,为了回避监管与忽悠散户高位接盘,通常会将行业的发展空间与标的的估值融为一体,混淆概念。

但是发展前景无限的行业不一定就一定会衍生出优质的企业,这是投资中极易被忽视的一个误区

二、人性本能缺陷的克服是股市投资中最难以逾越的障碍

人性的本能缺陷在面对利益时会呈指数的放大,一方面人的思维是具有贝叶斯特征,即习惯用过去拟合未来,另一方面人考虑问题时总有侥幸心理,潜意识偏向于有利于自己的一面。

认知力差异是决定资本市场财富分配的关键,在股价的涨跌起伏下,理性与本能的博弈是个永恒不变的现实,真正克服人性本能缺陷唯有提高认知。

在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中,资本市场财富的分配必然是零和博弈,即赚钱是以诸多人的亏钱为代价的。

人性在一段时间内直接决定股价的涨跌,机构等高认知力群体总能通过概念炒作与舆论诱导激化低认知力群体的人性本能缺陷,让其亢奋,且主动高位接盘。潜在行业空间就成了被资本炒作最大的概念。

但是机构资金在财富收割的过程中处于“囚徒困境”的状态,相互间既抱团推高股价,但又相互防范,以免被其他机构收割,沦为最后一个接盘侠。

所以一旦股价炒作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有理性的资金提前退出,造成资金共识解体,抑制股价的继续上涨。

虽然谁都知道不赚最后一个铜板,但是在市场非理性癫狂时,一个赌红眼但还能主动下赌桌的人绝对是圣贤之人,有是有,但比大熊猫还少。

尤其舆论被既得利益集团操控,为其利益获取所服务后,太多的信息都带有财富收割目的,忽悠市场高位接盘。再叠加一群无脑的鹦鹉学舌媒体附和,必然让人失去理性,最终为机构资金高位接盘,造成永久性的巨额损失。

另外,在中国这套大政府的体制下,在A股过度财富收割就是政治不正确,必然引来监管机构的铁拳回击。所以机构资金必须要掌握好“度”,绝对不能因吃相太难看而被监管“盯上”。

这就让机构资金抱团时必须出于正义,而不能炒做垃圾股,即只盯理论上未来具有极大发展空间或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板块或个股,至于未来到底赚不赚钱这根本不重要。

另外,断然不能只拎住一只羊薅羊毛,必须打一枪就要换个地方,这就衍生出了A股的赛道选择与板块轮动特征。

所以看待A股一轮行情能否持续的关键不仅是估值是否高了,而且还要看炒的时间长不长。

一旦市场对某一板块或标的的赚钱效应形成共识后,这也是机构资金变现退出的最佳时机,最浅显的标准就是地铁大妈都在讨论某一板块的赚钱效应时,绝对到头了。

事实评判一轮行情是否结束的标准有四,即

1.当所有的人都在讨论某一板块的赚钱效应时

2.估值确实超出正常值许多

3.舆论一片倒的唱多

4.行业越来越极端

三、散户根本不是机构的对手,注定财富被收割

确实只有在市场整体亢奋时,低认知力群体才乐意高位接盘,大体量的机构资金才能够低成本的全身而退,通常会在最后拉出一个极端行情,鼓动市场癫狂,让散户等低认知力群体误以为行情还将继续。

但对机构资金而言,最理性的选择就是见好就收,左侧交易,坚决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而非盯着一个最高值沉迷于虚无缥缈的账面财富,天真的幻想行情还将继续。

事实,一旦股价被严重高估,也就意味着上涨的空间极其有限,且仅为可能,但是下跌无限,且必然,所以理性的机构资金也不愿再盯着被热炒,且高估的板块。

诸如当前新能源板块就处于这一态势中

在A股已经对抱团获利形成共识与存量资金整体有限的背景下,一旦大量资金涌入个别板块或个股后,极易会造成其他优质板块的股价被资金冷落与被舆论忽视,严重低估,其实这恰恰是下一轮机构资金抱团的目标,潜藏无限的获利机会。

资质优质,但又估值极低,在市场整体忽视的背景下,高认知的机构资金必然会悄悄大幅低位吸筹,然后持续拉高,最后才是鼓动舆论鼓吹,忽悠散户接盘,实施另一轮财富收割。

在机构资金逐步占主导地位的A股市场,机构资金的利益获取机制也直接决定了A股的特征。对机构资金而言,扩大规模赚取更多的管理费是其获利的关键,而对基金经理而言,年度账面收益是决定其业绩提成的唯一标准。

基于此,机构资金会通过持续鼓吹已取得的业绩而扩大管理规模,基金经理必须要将当年的行情持续至每年的年底而获得更多的业绩提成。

由于机构资金的体量过大与舆论的透明,让其很难轻易变现退出,所以对机构资金而言,高位变现退出根本不重要,只需维持账面收益即可。

大不了在一轮行情结束后,只需换一个基金和基金经理,以老套路继续包装忽悠,刻意不提上一只被套牢的基金,人为雪葬,但让基金投资人承担一切损失而已。

显然这一套路一般的散户根本理解不了,只能按照人家想让其知道的逻辑人云亦云,最终财富被收割。

四、新能源汽车的行业特征与演变路径

新能源汽车有六大行业特征,即

1.潜在市场空间极其有限,在与已经稳态的燃油车竞争有限的市场空间

2.各路潜在竞争者大幅涌入,致使潜在产能严重过剩

3.附加值极低,售价甚至无法覆盖成本,买一辆亏一辆

4.资产过重,一旦销量无法平摊固定成本,致使其持续亏损,最终会损耗企业的竞争力

5.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但又没法转移至消费者,透支毛利

6.更替频率较低,有部分用户是以十年为一个换车周期

行业的附加值极低,未来会陷入很长一段时间时间的完全竞争,最终必然会导致大面积破产、出清,直至最后形成几家寡头垄断。

事实最近新能源整车集成降价、滞销、产能过剩的传闻已经嚣甚尘上,诸如过去7月份三家新势力们的销量不但长期小幅下跌,而且增长率也正在被一些传统势力以及二线品牌超越。

对资产极重的造车企业而言,一旦销量下滑,重资产必然会让企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直至破产清算,最终退出。

电动车这个行业还是欣欣向荣,未来无限可期,但是到具体的车企,却会呈现暗流涌动与行业内卷的困境,好行业不意味就一定会有好企业。

其实,电动汽车就是个运输,这是基本的功能,而特斯拉已经免费公布了这些专利,各车企的底层架构趋同。

电池、电机、电芯与智能系统一旦外购后,新能源车的用车体验差别真不大,没多大差异性,为此,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只能全力发展内饰与外观,陷入行业内卷的困境。

过去这些年,新势力的曝光度很高,而传统势力则总是被揶揄为“诺基亚”,但是现在传统势力也赶上来了,比如吉利、广汽、长安的月销量,已经是三家新势力的两倍,后者却被放到了后面。

这就意味着传统车企正在透支新势力,而新势力在渠道、生产、品牌以及设计上相对传统车企的优势并不明显,边际成本最终会拖垮新势力。事实传统车企和一些二线新势力,正在完美地避开和三家头部新势力的竞争。

“蔚小理”等新势力造车企业的一切优势仅仅是干的早而已,又赶上这一轮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大背景,各路舆论一片唱多,导致估值过高罢了。

但是目前电动车行业的内卷,或许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理论上最终突破内卷要基于成本控制与技术路径,但是技术路径的突破概率极低,难度不可逾越。

而传统造车势力、华为、小米这类企业具有销售渠道、整车集成以及智能系统开发的优势,让新势力毫无招架。

确实新能源整车集成的整个赛道已经从蓝海变成红海

享受了数年先发优势的新势力,虽然仍然高高在上的估值,那些被市场长期看不起的旧势力,仍然处于低位的估,但是双方正在向估值趋同演变。

但事实造车本就不是一个好生意,这个最关键

五、新能源汽车行业当前的估值与股价走势预判

任何符合时代趋势,具有超额红利行业的估值都会呈现两大特征,即

1、行业初期,市场对具体的盈利能力持漠视态度,更多是概念炒作与对未来的畅想,市场通常都会给其极高的估值

2、一旦市场回归理性,盈利折现就成了估值的关键

目前新能源整车制造行业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贝塔弱阿尔法,即行业空间发展的潜力无限,但是具体企业却受行业竞争、资产特征和原材料暴涨的挤压,盈利能力极为有限,成为相反的场景。

新能源汽车的股价走势正在由概念炒作向盈利折现转化,一旦这一轮的板块轮动结束后,行业的估值必然从概念炒作演化为盈利能力的折现,则意味着当前新能源整车制造的股价必然会大幅下跌

“既不增收,也不增利”将是新能源整车集成标的股价走势的噩梦

目前只是行业初期,市场整体比较新鲜,媒体一顿瞎炒,致使股价暴涨,甚至市值达到了三千多亿港币,恒大甚至没产一辆车估值就到了7000亿,泡沫必然会破裂。

但是泡沫的基本特征是尘归尘,土归土,最终必然破裂,事实目前正处于泡沫破裂导致股价暴跌的过程中。

投资要算大账,绝对不能算小账,不能被最高上影线所展示的虚拟账面价值所迷惑

股市很误导人,在行情末尾,通常会让人很癫狂,潜意识认为辉煌会依旧,极端兴奋。而在行情初期通常会让人极度萧条,万念俱灰,但是癫狂中潜藏者风险,萧条中潜藏着机会,但这异常逆人性,很难克服,对太多的人而言永远只能是个理论,注定只能被收割。

从上半年的财报能够发现,目前新能源整车集成行业的整体盈利不及预期,但是潜在产能尚未完全释放,小米、苹果、海尔、华为等都未正式下水造车,这就意味着未来新能源整车集成行业必然陷入红海的完全竞争,大量的企业注定要被破产出清。

事实从目前上半年的财报能够发现,新能源整车集成行业并未有对外宣传的那样火爆。上半年个别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的亏损成为史上最高,甚至比2021年全年亏损的都要多。

另外,这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已经把未来两年的潜在需求提前透支了,财政补贴与购置税减免取消就是个时间问题,市场必然会对这一不利现象提前反应。

所以目前坚决不碰新能源整车集成标的...


可信财商-所有评论都要对投资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丁彦皓 博士、博士后,专注资本市场,聚焦权益投资、资本运作、大宗期货、期权以及宏观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与投资,关注国际关系、历史、哲学与宗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新能源   股价   行业   整车   高位   大面积   板块   新势力   资金   机构   市场   丁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