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联社获得专债支持,后续改革模式经验可期

【野叔观察】

8月15日,中国债券网公布的相关《债券信息披露文件》(组件)显示,2022年甘肃省支持中小银行发展债券(一期)总额300亿元,信用级别AAA,期限10年;额度分配名单中除了甘肃的10家农商银行、农合银行和农信联社之外,还有甘肃省农信联社。

这是近年发行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以来,第一次将债券额度分配给省级联社(目前共有25家省级联社和1家省级联合农商银,另有4家直辖市的统一法人的省级农商银行)。因此,相关信息披露后,受到金融业界、特别是农村金融业界的普遍关注与好评。那么,此次专项债券的额度分配、甘肃省联社的业务发展具体如何呢?为什么金融野叔会认为后期其改革可能会有新的模式呢?

附图一

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券情况

2015年地方专项债券首度发行以来,重点支持对象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重大项目等。2020年7月初,国家开始允许地方在当年新增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2020年11月,财政部门下达了次年用于支持化解18个地区的地方中小银行风险新增专项债券额度,计划为2000亿元。

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地方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开创了中小银行新的资本补充方式。当时金融野叔认为,这一方式应当可以成为省级联社改革时其资本来源之一。

第一,2021年总体情况。至2021年末,中小银行专项债总共发行27笔、总额度2064亿元,主要支持对象为310家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商银行(前一类约285家),其中辽宁、甘肃、河南等地区是发行主力。

2021年,甘肃省发行的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总额126亿元,用于辖内48家农村金融法人机构(包括32家农村信用联社、2家农村合作银行和14家农商银行)。年末甘肃农信系统的所有者权益合计超过500亿元,发展实力和抗险能力更为雄厚。

第二,2022年进展情况。据《中国银行保险报》消息,2022年继续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计划额度仍然是2000亿元,不过加上之前结转的部分可以达到3200亿元。今年上半年,辽宁、甘肃、河南、大连等省和单列市已经获得了1030亿元专项债额度。

此次甘肃农信系统获得了300亿元额度的专项债,金额已经是去年的两倍多,具体分配给甘肃省联社和10家机构;其中,甘肃省联社30亿元,兰州农商银行92.57亿元,武威农商银行60.37亿元,榆中农合银行30.39亿元,相对最少的是庆城县联社4.95亿元(其他各单位额度详情见本文附图二)。由此,预期今年末甘肃农信系统所有者权益将超过800亿元,整体实力与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附图二

近年甘肃农信系统发展情况

据甘肃省联社的官网介绍,目前甘肃农信系统共包括1家省级联社和83家“行社”法人机构,营业网点约2200个,从业人员约2.2万人。

第一,法人机构改革情况。2005年11月22日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成立,属于第二批组建的21家省级联社之一。2012年10月,酒泉肃州农村商业银行成为甘肃获准筹建的农商银行(原为农合银行)。目前,甘肃已经组建农商银行37家,进度约为44.6%。

第二,金融服务发展情况。早在2012年,针对区域内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相对薄弱的状况,甘肃农信决定在服务空白乡镇、距离网点五公里以上和人口相对密集乡镇推广布放“三农服务终端”,至当年年末就设立了便民金融服务点约1230个。2015年又开始布放“惠民终端”。

至2020年末,甘肃农信的便民金融服务点和惠民服务终端合计达到约1.15万个;2021年末数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历年数据见本文附图三)。这些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延伸的服务点和终端,加上约2200个营业网点,使得甘肃农信系统成为省内普惠金融服务下沉最深、与“三农”联系最紧的金融机构。

附图三

第三,银行主业发展情况。2009年末,甘肃农信系统总资产1327.7亿元,占全省银行业的18.29%;其中各项贷款余额579.03亿元;同期各项存款余额785亿元,省内贷款和存款市场份额分别约9.84%和13.30%。2021年末,该系统总资产达到6795亿元,占全省银行的20.27%,比2009年末提高了1.98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均为央行兰州中心支行历年甘肃省金融运行报告,相关详情见本文附图四)。

至今年6月末,甘肃农信系统总资产合计已经突破7000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3832亿元;同期各项存款余额5197.42亿元;省内贷款市场份额约15.35%、存款市场份额约21.36%,分别比2009年末提高了5.51个和8.06个百分点,双双稳居全省银行机构首位。

在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同时,近年该系统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尽管目前甘肃农信系统未披露其不良贷款相关数据,但是从甘肃银保监局披露的数据看,2022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272.87亿元,不良率5.10%,比上年末下降了1.40个百分点,比2019年末下降了2.76个百分点。

附图四

后期省级联社改革模式探讨

2003年6月《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印发,标志着新一轮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启动;2004年8月省级联社改革启动吉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陕西、贵州、重庆等8省(市)开展改革试点,先后成立了8家省级联社(其中重庆于2008年改制为省级农商银行);同年11月启动其他21个省(区、市)改革;至2007年最后一家省级联社成立,先后成立了30家省级联社和省级农商银行(农合银行)。

不过,省级联社管理机制一直存在资本纽带“逆向”、市场化服务缺乏等不足;所以至少早在2007年监管部门就在思考后续改革的模式。2007年,银监会办公厅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村金融论坛”及征文活动,当时就初步形成了省级联社改革的“五大模式”,即金融控股集团、联合银行、统一法人、金融服务公司和完善省级联社。金融野叔参加了当时的征文,主张优先选择金融控股集团模式的文章有幸获得了“优秀论文奖”。

由于不同区域实际情况的差异较大,业界一般都认可后期可以采用不同模式,直到目前监管部门认可的“一省一策”。除了省级联社之外,目前已经完成实践的新模式有三种,一是4个直辖市的统一法人模式;二是宁夏黄河农商银行实行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其他19家县市机构保持独立法人),陕西秦农农商银行可能也在朝着这个模式推进;三是今年4月浙江完成的省级联合农商银行模式(尽管成本相对最低,但是后续资本纽带“正向”调整仍需努力)。

附图五

此外,广东正在探索形成的“1+N”多个农商银行集团模式(不在原来的“五大模式”之列,可以算是“第六种模式”),即现在广东省联社和已经独立的深圳农商银行、广州农商银行、珠海农商银行、东莞农商银行。

尽管黄河农商银行已经采用了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体现了资本纽带“正向”、县域法人机构与数量稳定等这一模式的优势;但是毕竟其法人机构相对较少(被投资机构只有19家),且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今年6月末才超过2000亿元)。而在法人机构超过50家、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省级农信系统还没有采用这一模式的先例;如果甘肃省联社采用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对于中西部地区的省级联社改革将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毕竟目前其法人机构约85家、员工约2万(历年详情见本文附图六,与前文中数据略有差异的原因是直接引用相关金融运行报告)。

农商银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的优势众所周知,相对难度较大也是如此,其中最难的工作之一就是资本金的募集;而地方专项债的主要目标就是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以此次甘肃农信系统专项债为例,如果以甘肃省联社和省会的农商银行为“双核”组建省级农商银行(集团)公司,那么即使不考虑原有的股权,仅专项债金额就合计达到122.57亿元,可以保证新的集团公司资本充足率达标,且有能力对其他法人机构进行投资(可以分年度、分批次进行)。

附图六

野叔的结语

当然,通过地方专项债券来补充资本,只是支持农商银行发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农商银行的管理机制要深化改革、经营机制要加快转型,包括完善公司治理、提升风险管理、改进队伍管理等。金融野叔期待,甘肃省农信联社能够为中西部地区省级联社改革带来新的实践样本、新的成功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甘肃   省级   甘肃省   模式   额度   债券   年末   专项   经验   银行   金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