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开个玩笑?谁能想到,它在孩子心里埋了20年呢?

文:CC爸妈

ID:CC-bama

办公室的小伙伴,昨天一脸黑线来上班,原来是因为一句玩笑话和老公大吵了一架。

事情是这样的:

婆婆总爱跟孩子开玩笑,每次家里小孩要是吃个零食或水果,哪怕旁边还放着一个,婆婆也会伸手跟孩子要“宝宝,你拿着什么好吃的,给奶奶吃一口好不好?”。

孩子要给她吧,她就赶忙说,“奶奶不吃,宝宝你吃吧,我可舍不得吃你的”。(发呆)

孩子要不给吧,她就说“一口都不给奶奶吃,你个小白眼狼,白疼一你了”。(震惊)

我因为这事跟老人说过不止一次,我说:“您要是吃,冰箱里还有很多。要不吃,就别跟孩子这样要了。再不然,孩子给您,您就拿着”。

结果孩子奶奶说“我就逗逗孩子,我哪能真吃孩子的东西”。

你要问,这事跟娃爹有什么关系。

小伙伴说,她想让队友和孩子奶奶好好说一下,以后不要这样对孩子了。

但队友却说,“这有啥,不就是开个玩笑,你太小题大做了吧?”

你说这事他无辜吗?!

其实,说实话,生活中这样和孩子开玩笑的简直不要太多。

是的,人类幼崽护食儿是超级可爱,任谁都忍不住逗一逗。

但,其实这不叫「逗」、这叫「耍」。

因为无论是“我不吃,都给你留着”,还是“一口都不给,白疼你了”带给孩子的都是负面能量。

他无法分辨大人的目的,这种感觉会让孩子感到焦虑、紧张。

前者囿于大人牺牲的“被迫感动”中,后者让孩子对正当行为(不想给)产生怀疑和愧疚。

它还会造成孩子的认知混乱,让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确判断和处理真实的情况。

一个朋友家的小孩,之前家里老人就经常开讨要手上东西的玩笑,孩子不肯,就会被数落。时间久了,孩子就形成了一个潜意识,不管愿不愿意,说“好”就行了,只要说好,对方不仅不要,还会姨妈笑地夸奖自己。但当去了外边,别的小朋友在经过她同意,拿她东西时。孩子一下就崩溃了,哭着说“不是这样的,你要说不要”!现在上了小学,自己独立社交,后果就更严重了,作业没写完想下楼玩一小会儿再回家写作业,可当她想回的时候,没玩够的朋友坚持问她:再玩一会儿行不行!她明明不愿意,但直接拒绝的话也说不出口,坚持陪人家玩,心理100个惦记没写完的作业。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可预见的,今后的职场、婚姻中,她也一定是一路妥协、隐忍。

除此之外,还有这两个玩笑,也千万不要开!

02以爱为威胁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可管不了你了,你别跟着我了,我要不起你这样的孩子你觉得谁家好,就去谁家过呀

在所有的玩笑中,以爱和抛弃相威胁的玩笑,对孩子杀伤力是最大的。

大人总是觉得说说而已,“孩子不傻,不当真的”。

但遗憾的是,多数我们吓唬孩子的话,他们都是当真的。

想想我们小时候就知道啊,我们真的没有一次是透过长辈们的玩笑或是吓唬而理解他们背后的意思的。

孩子们能接受到的只是语言表面传达的意思,仅此而已。

每一次“我不要你了”或是“你去别人家吧”都是在孩子心里扎下的软刀子。

用抛弃作暗示,用监护人的爱来胁迫孩子就范。

殊不知,这对孩子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会让孩子有一种随时可能会被抛弃的感受,而这会直接摧毁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会因为害怕被抛弃,而选择妥协。

有位朋友就讲过自己的故事:

她小时侯基本是奶奶带大的,有一年暑假,在姥姥家过的,姥姥总是带她去田里捉野鸡、蚂蚱,自己那个暑假特别开心。

等快开学回到家里,自己忍不住总是和奶奶分享在姥姥家的开心事,还说什么时候还想去。

结果奶奶听完,说“既然姥姥这么好,干脆你搬去跟她住吧,以后别回来了,还省得我伺候你”。

后来,奶奶便时不时地说“准备什么时候搬去你姥姥家住呀,我早想轻松轻松了”、“既然你姥姥这么好,把你送她那得了”。

从此,朋友再也没有和奶奶分享自己的心事。

虽然,现在知道了,奶奶当时必然不是说的真心话,但也确实一句话就造成了她整个童年的无助和不安。

因为她知道,她的看护人是脆弱的,自己不能什么都和奶奶分享。

自己只有懂事,才会让奶奶好过,自己才不会被抛弃。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爱相要挟,来迫使孩子妥协。

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认为“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我必须表现好,别人才会爱我、认可我。

而,一个表现不好的我、要求太多的我,是不懂事的,也不值得被爱的。

很容易形成取悦型人格。

03拿孩子样貌开玩笑

你都胖成这样了还吃呢!你不知道长得黑不能穿这个颜色呀?你看咱这小眼睛,跟拿刀扒拉个缝似的。

大人看似漫不经心的几句话,就可以毁掉孩子的自信,让孩子自卑到尘埃中。

网易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人们最介意的玩笑中,有关外貌的玩笑最让人介怀。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生来就是自卑的,自我否定的形成,往往是不当的家庭教育和外界环境造成的。

而大多数人的自卑情结,都是小时候埋下的种子。

4、5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注意自己的容貌,当周围人对自己的外表进行评价时,他们都会听进心里,听得多了就容易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开始厌恶自己的长相。

夏天某个清晨,CC来到我们房间,我们一家四口躺在床上,CC突然问,妈妈,我是不是很黑?

爸爸立刻回复“我们一个颜色啊,你看DD比你还黑一点,妈妈跟你差不多,我稍微白一丢丢”。

我接着说,“反正咱们一家四口,哪个也不算白,哎,你们瞧,躺在这蓝色的大床单上,有没有突然感觉,咱们像小溪中4条泥鳅?”

全家人听完爆笑一团,学泥鳅扭来扭去了一个清晨,隔天还开心的跟朋友分享,全家当泥鳅的场景。

此后CC便没了关于肤色的自我怀疑。

心理治疗师苏珊·富沃德博士曾说过:

当你从别人嘴里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并让这些评价进入你的潜意识时,你就是在内化,让它们从你是变为我是,这就是形成自卑心理的基础。

而心理学上把因为家庭教育不当而使孩子产生的自卑,称之为“原生自卑”。

特征是,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会羡慕任何一个在相貌的某一部位优于她的人。

可很多大人都不明白孩子的敏感,明明揣着最纯的爱,却说着最伤人的话。

我有位朋友,有两个虎牙,笑起来特别可爱。但可惜的是,她很少笑,最多就是忍不住的时候抿嘴或捂嘴笑一下,也从不爱拍照。我们一直以为她是太高冷。但熟悉了之后,才知道是因为她小时候牙不齐,爸爸和哥哥给自己起外号“龅牙小妹”。身边亲人的评论,导致她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敢露出牙齿,慢慢的就变成了她的一个心病。


而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孩子的自我接纳从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开始,他们对自己的所有认识,都是源于父母的评价。

若是生命之初,连父母都无法接纳自己,又如何要孩子接纳自己,去成长为一个开朗明媚的少年呢。

所以,对孩子请多一些赞扬,少一些批判;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这句话听起来很“口号”,但值得细品。

希望大人都可以明白,我们的话,孩子真的会当真。

开玩笑应该是在对方舒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让双方都觉得好玩、有趣,而不是故意捉弄孩子,让孩子难堪。

我们也应该让孩子明白,如果别人开得玩笑让你不开心或感觉到不舒服,他是可以直接说出来,拒绝的,哪怕这个人是爸爸妈妈。

当然,如果一个人明知道你的情绪和感受后,还不以为然,继续进行你不喜欢甚至是反感的玩笑,那这个人就可以远离了。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9-21

标签:玩笑   孩子   泥鳅   姥姥   自卑   奶奶   大人   父母   自我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