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月经济数据如何看?


这几天的数据有点多,简单和大家说几句。

先是上周五社融数据全面不及预期,但M2看着还行,两者的增速进一步背离。

再是,今天早上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缩量续作MLF,但超预期降息:同时调低7天逆回购和MLF利率10个基点。

紧接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经济数据,全面走软。从工业生产到消费,从房地产到整体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全面不及市场预期。

七月经济具体而言,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率3.8%,vs预期4.6%,前值3.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率2.7%,vs预期5%,前值3.1%。

1-7月固定资产投资年率5.7%,vs预期6.2%,前值6.1%。


如何解读?

M2增速维持高位,但社融不行,说明钱其实不缺,但经济需求不行。

在不缺钱的情况下,央行依然选择降息,一是抓住8月美联储加息空窗期的时间窗口,二是向市场传递央行呵护经济的立场。尽管央行也知道当下问题的症结不在货币政策,但也是"做了总比不做好"聊胜于无的选择。

而七月的经济数据,则给了央行当下降息最好的注解。


现如今,一切的经济问题,似乎都可以归结到两个变量上来看:

一个是疫情,一个是房地产。


七月没有上海那样的封控,但七月的疫情扰动始终存在,且到八月之后,单日新增确诊加无症状感染者人数有所上升。只要疫情的扰动在,经济的约束就一直在。

从7月底开完会重申"坚持动态清零"防控不放松的总方针以来,地方对于疫情的管控严格程度便有增无减。

现在,大规模全员核酸,高速路口等交通节点的管制,居民小区的封控,这一系列的防疫措施触发条件变得越来越低。

这是对于新的病毒传播特征不得不采取的"动态清零"策略,但对于经济的扰动,也比以往变得更大。

我看到不少卖方分析师的报告里,都写到:

"经济受到疫情的扰动较大,下半年,这种扰动大概率会弱化和消失......"

这样的论述,的确给了人们信心,但假设的前提是否成立,我认为需要打个问号。


另外一个大的变量是地产。

地产的各项数据,继续维持"恶化"的状态。数据上看,几乎难言任何改善。无论是从投资完成额,从施工新开工竣工,还是从销售来看,房地产行业依然处在极为艰难的时刻。


地产趴下,对于经济的影响绝非仅仅局限于地产行业本身。它的外溢影响,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比拟。

房地产不仅仅是中国居民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全国金融系统里最大的信用派生器,是最大的抵押品。

没有了地产作为信用派生的枢纽,宽信用,就基本失去了落地最大的支点。

尽管我们看到政府通过基建一直在维持对信用的支持,但基建涉及的产业链广度和深度,与地产完全无法相比,独木难支。

地产的问题,目前也很难看到自上而下的"力挽狂澜"式的救助。

一无心,二无力,三无性价比。

这可能是顶层对于地产现在的基本立场。

往后看,人们可能不得不接受相较于记忆里更低的增长率,这可能是"新常态"里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

不过,这可能并不改变"经济长期前景稳中向好"的大局。

回到对市场的影响来看。

降息对于风险资产,从单变量来看,无疑是利好的。我们看到,早盘股票商品债券在降息后,全部出现拉涨。

但考虑到信用阻滞,地产艰难,疫情扰动,降息对于经济的用处非常有限,更多体现一种央行维持政策宽松的信号。

在本来货币就十分宽松的环境里,继续宽货币,除了增加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的动力外,对于成长股和债券的炒作,可能也会情绪上短期添上一把火。对于风险资产整体而言,经济基本面的走向,可能显得更为关键。


消费收缩,投资下滑,信用扩张困难,说到底,还是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缺乏信心。

信心的重建,亦绝非货币政策可以解决。

"你快回来,我一个人承受不来" 恐怕是当下中国央行的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年率   数据   经济   央行   疫情   变量   信心   信用   地产   市场   最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