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终选择基建托底?副作用已经验证,所以这次必须不一样

今年五一你消费了吗?

五一前疫情多点爆发,很多人出小区都困难,今年五一的消费注定遇冷,果然官方数据出来,今年五一的旅游收入只有六百多亿,还不到疫情前的一半。

那消费低迷,出口放缓,既要房住不炒,又要保持经济增长5.5%,能成功吗?

先说结论,能,怎么做到呢?

政府给出的答案就是三个字,大基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基建,千万别以为基建是国家的事,跟你没关系,那就错了。

大基建来临,与年轻人的就业、买房和投资,甚至要不要逃离北上广,回老家县城做公务员,都有很大的关系。

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家附近开始翻修新的道路、新的绿化、老房子的小区开始装电梯,一些基建公司的股价拔地而起。

经济低迷,中国为什么选择大基建,而不是继续搞房地产,或者像美国一样无限撒钱?

大基建当下的作用是什么,未来可能有什么副作用?

接下来要发生的大基建,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下面,我们开讲。



为什么是大基建?

为什么选择大基建,经济低迷,基建托底,是各国政府的常规操作。

最成功的案例发生在100年前的美国,那时候美国进入大萧条,跟我们一样,那时候股市低迷,失业严重。

大家没钱消费,工厂的东西也卖不出去。

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启动了大基建。

由国家财政出钱,招募工人修建公路、桥梁、医院、学校。

大基建的刺激,把美国从大萧条的泥潭中带了出来,1933年GDP相比前一年还在下降,大基建开始一年,GDP增速就高达10.8%,美国也因此修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公路系统。

之所以说美国这一次基建托底, 是成功的,不光是因为美国通过大基建,拉动了萧条时的美国经济。

更成功的是,大基建之后,美国经济完成了转型。

经济增长从依赖政府支出,转向依赖居民消费。

说白了,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大基建只是前期铺垫,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这样大家才有钱消费,经济也会走出低迷,进入良性循环。

对于中国来说,基建托底不难,因为过去,中国已经积累了很多基建托底的经验。

比如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波及到中国,我国进出口出现下滑,GDP增速由2007年的14.2%罕见下降到9.7%,对此,我们用四万亿拉动基建和房地产,两年过去,基建托底效果明显,中国的土地成交金额比2008年翻了3倍,GDP增速重返10.6%。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美国与俄罗斯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和今天一样,拉动中国GDP增长的“三驾马车”里的投资和进出口都出现明显下滑。

2015年,我们同样用“棚改货币化”来刺激经济,房子一拆一建,拆迁户拿到了拆迁款,继续买房,开发商拿到钱,就又开始买地,土地收入了解决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压力,地方政府有钱可以做更多的基建投资,带动实体经济。

就这样我们又度过了一次危机。


大基建的副作用

如果基建这药,嗑起来这么带劲,为什么不大搞特搞呢?

回看08年的四万亿和15年的棚改,两次基建托底,你会发现,基建和房地产总是绑在一起。我们的记忆里,好像每次搞大基建,房价就会大涨。

中国能成为一代基建狂魔,每次被问到,这么多修桥修路的钱从哪里来,目光都会看向一边,越吃越胖的房地产。

因为房地产的屁股下面,坐着金钱之母,土地

过去,每次政府出钱搞建设,搞铁公鸡,背后最大的资金来源,是土地收入。

这里有一条资金链,政府的贷款需要土地收入来还,土地收入来自于开发商的贷款,开发商的贷款要还上,需要居民去贷款买房,居民的贷款要靠工资收入去还上。

只要大基建刺激经济,能让大家收入上升,这根链条就能运转顺畅。

链条顺利运转,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就会不断推进。

每次基建上猛药,副作用也很明显,房价就会蹭蹭上涨。

原因很简单,修路修桥的钱,也不是白来的,资金最后还是要由房子出。

房价起飞,增速远超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问题也很明显,大家的收入确实增长了,但是没有用在消费上,而是用在了房子上,没有钱消费,就摆脱不了对政府支出的依赖。

这就是今天我们遇到的困局,城市有了,房子有了,工厂有了,商品也有了,就是没钱消费。

所以这一次基建托底,和过去不一样的是,房价不能。如果政府又像08年,15年那样,让房价起飞。

房价涨得越快,居民就越没钱消费,整个经济链条只能恶性循环。

基建的资金只能从财政和专项债等其他融资渠道想办法。

基建能稳经济一时,不能稳一世。

用基建拉动经济,如果再像过去那样大手大脚,盲目投资,除了房价受不了,基建本身的运营问题也会暴露。

比如一条高速公路,基建投资下去,有车流那自然赚钱的,没车流,高速的运营成本谁来承接呢?

今天我们去贵州,到处都是笔直的高速公路,贵州自然环境大家都知道,崇山峻岭,大山大河,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这些年都被基建狂魔的我们,用隧道和桥梁解决了。

如今,贵州的高速公路里程数已经排进了全国前五,我感到深深的骄傲。

路是好路,但是算算账,一些山高水长的路段,修建成本达到一公里3个亿,因为都是贷款修的路,而贵州的客流量、车流量本来就没法跟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高铁通了,又分流走一部分客流量和车流量。

随着道路的老化,贵州7600多公里的高速路,现在造得起,未来可能养不起。

而这个问题,绝不只是贵州的问题,中国高速公路整体上处于大幅亏损状态。

每次我们用基建托底,就会造成快速的建设,修到后面,边际效益越来越低。

新建设的高速公路,往往处于经济密度低的区域,崇山峻岭中,车流增长缓慢。

2020年,全国收费公路收支缺口达7478亿元,全国收费公路债务余额已经堆积到7万亿。

如今收费增速放缓、债务余额扩张,缺口将会越来越大。

不光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债务也很高。

不光是交通,我们在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多,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体育场这样的公共设施。

未来这些设施老化了怎么办,日本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


日本基建的教训

1964年,东京首次举办奥运会,那时候的东京有点像08年的北京,当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

借着奥运会的“东风”,日本开始大兴土木,东京到大阪的新干线建成了,随后机场、道路、港口、海岸、城市下水道、垃圾处理设施等12个方面,日本制定了5年计划,基建成了日本政府的心头好。

特别是在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日本政府采取持续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基建托底成为危机中,日本政府为数不多的选择。

1993年的日本,基建水平远高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公路和铁路密度一度让美国人羡慕不已,

然而弊端也开始出现,首先,日本政府的债务水平持续扩张,债务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的50%持续上升到2016年的199%。

其次,基建投资由政府主导,非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导致了大量无效投资。

早年大量修建的机场,因为高铁的出现开始亏损,大手大脚的基建投资,反而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时间过得很快,如今距离当年的东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当年的奥运会建设的基建,设施年限多为50年,如今都已大限将至。

根据日本地方政府的统计,10年后,日本超过一半的公路、桥、隧道和水闸,都将超过50大寿, 到时候更新的费用约5万亿日元,这还不包括即将产生的各种补偿和修复费,很多地方政府都没有准备好这笔资金。

近年来日本新干线车站、桥梁、隧道等基建设施事故频出,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一大安全隐患。

有统计显示,日本全国70万座城市 桥梁中,急需修缮的桥梁问题,则占总数的3至4成。

虽然日本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国土交通省专门成立“社会资本老朽化对策会议”,制订了“基础设施长寿化计划”,但要进行维修管理难度并不小。

首先,当前的日本经济重金融轻实体,公共设施建设日渐被遗忘。

其次,地方和中央财政都面临巨大压力。与经济高速增长期不同,现在日本经济已陷入低增长或零增长,从中央到地方普遍“钱紧”。

日本的绝大部分基础设施主要由地方负责维持管理,但日本地方政府中有70%以上已陷入“慢性财政困难”,约有60%的地方政府认为以现在的预算规模无法进行修缮。

另外,人员和技术方面也面临重重困难。

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加重,日本的人口正在减少,其中大都市圈以外的地方更为严重。

许多地方政府土木建设部门的职员寥寥、技术能力不足,连检查的质量都难以保证,所以普遍感到无力招架。

为解决这一困境,安倍内阁不得不决定实施“三年紧急对策”,到2020年度投入3万亿日元以改造和充实基础设施。

如今,我们国家的基建与日本相比,工程量更大、更集中。

而一些工程的质量和保养维修等方面还不如日本。

今天快速修建的基础设施,所面临的保养维修问题可能比日本更突出,既然日本已经有前车之鉴,那我们就要有所准备。


大基建怎么搞

回到当下的中国,正因为基建不是万能神丹,盲目基建副作用明显。

所以今年的基建托底一定会走精细化的路。

就在这两天,中央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指明了今年稳经济的抓手。

2015的抓手,重点是面向三四线城市的棚改。

那接下来的3年,重点就是县城的基建。

县城基建指什么呢?

包括产业园区、市政道路、防洪排涝设施、老化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还有文体、垃圾污水处理设施。

这意味着,接下来中国1800多个县和县级市,将迎来一波基建大潮。

那为什么,如今的基建,重点不再是一二线城市,不再是铁路、公路、机场,而是县城的建设呢?

就是前面我们说的,避免盲目建设。

铁公鸡和一二线城市基础设施已经接近完备,然而广大县城的基础设施却还很弱。

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住在县城吗?

大约四分之一的人。

那这些县城创造了多少GDP,很厉害,远超四分之一,大约40%。

那基建投资占了多少呢?非常少,2020年我国县城的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完成额为388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0.7%,这其中主要的钱,县城的道路桥梁( 36%)园林绿化(15%)和排水(15%)。

可以说中国大量的制造业都在县城,他们创造了大量的GDP,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城市基础设施。

县城的基建,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需要补齐的一块短板。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次的意见稿,把中国1800多个县城从高到低分成了五类:

1、大城市周边县城

2、专业功能县城

3、农产品主产区县城

4、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

5、人口流失县城

毕竟这些县城各自的条件不一样,分类下政策,也可以算是一种精细化的基建策略。

你可以看看老家的县城属于哪一类。

中国这么多县城,GDP超1000亿的,只有43座。

这些无疑将成为接下来基建资金重点投入的对象。

完善他们的基础设施,就可以承接隔壁大城市的产业和人口。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全国第一大县级市昆山,2021年昆山GDP达4748亿元,超过贵阳、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

第二类是专业功能县,这类的数量比较多。

比如陕西榆林的神木市、内蒙古鄂尔多斯的 ,都是我国产煤大市,有特殊的资源禀赋,家里有矿就是不一样。

比如贵州遵义的仁怀市,就是酱香白酒市,

比如义乌借小商品闻名天下;

诸暨大唐是“中国袜业之乡”;

世界最大酒店日用品生产基地在扬州杭集。

山东,即墨的汽车装备,

滕州的中小数控机床;

曹县的汉服和棺材,前两年真是火大发了。

珠三角的“中国家电之都”顺德;

“中国灯饰之都”中山古镇。

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引来一波基建投资的热潮。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说人口流失县城,如今人口流出的区县有1400多个,是平凡的大多数,各位的家乡,可能大多也属于这种情况。

当然其中有一些是真的不太行了。

比如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煤矿产量收缩,矿井枯竭。

玉门、大庆、克拉玛依是石油枯竭,在玉门,2000块钱甚至就能买一套老区的房子。

巴中,广元、安康则是典型的偏远山区,交通是老大难的问题。

当人口持续流失,不仅大规模公共建设无从谈起,连财政自给自足都会成为问题,东北的小伙伴应该最有感触。

无论是房价还是基建,都需要人口来支撑

所以这类县城,重点不再是加大投资,而是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向优势的区域转移,从县缩减成一个镇。

这也符合人口迁移的客观规律。


总结

在经济低迷的当下,基建托底是一件肯定会发生的事情。

我们的5.5会实现,困难也一定会挺过去,过去的盲目基建的教训,我们已经了然于心。

对于你我来说,可能更需要思考的是,在一二级县城的配套完善之后,会有更多的人和产业流向这些大城市周边的县城。

对于你来说,你愿意回到县城去吗?

感谢观看本期内容,感兴趣的话,欢迎评论互动。

我是同花顺,我们下期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基建   贵州   日本   美国   副作用   地方政府   中国   县城   基础设施   人口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