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主的“安大线”被“泰纳线”取代,俄罗斯看似赢了实际输了

1993年,时间进入20世纪末期,时代在剧变,中国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一个石油净进口国!

当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15个年头,世界工厂已经隐见雏形,而缺乏石油的现实窘境,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软肋。为了能够实现经济继续健康良好的运行,找油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就国内情况来看,虽然我们拥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但是石油含量却相对较少,想尽办法也难以提升产量。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国外。世界主要的产油国分布在中东地区,俄罗斯和委内瑞拉也有不少。但是就油质而言,显然中东地区最好。这里是世界石油的主产区,也是我们进口的主要地区。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我们和中东产油国的关系还算不错,但这些国家大都是美国的盟友,再加上,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不可避免的要走印度洋——马六甲——南海一线,整条海路上不仅有海盗,更有敌对势力虎视眈眈。20世纪末期,我们的海军实力不足够强大,依旧徘徊在黄水海军的层次,难以为日益壮大的远洋船队保驾护航,这就导致海上石油运输线充满着隐患。


从南美进口石油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秉持“门罗主义”的美国,一直视美洲为自己的后院,任何域外国家的军事力量都不准出现在这里。而实力强悍的美国海军,具备随时封锁南美的实力。

实际上,我们的选择极为有限,只有俄罗斯算是一个比较可靠的石油来源地。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也为后来的石油管道之争埋下了伏笔。

“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

1993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苏联刚刚解体不过两年,全世界政治格局还未完全稳定。俄罗斯国内的情况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好转,反而听信了西方的“休克疗法”导致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急于改善国内经济状况的克里姆林宫,也在不断寻找国际买家售卖资源。


就这样郎有情,妾有意,中俄双方一拍即合。1994年,俄罗斯尤先科石油公司和中方进行了磋商,提出了提出了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的动议。

本来这件事情并不复杂,先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再解决剩余的技术性问题,包括线路勘探,管道建设等等。不过,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仅仅达成协议就耗费了整整7年。到了2001年9月,双方才正式签署《中俄关于共同开展铺设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总协议》,这就是“安大线”的雏形。显然在搞经济方面,俄罗斯和中国相比确实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只是,这才是协议,接下来才是论证线路的问题。不过总算是最难的一步已经解决,剩下的要简单得多。毕竟技术问题比政治问题要容易解决。


然而万万没想到,正当“安大线”破土动工之际,半路却突然杀出个程咬金。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其经济能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腾飞,和日本明确的资源战略不无关系。为了能够实现石油的来源多样化,满足国内日益强烈的能源需求,日本同样也在满世界找油。当得知中国正在和尤先科石油公司接触的时候,日本开始了暗地里的小动作。

日本直接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进行谈判,作为国字号的企业,自然比尤先科公司要有分量得多。


深知俄罗斯人办事拖沓特性的日本人,为了尽快达成购油协议,并阻断“安大线”的修建,不惜抛出了数额绝大的诱饵。日本对俄许诺了高达145亿美元的“高额定金”。要知道,当时中国全年GDP才不过10000亿美元多点。

试问有谁不喜欢钱呢?如果有,那么一定是钱不够多!

这笔定金足以任何一个国家动容,何况是囊中窘迫的俄罗斯呢?

除了砸钱之外,日本还从政治、经济、媒体宣传等方面对俄罗斯发动了全面攻势,要求用“安纳线”取代“安大线”。作为当时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自然比我们要财大气粗,影响力也绝非我们能比。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和中方合作的尤先科是一家私人石油公司,当时普大帝已经暗中磨刀霍霍准备对寡头们开刀了。所以,从克里姆林宫的角度看来,尤先科公司的行为显然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双方面的夹击之下“安大线”陷入了严重危机。

安大线和安纳线的区别

先说“安大线”,它西起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油田,向南进入布里亚特共和国,绕过贝加尔湖后,一路向东,经过赤塔州,进入中国,直达大庆,全长约2260公里,花费经费约25亿美元。而“安纳线”则是从安加尔斯克油田通往纳霍德卡的石油管线。这是一条直达太平洋沿岸的石油管线,可以直接通过海运输送到日本。


中日双方在“安大线”和“安纳线”的争夺异常激烈,毕竟这关乎到能源安全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有了俄罗斯石油,那么在和中东国家的贸易中,就掌握了一定的议价权。同时,俄罗斯石油到达中国无需漫长的海上运输线,在情况危急时期被截断的可能性要低得多。对于日本而言,则意味着能源的进口途径多样化,保障安全的同时,还可以从战略上制约中国发展。

中日之间的争夺令俄罗斯极为受用,隔岸观火的它认为“节外生枝”的日本的加入,将会给这条石油管道带来更大的收益。正是在这个思路下,俄罗斯开始重新审视这两条线路。显然这两条中日按照自己利益形成的线路,并不能让俄罗斯的利益最大化。于是,它做出了一个最终决定:推倒重来!


于是,俄罗斯找了一个完全构不成理由的理由:修建石油管道会破坏贝加尔湖的生态环境

对,你没看错,一直发展重工业的俄罗斯竟然关心起贝加尔湖的生态环境。中日自然明白各种缘由,但是又都无可奈何。毕竟在这件事情上,最终还是克里姆林宫说了算。

“泰纳线”横空出世

2004年2月,普京在远东地区州长会议上称,“‘安纳线’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这无疑已经暗示俄政府选择了通向太平洋方向的输油管道方案。

不过,普大帝虽然钟情于“安纳线”,却并没有完全遵照日本的渴望来。同年3月,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在普大帝的授意下,重新审视了方案,制定了新的线路,这就是“泰纳线”。


从整体上而言,“泰纳线”其实是“安纳线”的改良版,一方面联络了新的油田,一方面远离了贝加尔湖。起点被设置在了距离安加尔斯克西北约500公里的泰舍特,该管线穿越贝加尔湖北部,然后沿着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南下,途经滕达和斯科沃罗季诺,并沿着俄中边境地区一直通向纳霍德卡附近的佩列沃兹纳亚湾。与“安纳线”不同的是,“泰纳线”与贝加尔湖之间的距离为225公里,比“安纳线”向北后撤了150公里,“泰纳线”的长度比“安纳线”还要长出230公里。

最终,中日石油管道之争有了一个结果,俄罗斯实质上选择了和它有着领土争端,又处于西方阵营的日本。

事实上证明,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恒的朋友。


不过为了安抚中国,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的经理告诉中方:条件合适的时候,可以修建一条到中国的支线。

最终这条支线确实修成,但是支线和干线的输油量自然没法相提并论。而俄罗斯和西方阵营整体敌对的时候,想要为自己的石油寻找新的出口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世界上对石油需求量巨大的国家虽然很多,但大都处于西方阵营。唯有一个中国,需求量巨大,却因为没有合适的管道,导致出口量难以满足需求。

如果当时安大线能够顺利实现,那么以中国工业的庞大胃口而言,吃掉俄罗斯50%甚至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因为某些人的短视,最终导致了尴尬的局面。不清楚俄罗斯会不会因为当初的决定而后悔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俄罗斯   贝加尔湖   克里姆林宫   中国   中东   日本   中日   管道   石油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