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的科研日常

踏遍每个角落

只为寻找化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生物学家也是如此。化石是古生物学家手里的“米”。为了寻找化石,从冰天雪地的南极、荒无人烟的戈壁,到空气稀薄的高原,古生物学家几乎踏遍了地球的每个角落。

在野外寻找化石虽然艰辛,古生物学家却也乐在其中。

笔者第一次野外工作是在吉林省长春市的郊区寻找恐龙化石。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我们驻扎在当地的一所小学校里,把教室的课桌拼成单人床。

第二天,带队老师根据前期的调研,选好了挖掘区域,先用推土机把地表的黄土剥掉,露出1亿多年前的岩石,然后划分出不同网格,分配给每位队员进行作业。

刚开始挖掘时,队员们满怀期待,恨不得每一镐头都能挖出化石。但是接连十几天,我们始终一无所获。就在队员们失去斗志、心灰意冷的时候,带队老师告诉我们,从已经挖掘的地层来看,当时这里是水体比较深的湖泊,恐龙化石不容易被保存下来。这时我们才明白,原来寻找化石不能蛮干,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通过现在的地质现象推断当时的古环境,才有可能准确快速找到化石。

化石修复:慢工出细活

科学研究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除了要在野外采样,还得能沉下心来,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野外发现的化石往往都是与岩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需要带回实验室进行清理修复,去掉围岩,才能让化石露出“真容”。

修复化石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能预判化石的形态,更需要耐心。如果心急,就容易把化石跟围岩同时清除,破坏化石的完整性。特别重要或者个体庞大的化石甚至需要几年才能完成修复。

“将今论古”来分类

化石修复工作结束后,我们首先要根据化石的形态判断其属于哪个大类。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古生物学基础,了解不同门类古生物的鉴定特征。因此,熟练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我们要对化石进行详细的研究,鉴别化石的具体部位和形态特征,然后确定它的属种分类。如果是新的物种还需要给它取一个独一无二的学名。

由于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过程,以及形成环境的不同,大多数化石仅能保存部分零散的骨骼,或者仅保留了某些局部片段。通常我们需要对比之前发现的同类型的完整个体或者现生动物的骨骼特征,才能加以分类。最早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英国古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就是在吃火鸡时发现火鸡和恐龙的骨骼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是古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将今论古”,即根据现代生物推断古生物的相关信息。

通过对古生物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哪些物种,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历程,而且可以确定化石所在岩层的地质年代,复原当时的生态面貌和气候环境,甚至可以帮助其他研究人员寻找宝貴的油气资源。

恐龙(上图)和鸟类(下图)骨骼结构对比图

随着研究技术的逐步提高和不同学科的广泛融合,古生物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研究。如果你也想成为一名古生物学家,开启你的化石研究之旅,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吧!

(责任编辑 / 高琳 美术编辑 / 周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古生物   赫胥黎   围岩   学家   火鸡   骨骼   化石   恐龙   形态   日常   科研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