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行业射频芯片领先厂商,臻镭科技:优势明显,竞争力持续提升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西南证券 王湘杰)

1 公司概况:国内射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核心供应商

1.1 聚焦高性能芯片技术攻关,四大产品线布局

浙江臻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9月,2022年1月正式登陆“科创板”上市,公司专注于集成电路芯片和微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形成终端射频前端芯片、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ADC/DAC、电源管理芯片、微系统及模组四大产品线。

公司聚焦高性能芯片技术攻关,已成为国内通信、雷达领域中射频芯片、微系统及模组核心供应商之一。公司服务客户超150家,拥有专利33项,研发人员占比50.63%,并于2021年通过“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认定。公司现已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业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公司先后参与多家国防科工集团下属企业及科研院所的产品型号开发工作,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在北斗导航终端、高速跳频数据链和数字相控阵雷达、低轨通信卫星监测雷达等多个国家重大装备型号中。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终端射频前端芯片、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ADC/DAC、电源管理芯片、微系统及模组等,为客户提供从天线到信号处理之间的芯片及微系统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

1.2 股权分布集中,管理层产业背景深厚

公司股权分布集中,创始人持股比例较高。公司经历六次增资及三次股权转让,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实际控制人、创始人郁发新,通过杭州臻镭、杭州睿磊、晨芯投资合计控制公司28.02%股权。创始人乔桂滨、延波共持股6.48%股权。公司原全资子公司股东梁卫东持股4.88%。

核心管理层具有丰富的芯片行业经验。

公司董事长郁发新先生是臻镭科技的实际控制人,具有深厚的通信专业背景,于2002年6月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航天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兵,曾负责公司研发工作,2018年5月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高级工程师。

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谢炳武曾担任总装备部、陆军装备部驻杭州地区军事代表室总代表。公司共有九名董事,其中三名为独立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共有四人,包括总经理(1名)、副总经理(2名)、财务总监(1名)和董事会秘书(1名)。

1.3 公司业绩持续高速增长,产品销售毛利率高

公司营收快速增长,归母净利润持续提升。2018-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0.04亿元、0.6亿元、1.5亿元、1.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2.8%。2018-2021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亿元、0.04亿元、0.8亿元、1.0亿元,2019年到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85.7%。公司于2018年完成技术积累和产品设计研发,2019年后实现主要产品定型并实现量产。

随着我国持续加大特种行业装备投入,无线通信设备等需求不断增加,未来公司业绩有望持续高速增长。

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技术服务、电源管理芯片、终端射频前端芯片和射频收发芯片及高精度ADC/DAC等产品体系,微系统及模组体系贡献的收入较少。2018-2021年期间,各产品体系收入呈上升趋势,电源管理芯片产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3.2%,终端射频前端芯片产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9.5%,微系统及模组产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3.3%,技术服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4.4%。

从收入结构来看,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ADC/DAC产品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19-2021年占总收入比重保持在稳定较高水平,电源管理芯片收入占比提升,2021年成为公司最主要收入来源。

产品壁垒深厚,公司毛利率高于行业均值。

2018-2021年,公司主要产品及业务毛利率保持高位,均在50%以上。2018-2021年,射频收发芯片及高精度ADC/DAC产品毛利率较高,主要系射频收发芯片及高精度ADC/DAC芯片研发周期长、行业壁垒高,技术附加值高。公司终端射频前端芯片毛利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系公司封装技术逐渐成熟稳定,终端射频前端芯片单位成本明显下降。同时,公司技术服务毛利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服务主要系公司的科研、课题类的研究项目,该类技术服务对技术、专业性等要求较高,壁垒较高,因此整体毛利率较高。

特种行业客户为主,公司议价能力强。

公司产品和服务主要领域为特种行业无线通信终端和通信雷达系统等,下游客户以国防科工集团下属企业及科研院所为主。2018-2021年,公司向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 90.7%、83.9%、74.2%和62.9%。一般特种行业产品具有集成度高、结构复杂、性能参数指标严苛等特征,且在产品销售前研发所需的时间周期较长、前期投入较大,产品拥有极高的行业壁垒,价格弹性较小,因此特种行业领域产品的毛利率显著高于民用市场产品。

1.4 期间费用降低,盈利能力提升

公司费用率得到有效控制,四大费用率呈下降趋势。

公司前期规模较小,期间费用占比高。公司完成技术积累后,主要产品逐渐定型并实现量产,随着不断拓展市场、开拓客户,公司收入呈现大规模增长,期间费用率不断降低,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均大幅下降,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公司研发费用率一直高于行业均值,2018-2021年分别为407.8%、41.9%、19.9%及21.3%,随着营业收入增长,公司研发费用率控制较好。

公司净利润增长迅速,2018-2021年保持净利润正增长。

2018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达到了1234.0%,主要是由于2019年公司产品投入量产、营收规模大幅提升导致研发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下降较多,后期随着基数的扩大,增速有所放缓。2020-2021年,公司净利率维持在50%以上,随着公司规模扩大、下游客户需求增加,不断在产品研发和创新、销售及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期间成本的控制,公司净利润有望持续增长。

2 行业分析: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

2.1 电子技术迅猛发展,集成电路需求日益增加

2.1.1 集成电路行业:新需求、新技术、新发展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IC)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采用集成电路加工工艺,按照要求将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电子元器件连接起来,制作在同一晶圆衬底上,实现特定功能的电路。

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便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广泛应用国防工业、信息通信、工业制造、消费电子等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集成电路是半导体的核心产品,长久以来占据半导体产品 80%以上的市场份额,市场规模远超半导体领域中分立器件、光电子器件和传感器等其他细分领域。

集成电路包含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以及兼具数字模块和模拟模块的数模混合集成电路,随着集成电路的性能持续增强、集成度不断提升,近年来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的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全球集成电路的发展始于1947年,已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

1976-2000年是集成电路的高速增长阶段,2000年后整个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增速放缓,2001-2008年复合增速为9%,远远低于1976-2000年的17%。2017年受益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手机及汽车电子的崛起,全球的集成电路行业迎来了新的一波高增长,市场规模达到了4086.9亿美元,同比增长20.6%。由于新需求的诞生,已经处于成熟期集成电路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周期,出现增长加速的现象。

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2.1.2 细分领域应用广泛,信息化助力行业发展

2.2 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外厂商仍占据主要份额

2.2.1 集成电路行业稳健增长,国外厂商占据主要份额

近年来,随着工业设备、通信网络、消费电子等终端应用市场的不断发展,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的需求量稳步提升。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0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达到3546亿美元,2021年达到3838亿美元,同比增长8.2%。

预计未来几年,伴随着以5G、车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的推广,更多产品将会需要植入芯片、存储器等集成电路元件,因此集成电路产业将会迎来进一步发展。预计2022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将达4080亿美元,同比增长6.3%。

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受益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第三次转移以及国内制造业的成长,中国下游场景需求旺盛拉动半导体销量,各个领域对国产集成电路产品的使用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在中央和各地政府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驱动下,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的快速成长。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销售额达到9145亿元,2010年至 2020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9.9%,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2755亿元,2021年至 2026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0.0%。

国内集成电路产品仍需进口。

中国集成电路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国内各行各业对国产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逐步上升,中国的芯片产量也在逐渐上升,但我国集成电路市场仍然呈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国内的集成电路产值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很大一部分仍需依靠进口,特别是高端的芯片仍基本依靠进口,国外厂商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美国企业占据市场主要份额。

根据Gartner数据,2020年全球十大集成电路厂商中有六家为美国企业。除韩国的三星电子、SK海力士、中国台湾的联发科技和日本铠侠外,其余均为美国企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且美国本土企业英特尔的营业收入占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的15.60%,排名第一。

我国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仍有差距。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装备研制单位和生产企业约有40余家,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沈阳等地。

中国由于在集成电路制造行业起步较晚,且受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以及产业发展环境的制约,技术工艺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在2019年十大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榜单中,有5家企业是中外合资:三星中国(第一)、英特尔大连(第二)、SK海力士中国(第四)、台积电中国(第七)、和舰芯片(第八)。

本土企业中芯国际、上海华虹、华润微电子、西安微电子、武汉新芯分别位列第三、第五、第六、第九和第十。

2.2.2 智能化带动细分品类需求增长,国产化率仍需提升

随着5G网络的发展及推广,各行各业对射频前端芯片的需求进一步增加,5G时代通信设备的射频前端芯片使用数量和价值亦将继续上升。根据QYR Electronics Research Center的统计,2020年全球射频前端市场规模达到202.2亿美元,2011-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8%。受益于5G网络的商业化建设,自2020年起全球射频前端芯片市场迎来快速增长,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接近313.1亿美元。

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射频前端芯片市场。

2018年中国射频前端芯片市场规模达到1042亿元。国内射频前端芯片市场主要被 Skyworks、Qorvo、博通、村田等几大国际巨头垄断,国内自给率较低。随着以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国内手机终端厂商全球市场份额的提升,对于上游供应链的把控和“国产替代”需求将为国内射频前端芯片厂商带来发展机遇。

随着电子技术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射频收发芯片和数据转换器得到广泛应用。根据Databeans数据,2020年全球射频收发和数据转换器市场规模约为 34 亿美元。

随着 5G 基站、IoT 等驱动 ADC 需求落地,预计 2023年全球转换器芯片市场空间有望扩张至近50亿美元。数据转换器及放大器均属于信号链模拟芯片,根据IC Insights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信号链模拟芯片的市场规模达到97.3亿美元,预计2023年增长至118亿美元。其中放大器和比较器(线性产品类)是市场规模占比最高的品类,2019年约占信号链模拟芯片市场规模的39%。

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模拟芯片消费市场,中国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在全球占比达50%以上,且增速高于全球模拟芯片市场整体增速。

中国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2731.4亿元,同比增长8.2%。随着新技术和产业政策的双轮驱动,未来中国模拟芯片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预计2022年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将达2956.1亿元。

当前ADC芯片的主要下游需求为通信设备领域(35%以上)、汽车电子(22%)、工业(20%)、消费电子(10%)。消费电子市场属于低端ADC芯片,而高端芯片的市场包括有线/无线通信、汽车电子、军工、工业、航空航天、医疗仪器等等。

根据Databeans统计,高端ADC芯片的单价是低端ADC芯片的数倍,虽然高速率ADC占总出货量不到10%,但是占据行业接近50%的销售额。

提效降速助力电源管理芯片市场扩容。

从全球市场来看,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8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约25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2.1%。预计2026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有望达565亿美元,2018-202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7%。

随着新能源汽车、5G通信、雷达等市场持续发展,下游产品对电源管理芯片的功耗、效率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我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为781亿元,同比增长8.5%,保持稳定增长。

根据IC Insights数据,我国电源管理芯片业务规模占模拟芯片市场规模的50%以上,占全球电源管理芯片的33.52%,是全球电源管理芯片的重要需求市场。

2.3 国内发展环境良好,本土厂商向外资垄断发起冲击

2.3.1 政策大力支持,助力本土集成电路行业发展

近年来,围绕装备行业和集成电路行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的产业政策,鼓励我国集成电路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可控,实现关键领域重点技术的突破。

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发布和落实,为集成电路行业和国防工业行业提供了财政、税收、技术和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将为本土公司发展提供持续利好的政策环境,助力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3.2 技术不断突破,国内设计环节占比提升

集成电路行业可分为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三大部分。其中,芯片设计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负责芯片的开发设计,是产业链中技术密集程度最高的环节。

晶圆制造处于产业链的中游,负责按芯片设计方案制造晶圆,材料加工工艺和晶圆制造制程等是其主要技术门槛。封装测试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负责对芯片安装外壳,起到固定、密封、导热、屏蔽和保护芯片的作用,并对封装后的成品芯片进行功能、性能等指标检查。

随着技术发展进步,我国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占比提升。

2016年之前我国集成电路主要以封装测试为主,随着国内设计领域持续投入,2016年我国设计领域首次超过封测领域,设计和封测分别占比37.9%和36.1%,随着国内技术持续突破,设计和制造占比持续增长,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销售额占比高达43.2%,制造领域占比在2020年超越封测领域,2021年销售额占比小幅度上升至30.4%。

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已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中西部地区形成四大重点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靠近电子信息科技经济发展中心、交通便利、海运成本较低,在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2020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共占比超7成,其中长三角占比最高,销售额达到1599.7亿元,占比为39.5%。

3 公司分析:产品技术实力突出,积极把握客户需求

3.1 聚焦主营业务,产品技术实力持续提升

3.1.1深耕主营业务,推动产品创新

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主营业务集成电路芯片和微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为实现与5G通信技术等互联互通以及进一步推动进口替代,臻镭科技着眼于主业,不断提升自身技术竞争力。

公司上市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主营产品技术的研发项目,着眼于提升公司的技术实力,除了有21.2%的投资额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外,其余募集资金皆用于发展主营业务,推进技术研发。

公司以现有的管理水平和技术积累为依托,通过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进一步提升管理和研发能力,对终端射频前端芯片、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 ADC/DAC 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微系统及模组等现有产品线进行完善和升级,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

采用初期难度大,但后期可持续演进、快速拓展产品线的全正向研发技术路线。

公司成立之初,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后精准聚焦于国内集成电路芯片的市场需求,由于我国无线通信终端类产品难以互联互通、技术水平低,并且缺乏与无线通信终端和通信雷达系统匹配的高可靠和耐辐射电源管理芯片,因此臻镭科技制定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路线。

臻镭科技根据产品技术在行业内的发展趋势,以及下游客户的实际应用需求,开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公司对集成电路芯片和微系统等产品完成新品设计、样品测试、小批量验证和修改验证后,开始向客户提供相关产品的量产销售,以及围绕相关产品的技术服务。

臻镭科技以终端射频前端芯片、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ADC/DAC、电源管理芯片、微系统及模组作为主要产品门类。

技术积累后,臻镭科技仍然围绕主要产品门类进行技术迭代,达到批量生产状态,并从中延伸出多个子类的集成电路芯片研发。全面实现批量生产供货后,公司深挖主要经营领域的应用需求,并对主要产品进行功能扩展,不断深耕于主营业务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在终端射频前端芯片领域,臻镭科技立足多年技术沉淀,不断推进产品创新、丰富货架产品型号。其中以GM1109、GM1110为代表的功率放大器,具有大带宽、高功率特性,产品性能比肩国际竞争企业,在电台、自组网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GMB2314 为代表的低噪声放大器,集成bypass功能,在通信终端客户中广受好评。

在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ADC/DAC芯片领域,公司开展4款射频收发器及高速高精度ADC/DAC的研制工作,实现3款射频收发器及高速高精度ADC/DAC的定型量产。

在电源管理芯片领域,公司C41113RHT为代表的高可靠低压差线性稳压器,具备高达3A的输出电流能力,最小压差低至120mV,最小噪声低至20μVRMS,并满足宇航环境适应性要求,性能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可实现原位替代;公司自主定义的以C49023RH为代表的T/R电源管理芯片,包含串并转换、负压变换、电源调制、栅极控制、栅极调节等功能,可同时给PA、LNA、DRV供电,在TR组件用户中深受好评。

在微系统及模组领域,公司的微系统产品相较于传统产品,通过多层内嵌芯片的三维堆叠极大地提高了功能集成度、产品重量大幅缩减至传统TR组件的10%以内,并通过具有高一致性的半导体晶圆级量产加工使成本缩减至原先的30%,满足了新一代装备向小型化、高性能、低成本方向发展的需求。

3.1.2 掌握核心技术,保持竞争优势

臻镭科技是国内少数能够在特种行业领域提供终端射频前端芯片、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ADC/DAC、电源管理芯片、微系统及模组等产品整体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的企业之一,在国产装备跨越式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公司研制的集成电路芯片产品技术性能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射频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厂商,掌握众多核心技术,在国内形成较强的先发优势。

公司自主研发了功放堆叠技术,其针对单管胞击穿电压低、输出寄生电容大的缺点,进行管胞堆叠设计,可以提升器件的工作电压和输出功率,并减小寄生电容,达到宽带匹配的效果;射频收发芯片领域的宽窄带信号兼容大动态范围接收通道设计技术可以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接收机体系架构,同时在可实现高比特模数转换器精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比较和选择接收通道的低噪放、混频器、滤波器等模拟单元不同模型架构的增益、噪声系数、线性度;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的耐辐射T/R组件电源管理芯片设计技术具备在统一工艺条件下的单芯片集成和耐辐射工作优势,体积较传统方案缩小50%以上。

臻镭科技所研发的终端射频前端芯片和射频收发芯片产品采用高性能软无化的设计思路。

在终端射频前端芯片、射频收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和射频微系统模组等多条产品线上有选择性地进行高性能和软无灵活可重构两个技术方向上的重点加强,使公司研发的集成电路芯片和微系统模组产品在技术指标上可较业内主流水平更具竞争优势,具有收发频率范围广、瞬时带宽宽、线性度高、信号动态范围大的指标优势,同时又可根据信号特征灵活重构成卫通、导航、信通、雷达等多种工作模式,可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物联网、相控阵雷达、电子对抗等领域,相较于业内其它单一功能射频收发芯片产品,在提升射频系统性能的同时有效减小整机设计复杂度、体积、重量和能耗,使整机产品具有很强的整机方案竞争优势。

3.2 服务特种行业领域,核心客户稳定合作

3.2.1 深耕特种行业,积极拓展客户

公司集成电路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终端、通信雷达系统、电子系统供配电等特种行业领域,主要服务于特种行业客户,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国防科工集团的下属单位,包括中国航天科技、中国电子科技、中国航天科工等集团下属企业及科研院所。

特种行业客户对电子产品技术指标及稳定性要求高,定制化需求较多,同时受应用场景和较高准入认证门槛限制,对供应商综合实力和产品性能提出较高要求,客户在选定供应商后,通常不会轻易更换。

公司积极进行客户开拓,并取得显著成效。

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对核心客户依赖降低,并在保持特种行业领域优势的同时逐步拓展民用领域客户,产品已开始服务于移动通讯系统、卫星互联网等民用领域客户。

3.2.2 领域内核心供应商,客户关系紧密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成为国内特种行业领域通信、雷达领域中射频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公司集成电路产品技术实力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在相关领域内保持有利地位,成为多个实际特种行业领域项目的唯一供应商或主要供应商,与领域内核心客户保持高度稳定的合作关系。

与特种行业客户合作紧密,参与产品型号开发。

公司先后参与多家国防科工集团下属企业及科研院所的产品型号开发工作,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在多个国家重大装备型号中,其中,终端射频前端芯片已应用于综合终端、北斗导航终端和新一代电台;射频收发芯片已应用于高速跳频数据链和数字相控阵雷达;电源管理芯片已应用于低轨通信卫星区域防护、预警、空间目标监测雷达;微系统及模组应用于通信卫星和机载载荷。

3.3 下游行业高景气,公司业务迎来机遇

3.3.1 军费开支逐年增长,装备信息化带动无线通信终端需求

军费开支稳步增长,国防装备为重点投入领域。我国持续加大国防军工领域投入,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军工行业信息化建设,国防预算开支逐年增长。

装备费用是国防建设重点投入的领域,我国军用装备费用支出占军费支出的比重持续提升,已从2010年的33.2%上升至2017年的41.1%,装备投入持续提升,更新换代进程加快,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还将进一步提升,带动高性能无线通信终端的普及率亦将在军队中不断提高。

3.3.2 政策推动军工信息化发展,公司相关业务迎来机遇

政策积极推动军工信息化发展。

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多项军工信息化相关政策,在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法规建设和信息安全等方面对军工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并提出了国防及军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远景目标,助力国防信息化市场规模增长,军工信息化程度提升,行业保持高景气。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军工信息化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2016年的81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57亿元,2016-2020年年均复合增速为6.7%,预计2021-2025年整体规模将以6.7%的年均复合增速继续增长。

军工信息化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公司相关业务迎来国产替代机遇。

随着军工信息化高速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卫星导航系统、雷达与电子对抗、电磁仿真与信号处理、海洋信息化等细分领域成为投入的重点,各领域对芯片需求增加,同时对核心芯片自主可控的需求日益突出,将推动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进口替代的进程,为国内厂商带来机会。公司集成电路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卫星导航系统、雷达与电子对抗、电磁仿真与信号处理等军工信息化的重点领域,相关业务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4 盈利预测与假设

4.1 盈利预测

关键假设:

假设1:电源管理芯片为目前公司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公司自主研制的电源管理芯片主要应用于高可靠的航空航天、军工和工业控制领域。

公司电源管理芯片产品市场认可度和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预计订单量将持续增长,假设2022-2024年订单量增速分别为23%、18%、15%;

假设2:射频收发芯片及高精度ADC/DAC芯片是基带芯片进行信号处理的重要工具,公司研发的高速高精度ADC/DAC芯片和射频收发芯片已在无线通信终端、新一代电台、高速跳频宽带数据链、雷达、卫星通信、5G通信基站等各类场景实现了应用,国内通信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射频收发芯片需求,模拟相控阵雷达向数字相控阵雷达转换,对ADC/DAC芯片需求快速增加。

公司射频收发芯片及高精度ADC/DAC 芯片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其他厂商尚无同类性能产品,将充分受益于下游需求增加和国产替代。公司2021年推出3款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ADC/DAC新产品,将于2022年加速放量。

随着下游需求快速增加,公司上市募集资金持续加大相关产品的研发投入,新产品及产品新版本量产,预计射频收发芯片及高精度ADC/DAC芯片订单量将持续增长,假设2022-2024年订单量增速分别为62%、47%、40%;

假设3:公司终端射频前端芯片性能指标整体提升,已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射频前端芯片核心供应商,公司品牌效应强,随着特种行业装备投入增加,终端射频前端芯片订单量将持续增长,预计2022-2024年订单量增速分别为27%、25%、20%;

假设4:公司研发的微系统及模组可应用于星载、机载、舰载、车载等载荷系统中,微系统及模组的需求随着5G网络建设以及各类电子设备的智能化发展而增加,公司上市募集资金投入微系统及模组研发及产业化,预计订单量将持续快速增长,假设2022-2024年订单量增速分别为200%、120%、70%;

假设5:技术服务主要围绕公司产品进行,由于2020年验收项目较多,2021年技术服务规模同比下降22%,考虑到公司系前期部分技术服务项目周期较长、公司前期项目课题较多且特定行业装备需求强烈,预计技术服务收入规模将持续增长,加速2022-2024年订单量增速分别为15%、15%、10%;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分业务收入及毛利率如下表:

4.2 相对估值

综合考虑业务范围,选取卓胜微、振芯科技、思瑞浦3家上市公司作为可比公司进行估值比较,预计2022年3家可比公司平均估值为56倍。考虑到公司是国内稀缺的特种行业集成电路芯片核心供应商,产品性能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并与中国航天科技、中国电子科技、中国航天科工等集团下属企业及科研院所等行业核心客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估值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5 风险提示

研发项目不及预期、募投项目投产或达产不及预期、特种行业客户需求不及预期等风险。

——————————————————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更多精选报告请登录【远瞻智库官网】或点击: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战略报告|管理文档|行业研报|精选报告|远瞻智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射频   芯片   终端   集成电路   中国   收发   竞争力   电源   优势   厂商   领域   特种行业   产品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