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饥饿的盛世》

乾隆王朝在盛世的光环下所蕴藏的衰败祸根




对清朝的历史开始感兴趣应该是在我看完《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之后,然后我又以3倍的快进速度看完一系列的《雍正王朝》和《乾隆王朝》,之后就对这段历史产生了很大兴趣

我也知道电视剧版的历史大多掺杂了太多导演的个人历史观

另外电视剧总要有一个主线和侧重点,而且受制于剧长的限制,呈现给我们的场景远没有文字给我们的更多更广

而且容易给我们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觉,就像我相信大多数人听到和珅这个词第一个想到的画面应该是王刚一样

这种太过直观的历史形象摄入很多时候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我看书其实不是那种逐字逐句细细琢磨的方式,我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览其大意,读到感觉有共鸣的地方的时候可能会细细多看几遍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完一本书总能让我们从中学到一些,或是或非,或善或恶,终归会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

其实我觉得文字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给与我们更多的想象,通过这些作者的描述,我们去想象人物的表情神态,环境明暗,读完之后给人一种参与了一场大电影的感觉,酣畅淋漓。


《饥饿的盛世》这本书主要写了乾隆王朝在盛世的光环下所蕴藏的衰败祸根

主要是从封建制度、乾隆的性格和外交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这个问题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乾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也就意味着接下来将是直转直下的落寞

建起一所大厦需要众人多年的心血,可是一所大厦的倾塌可能仅仅就是一阵风


0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虽然乾隆盛世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大的盛世,可是那仅仅是中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而言

在这个巨大的光环下,乾隆时期的老百姓过得可并不是那么自在

乾隆本人好大喜功,各级官员也是对他报喜不报忧,对臣下和使臣的赏赐从来都是不吝啬的,往往乾隆给的赏赐要远远高于臣下的进贡

另外乾隆时期为了展现自己的功绩,在位期间曾多次南巡,并且每次都是拖家带口,阵容浩大,所到之处的地方官员对乾隆的花销都是捉襟见肘

最终的结果就是百姓的赋税年年增加,巨大的开销也导致虽然乾隆时期经济总量第一

可是国库却是日渐亏空,官员贪污严重,最终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


另外乾隆本人对平头百姓是没有什么亲切可言的,他是严禁百姓越级上访,在他看来,百姓就是愚昧的代名词,百姓的上访就是有官员暗中指使或者对政治的无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无论是什么制度下的社会都是如此,国家利益的实现都是基于牺牲部分群众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只不过这句话在乾隆身上得到了更多的体现

包括乾隆对待大臣的态度也能看得出来——张廷玉落魄的晚年,直到张廷玉去世之后才又给他追加了一些荣誉。


02

敬畏比亲切让人更有安全感


乾隆和他爹他爷爷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非常勤奋而且精力旺盛的皇帝之一

即位之初,乾隆广施恩惠,因为雍正逝世的时候给乾隆留下了充盈的国库和几位中心并且能干的大臣,并且既定的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了

由于雍正时间的政治环境太过严肃,人人自危,虽然雍正是真真切切的为国家和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但是当官的几乎没人说他好

不过我觉得,雍正这13年是出现康乾盛世的关键

经过13年的政治高压,当官的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松一口气,这个时候乾隆就来了,环境是缓和了许多

不过精明睿智的乾隆可不仅仅只会一味的顺着臣子。


乾隆十三年之前政治环境都比较宽松

但是乾隆却不是任之由之,他精力旺盛,事无巨细都能留意到

而且天资聪明,臣子想在他面前刷个小心眼都很难瞒过他,政务了然于胸

对臣下的不法行为也能处理的很恰当,杀戮不重,虽然有贪污腐败的现象,但是总体还是掌控在乾隆的手中。


之后,也就是乾隆的皇后去世后,乾隆悲痛万分,也是以此为转折点,乾隆开始了长达20余载高压政治

包括导致很多人收到迫害的文字狱

之前宽仁随和的乾隆一下子成了一头发怒的雄狮,对于臣子采取了异常苛刻的要求,有罪必罚,有罚必重

大臣眼中的随和的乾隆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满朝上下,战战兢兢。


再后来,也许是乾隆老了,也许是他觉得可以了,也是在突然之间,他又回到了之前春风拂面的乾隆

其实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朝开始了他的落寞之道

物极必反,只是没人能想到会是落寞的如此之快

年过中旬的乾隆虽然还能称得上是明主贤君,但是精力已经不如从前,他已经开始有点驾驭不了大清国这辆马车了,腐败和贪污之风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拒绝和珅开设港口通商的建议也是这个时候

自信乃至自大的乾隆,给大清国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国库开始亏空,贪污开始成风,号称历史第一大贪官的和珅就是在乾隆身边慢慢养大的

其实对和珅的放任,更多的是乾隆为自己的考虑,因为没几个人能让和珅那样对自己如此了解

替乾隆做了许多不能说或者不方便说的事情,而且还能做到替乾隆考虑,让乾隆满意。


乾隆对臣子的掌控最巧妙的地方就是让别人觉得“恩威难测”

拥有两张面孔的乾隆,谁都不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用哪儿张面孔

圣意难测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知道乾隆是喜是忧、处理事情的标准,也就避免一些臣子想投机取巧的念头

这也就是“敬畏比亲切更有安全感”

一味对下属好,他们未必领情,反倒可能觉得这个一个好欺负的皇上

乾隆就在这一点上把控的非常好,即广施了恩惠,又达到了掌控下属的目的。


03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这首诗是和珅在乾隆死后在雨中写的,他料到了余生无几,只叹一身才气,空负仁心。


一般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和珅是清朝乾隆年间政治家、商人、诗人,中国历史上的权臣之一,清朝历史上的豪商,因贪污过巨,被中国人视为巨贪

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以一条白绫赐和珅自尽。


大多数人提到和珅都会不自觉加上大贪官的标签,其实这话也没错

但如果仅仅把他定义为一个贪官,那就真的是委屈他了。


首先和珅非常善解人意

这也是乾隆为什么会那么喜欢他的原因,高处不胜寒,皇帝往往都是孤独的,因为权利在手,很多话他说不出来

但是如果有人能够准确的揣测皇上的意思,那就真的是不得了了,和珅就做到了这一点

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我觉得这首诗中的“怀才误此身”也正是这个意思

由于他的善解人意导致乾隆对他倍加宠爱,太多的人对他是非常的妒忌

善解人意替皇上做事,乾隆不方便说的往往就是大臣们不愿意让做的,可是和珅替乾隆做了,得罪的就是除了皇上之外的所有人,这也就是嘉靖皇帝在乾隆死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和珅的原因

能力超群,多人追捧,可能能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导致帮了甲就帮不了乙,在大家心中和珅是无所不能的,可是事情没办,就会让别人觉得你是在托辞,总会得罪人。


其次,和珅非常善于经商理财

和珅的万贯家产中还有非常多的商业店铺,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行业

而且他精于理财,善于让银子流动起来,能精准抓住商机

这么多的产业,他竟能把每笔账都算的清清楚楚。其实是一个难得的经商奇才


最后,其实和珅没有做错什么

要说贪污,哪儿个位极人臣的大臣没有贪污?他仅仅是把服侍皇上这条人臣之道做到了极致,真要说错了,那就是错了他的公心的侧重点是偏向了乾隆,而不是整个朝廷,可就此就得了个抄家赐死的罪过未免太过了

也许就是因为有怨气,所以在临死之前做了一首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其实清朝的落寞不是乾隆的问题,更不是嘉庆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的问题

封建社会达到此等盛世已是极致

当世界在进行工业革命而清朝却闭关锁国的时候,就注定了清朝的灭亡

所以与时俱进,永远保持进步、学习的主旋律才是长盛之道


文/戴先生@2018年3月06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雍正   盛世   乾隆   王朝   臣子   皇上   大臣   清朝   饥饿   百姓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