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乐水邓小平:“我不喜欢室内游泳池,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自由度大一些,有一股气势 ”

文/曹应旺


孔子说:“智者乐水。”邓小平就属“乐水”派。他喜爱游泳,从年轻时代起就养成了洗冷水浴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没有间断。

1983年夏天,邓小平在东北和华北一些地区视察之后,来到大连市延伸到黄海之滨的棒槌岛度假。棒槌岛上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岛外白浪滔天,气势壮阔。邓小平称赞大连是个好城市,棒槌岛浴场是个好浴场。

他在棒槌岛7天,除了一天因故没下海外,每天上午都下海与风浪为伍。一下海,他就舒展双臂,从容地向海的深处游去。波涛汹涌,浪花一个接一个地向他扑来,但他泰然自若,抖抖头发上的水,继续顽强地挥臂击水向前。大海拂弄着他的身躯,海浪拍打着他的肌肤,90分钟过去了,他依然精神抖擞,显不出丝毫倦意。人们很难相信,当时的邓小平已是年近80岁高龄的老人。

1989年9月16日,邓小平对来访的李政道说:“我的身体还好,头脑还清楚,记忆力还不错。在北戴河每天游泳一个小时,我不喜欢室内游泳池,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自由度大一些,有一股气势。”此前,他还对友人说:“我能游泳,特别喜欢到大海中去游泳,证明我身体还行;我打桥牌,证明我的脑筋还清楚。”


海阔天空,波涛起伏,方显出击水者的云水襟怀和刚毅本色。邓小平喜爱到大海中游泳,他的襟怀像大海一样深沉、宽广。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浪面前,邓小平总是那样沉着、坚定,这与他在大海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是一脉相通的。

邓小平一生乐山、乐水,他把山水自然景观和古迹人文景观看成宝贵的资源,要求保护好、利用好这一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78年10月,邓小平就提出,旅游这个行业很值得搞。1979年1月,他说:“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旅游赚钱多,来得快,没有还不起外债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大搞呢?要狠抓一下旅游和城市建设。”又说:“我们国家地方大,名胜古迹多。如果一年接待500万人,每人花费1000美元,就是50亿美元。”“名胜旅游区要整修一番,像四川的峨眉山,长江三峡,甘肃的敦煌、嘉峪关,西安的半坡村、秦始皇陵等等。”

“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两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有人以“四绝”概括其特色,即:簪山、带水、幽洞和奇石,更美的是簪山、带水、幽洞、奇石融为一体,构成“无水无山不连洞,无山无水不入神”之境界。

邓小平高度重视对漓江的治理与保护。1973年10月1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从河南飞抵桂林。第二天,邓小平、韦国清陪同加拿大贵宾游览漓江风光。初游时,邓小平为漓江奇绝的山水所陶醉。观赏中,邓小平看到了漓江被严重污染,江水浑浊不堪的情景。他当即找来自治区和桂林市的领导分析污染原因,商讨治理办法。邓小平回京后,主持国务院会议,讨论了对漓江的治理问题。不久,国务院颁发了《尽快恢复并很好保持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风貌》的决定。国务院还责成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应把治理漓江提上议事日程,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把漓江治理好。

1978年10月,邓小平指出:“桂林漓江的水污染得很厉害,要下决心把它治理好。造成水污染的工厂要关掉。‘桂林山水甲天下’,水不干净怎么行?”1979年1月,他又指出:“要保护风景区。桂林那样好的山水,被一个工厂在那里严重污染,要把它关掉。”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领导研究并实施了治理与保护漓江的一系列办法,关、停、并、转、迁了几十个污染严重的工厂、车间;控制了沿江风景区的基建项目,并加强了基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和游船排污的管理;对沿江实行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几经努力,终使漓江风貌得到了恢复。1986年1月,邓小平重游漓江。他高兴地说:“漓江水变清了。”

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同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等工商界负责人谈发展旅游业时说:“要加强对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泰国人只知道有个杭州,其实黄山的风景好得很。”

1979年7月中旬,邓小平用3天时间游览了风景优美的黄山群峰之后,在观瀑楼接见了安徽省委和徽州地委负责人,语重心长地谈了发展黄山旅游业的问题。他说:“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

怎样发展黄山的旅游,他谈了几条思路:

第一,“省里要有个规划。”“要很好地创造条件,把交通、住宿、设备搞好。”

第二,第二,搞好服务工作。“凡是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高的,工资要高;不好的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还可以淘汰,这样就搞上去了。”他特别强调服务态度和清洁卫生。“房子要干净,伙食要适合外国人口味,服务员要有点外语知识,导游要有章程。你让人家出钱,服务态度不好,又脏,谁来?来了也不会满意。这些方面的工作要很好地研究。人员要训练,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一定要搞得使游客方便。”

第三,第三,要保护好旅游资源。“在这里,我们的资本就是山。要搞些专业队治山。现在这里有好多秃山。种玉米干什么?既影响水土保持,收入又少。山区建设,就是看搞什么收效快就搞什么。粮食少,用别的办法解决。要有些办法,禁止破坏山林。”

第四,第四,要使游客买到当地的名牌特产。针对黄山地区的特点,邓小平说:“要很好地发展竹木手工生产,搞好竹编生产,搞些好的竹编工艺品。祁红世界有名。绿茶一二两一包,包装搞得漂亮些,可以当纪念品,游客带回去送人,表示他到过黄山。”邓小平鼓励大家:“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邓小平对黄山的考察与谈话,给黄山人以极大的鼓舞。短短7年后的1996年,黄山旅游接待总量达3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8亿元,创汇1870万美元。黄山由“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大开山门向世界”,发展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真是个好地方。要把西湖保护好,建设好。”这是邓小平对杭州人的嘱托。他热爱西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足迹几乎踏遍了西湖的山山水水。岳庙、灵隐寺、孤山、平湖秋月、苏堤、白堤、花港、龙井、九溪、六和塔,处处都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1983年游龙井和九溪时,邓小平对当时的浙江省委负责人说:“杭州的绿化不错,给美丽的西湖风景添色。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西湖名胜,发展旅游业啊!”几年后旧地重游,他又说:“杭州这样的风景旅游城市,在世界上可是不多的。”“要把杭州的旅游业好好发展起来。”

云南是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邓小平曾5次踏上云南的红土地,熟悉云南的山山水水。他十分关心保护云南的旅游资源,发展云南的旅游业。他在开始设想发展旅游业时就提出:“昆明搞一个旅游点,包括西山和附近的石林,以及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研究所,可以安排游客看一个星期。石林要整理一下,要种些树,让风景更优美一点,现在太荒凉了。石林很宝贵,中国有一个,意大利有一个,但我们的石林比意大利的好得多。”

如何发展好西藏和新疆的旅游业,也时刻萦绕在邓小平的心头。1981年8月,邓小平西出阳关视察新疆。在天山天池湖畔,邓小平静静地伫立,深情地远眺着耸立在云烟上的博格达雪峰和眼前一泓碧水,对身边陪同的同志说:“风景不错,要保护好,要发展旅游。”邓小平一生未去过西藏,他为此深感遗憾。1992年1月21日,他驻足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的“布达拉宫”面前,感慨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辈子我是去不了西藏了,就在这座‘布达拉宫’前照张相,权作纪念吧。”

早在1978年10月,邓小平谈到发展旅游业时就指出:“要开辟到拉萨的旅游线路。外国人对拉萨感兴趣。到尼泊尔的游客也可以到拉萨来。这样做,尼泊尔会高兴,我们也可以增加收入。要在拉萨建个旅馆,价钱不要太高,每个房间要有浴室,保证热水供应。”

对厦门、青岛、大连等海滨城市的旅游业,对北京、西安等人文景观丰富的城市如何发展旅游业,邓小平也给以极大关注。

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游览了鼓浪屿等名胜风景区。他赞美鼓浪屿:“这里风景好。”

1979年7月,邓小平视察青岛。他一边观赏着美丽的风景,一边对山东省和青岛市的负责人说:“一定要好好保护,开发旅游业。”当他看到青岛严重缺少淡水时,又说:青岛连水都没有,搞旅游业是不行的,无法接待外宾,要赶快解决水的问题。

为发展北京的旅游业,他提出:“北京要搞好环境,种树种草,绿化街道,管好园林,经过若干年,做到不露一块黄土。”他认为,发展旅游必须考虑城市建设的配套。“北京就可以分若干区,分区规划,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公路搞立体交叉,可以搞两层、三层的。北京到十三陵、长城可以修高速公路,也可以用直升飞机,还可以安排几个专列,边走边看。”在邓小平的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国旅游业由小到大,获得了可喜的发展。


责编:张欣羽

编审:郑国伟

制作:王喻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漓江   乐山乐水   拉萨   黄山   西湖   棒槌   自由度   云南   杭州   旅游业   游泳池   气势   大自然   游泳   室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