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投资超3000亿,开建第二条进藏铁路?三大布局抢占制高点

川藏地区的高原反应,想必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高原因为氧气稀薄而让人体产生不适应,不仅会上吐下泻产生高温,而且还容易发生呼吸衰竭,在这种背景之下,藏区虽然地大物博风景优美,但真正进入藏区的人并不多。

地理位置和环境的特殊,以至于藏区虽然地幅辽阔,却在交通建设方面十分困难,除了藏区土地居民之外,其他地区的人群到入藏之后连生存都十分困难,更何况要保持修建铁路的强大工作量。

但纵使施工环境再恶劣,仍然无法阻止我国建设西部的决心,那是在距今已经15年之前,我国第一条进藏铁路之“青藏铁路”开始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车的历史。

这条铁路也被誉为“天路”,因为它建设在海拔5072米的高原上,是截止到目前全世界海拔最高的一条铁路,也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

在最近这十五年来,我国铁路建设突飞猛进,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内交通也随着不断发达,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成为国家致力打造的项目,更是让铁路建设再一次深入我国大西部,建设了我国第二条入藏铁路“川藏铁路”。

根据公开相关资料所记载,川藏铁路的总投资超3000亿,这跟我国三峡水电站相比,三峡静态投资132亿元,其动态投资2485亿,这两者加起来都还没有川藏铁路的资金投入多,更别提15年之前投入为330亿的青藏铁路。

如此巨大金额的投入,不免让人开始思考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中国为何开建第二条进藏铁路,资金的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益真的合理吗?

对于花费高达3000亿元打造川藏铁路,施工之难引起世界关注,也再一次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基建实力之强,该条铁路所投入费用之高也确实令人咋舌。

毕竟不管是进入藏区旅游还是工作的人数都极其有限,再加上我国西部川藏、新疆等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十分薄弱,很长一段时间难以从经济活动中回收投入交通的高额资金,在短期内我们确实很难看见川藏铁路能拉动当地多少GDP增长。

所以,从表面上来看,国家打造川藏铁路,似乎是“物不所值”,但实际上,这条铁路的背后蕴藏着国家三大布局抢占制高点。

第一点布局事关我国西部交通问题;有人说修建第一条进藏铁路,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藏区的政治,这种说法并不全面,除了让国家的政策能够惠及藏区的同胞,更是让藏区的经济能够进一步发展,我国西部交通问题,一直是国家“伟大复兴”不可被忽略的一个地方。

经济大国发展的过程中,在经济能力充沛之后必定会带动国内更多的地区一起发展,共同拉动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国家的GDP添砖加瓦。

而川藏铁路旨在打通欧亚国家之间的交通运输,虽然目前藏区还没有发达的工业和科技产业,但相信在交通不断建设和加上经济活动之下,能够逐步发展藏区的现代化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川藏铁路建成之后,从我国川藏腹部地区到达北京,能够将时间压缩在一天一夜之内,截止到目前为止这是全球首个国家能够实现这样的速度,就连美国都难以做到。

而且,在川藏铁路中的渝新欧国际铁路从重庆出发,对欧亚大陆腹地的五个国家实施免检政策,也就是说几乎是全线放行,重点抵达德国。这条线路的落成,比传统的方式从上海走海路航运还要快上车三周。

第二点布局事关能源运输;目前国际上正在实施低碳低排政策,我国也已经制定“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目标,虽然在未来更多地使用电动车降低石油的使用,继而降低对进口国际石油的依赖。

但也需要知道,降低对石油的使用并不代表就彻底不需要用到石油,降低对进口国际石油的依赖必然需要使用到国内的资源,西部的页岩气、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南海油气资源的大开发志在必得。

而第二条进藏铁路是在为能源输送做准备,正如第一条进藏铁路“青藏铁路”那样,客流量虽少,但每年的运货能力超过5000万吨,而川藏铁路在未来的运输能力更加不容小觑。

第三点布局事关国防大计,早在1988年时期,我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已经提出了西藏通铁路的理念,孙中山先生当时提议,西藏通铁路,是团结中华各个民族的统一国家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

尤其是前年年中与“印邻居”产生的摩擦,更进一步体现了西藏通铁路的重要性,那是我国国防之大计,不让国家的任何一个角落存在盲区或者鞭长莫及。

总而言之,川藏铁路在表面上是花天价所打造,但确实是物有所值,它对于国家未来在政治上、经济上、能源上乃至国防等诸多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青藏铁路   布局   铁路   西藏   制高点   中国   川藏   我国   交通   地区   国家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