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娃上幼儿园更受欢迎,这个坏习惯一定要重视,3岁前很常见

想问姐妹们一个问题:

如果你家宝宝打你,或者打家里老人的话,你会怎么做?

最近我们就刷到了这样的一些视频,引起了编辑部妈妈们的大讨论:

第一个是个 1 岁左右的宝宝,反复拍打妈妈的脸。没想到妈妈一个耳光反击回去,宝宝一下子懵了,扑倒在妈妈怀里大哭。

另一个孩子大概 3 岁,看起来情绪已经崩溃了,哭叫着、粘着妈妈从洗手间打到了客厅;

图源:安徽卫视《真情故事》栏目

妈妈前面一直在避让,后面忍无可忍了开始动手,母子俩一顿互打……

图源:安徽卫视《真情故事》栏目

编辑部妈妈们看着揪心,没想到点开评论,绝大部分网友都是一片叫好声:

也有一小部分网友说“心疼孩子”“小朋友不懂事,难道大人也不懂事吗?”

你们呢?更倾向于哪个观点?

其实我们之前也提过:“打回去”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非常不提倡的。

因为 3 岁前的孩子,根本不具备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

“你打我,我打回去,你就从此知道不能打人了”——这样的因果联系只存在于大人的想象中,而不在孩子的理解能力之内。

“打回去”更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以后有别的小朋友碰到我,我也一个巴掌打回去,毕竟

而且,3 岁前的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往往不是【想要伤害对方】,也不是有【暴力倾向】。

这只是宝宝处于一个探索欲超强、需求超旺盛,但表达、情绪控制等能力都还跟不上的发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跟别人的所有互动,都是【社交演练】的一个过程,影响着他日后正式进入社交场合(如幼儿园)的表现。

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倾注耐心,仔细观察宝宝打人的【行为动机】,给他合适的引导与示范。



之前不少妈妈留言,说是快 1 岁的宝宝,突然很喜欢打人,一不留神就“啪”地一掌……

这其实是因为宝宝还处于大运动的发展阶段,他们每天都在探索:小手还可以做什么、小脚还可以做什么。某一天误打误撞地,就“解锁”了打人的技能……

并且惊喜地发现:自己打人之后,得到的反应特别好玩。

尤其有些老人看到小宝宝打人,觉得有趣,反而大笑或者夸赞宝宝,就更鼓励了宝宝打人的行为。


再大一点的宝宝“打人”,特别常见的原因是想跟对方玩/想要获得关注,但是表达能力还跟不上,一急之下就出手了。

这些都是【社交演练】的过程。

我们经常这样示范,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学习到正确的方式,减少打人的行为。


这个就更更更常见了——10 个宝宝打架,8 个是因为抢玩具

这是因为 3 岁前的宝宝,自我意识和物权意识特别重,比起小伙伴,玩具对他的吸引力大多了!


其实宝宝的世界,也有很多受挫、委屈、愤怒的时刻。

但他们不知道怎么排解,又表达不出来,所以也会用最熟悉的“肢体语言”来宣泄情绪。

在这种时候,其实最考验的是家长的心态:越是在孩子情绪崩溃的时候,我们越要让自己冷静下来。

编辑部 @佳佳说:每当被孩子气到想发飙,我都会一遍一遍地提醒自己:

孩子越不可爱的时候,越是需要爱的时候。

当我们冷静下来,抱着帮助孩子而不是教训孩子的心态,解决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

这里的每一种方法,可能都需要我们重复很多次。

因为教育孩子,真没那么多“立竿见影”的办法更多地还是要我们去反复引导,一遍遍地演练,再加上以身作则。

当我们坚持以“爱”和“尊重”去对待孩子,相信孩子也会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成为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安徽   打人   编辑部   社交   幼儿园   情绪   重视   习惯   常见   阶段   能力   妈妈   宝宝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