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质内容升级“青少年模式”,腾讯做了个表率

又到了孩子们和家长“斗智斗勇”的暑假。

过去的“电视儿童”,会时刻关注楼梯里的脚步声,记住换台前的频道,提前用电风扇、湿毛巾给电视机散热。现在的“网络原住民”,会想尽办法猜测平板密码,趁父母不注意用面容解锁,快乐刷视频。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生活在提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个性,但不同代际人也会有一些相同的特质,虽然现在热衷于switch健身环的孩子们可能无法理解滚铁环的乐趣,但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渴望和对未知的追求是相同的,只不过渠道从电视变成了网络。

同样不变的可能还有作为家长的烦恼,就像曾经家长们会对孩子暑假抱着电视不放的行为头疼不已一样,现在的家长们每逢暑假就会开始担心孩子对网络的沉迷,尤其是在网络渠道多元化,信息繁杂的情况下还会担心孩子接触到不良的信息。

如何过好数字暑假,全社会在关心

除了家长,如何让青少年过好暑假,让数字技术、设备更好地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共同关心的命题。

今年暑期前夕,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举行了“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以下简称“清朗行动”),将“集中整治”传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和不良信息、侵犯未成年人隐私、诱导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突出问题。

“清朗行动”明确了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围堵”。

网信办则是早在年初便给出了“疏堵结合”的建议。今年三月,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青少年模式”需要在“能用管用、好用爱用”方面狠下功夫。

其中,“好用爱用”指的是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在时间限制、功能设置、内容工具上,进行一些区分,使青少年模式这个功能更具有个性化、更具有吸引力。而内容工具则是要用优质网络内容助力青少年发展。

网信办的建议可以理解为,对青少年健康用网进行“疏导”,让青少年模式“好用爱用” 的核心是优质丰富的网络内容。

近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腾讯公司携手打造的《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公益项目被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共青团中央少年部、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办公室作为优秀校外青少年教育内容纳入联合宣传机制框架。这也从侧面佐证了相关部门对优质内容对青少年成长助力作用的肯定。

例如,李永乐老师就在新近推荐“大师讲堂”的视频中围绕如何过好暑假,李永乐老师就围绕如何过好暑假,先分享了自己小时候过暑假的经历。从小他就对数学和物理感兴趣,暑期充裕的个人时间也让他有机会去观察蝉的“大嗓门”、立体画里的双眼效应等身边常见又不容易理解的物理现象,并通过不同渠道寻找答案。

李老师希望家长不要用课外班把孩子们的暑期填满,而是让孩子自己去观察世界,提出疑问,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他认为现在的孩子已经习惯用网络去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善用数字产品,利用好暑假,和孩子一起主动搜寻优质的网络内容开阔眼界,吸收课堂之外的知识养分。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背后所展示出来的,是三年来青少年模式在政策的指导以及各网络平台的持续努力下,实现的不断升级,即从最初在内容层面粗暴删减方式,逐渐转变为用优质内容提升青少年用网体验,拓展青少年视野的“好看”的模式,也让孩子们的暑假生活,不仅除草,更能追肥。

“一堂课”为孩子们打开世界大门

腾讯作为首批推出青少年模式的企业之一,一直持续在青少年模式上不断实践和创新。除了用“青少年模式”限制青少年的用网时间,净化青少年接触的网络内容等之外,腾讯更是从长期主义考虑,秉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通过扎实打造优质内容,鼓励青少年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前面提到的《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正是这一理念下的产物。自2021年9月推出以来,《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聚焦航空航天、高能物理、文化遗产、健康教育等领域,为未成年人定制优质内容,制作及收录了80集视频节目,受到青少年喜爱。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柴晓明,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李永革,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眼科专家、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儿科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原副院长丁洁等嘉宾先后参与录制。

例如,在今年航天大年的背景下,为进一步引起青少年探索太空的好奇心,并向孩子们科普航空航天的知识。“大师讲堂”在上个月推出的六一特辑节目中,便邀请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通过东方红一号、神舟五号上天的故事,生动讲述了中国卫星、飞船的特点和优势,激发青少年成为探月、探火的参与者。

航天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认为,中国要有自己的特色,就叫“天”,所以在中国叫航天员而不是宇航员。戚发轫在分享中解释了中国航天名称的由来,同时也给出了寄语,激励青少年树立理想、努力追梦:“孩子们,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现在正向航天强国迈进,需要一大批年轻的、有梦想的、肯于奉献的人——你们就是这些人。你们现在是关注者,以后希望你们都是参与者。”

优质内容可助青少年在清朗天空飞得更远

用心做的好内容自然也受到了青少年和家长的认可。《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的评论里不乏“让更多的大师可以在讲堂上鼓励孩子们学习”,“要坚持做下去,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样的期待与鼓励。此外,网上也掀起了亲子博主带着孩子一起看大师讲堂的风潮。其中一位网名为“小子钦“的小朋友和爸爸同上一节大师课时候,不断为爸爸解答物理问题,成为了爸爸的“科普小老师”,这一过程被其家人以视频的方式录制下来发到网上后引发了二次传播,视频的播放量超过50万次。

据了解,今年下半年,《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将结合暑期、开学季、农民丰收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文化、艺术、农业、科技、体育、美育等主题,从冬奥、武术、动漫、科幻、电影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话题切入,邀请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名家,继续推出一系列内容优质、导向正确、受孩子喜爱的视频作品。

这也说明了“青少年模式”在腾讯并不是一个应付政策的合规工具,而是被当做产品在持续迭代和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已经入选了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印发的《2022年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重点实事清单》。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相关部门对网络平台用优质内容助力青少年成长的方式的鼓励和认可。不过对于腾讯而言,入选实事清单不仅仅是国务院未成年保护工作小组对其工作的肯定,更意味着腾讯要将青少年保护和发展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落到实处的责任。

为了让青少年在“清朗”的网络天空下飞得更高更远,腾讯正在用除杂草,施肥料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腾讯   青少年   模式   内容   表率   讲堂   未成年人   中国   暑假   大师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