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莫克兰俯冲带东部的大地震和海啸风险研究获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特聘研究员、欧洲科学院院士林间团队,在西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的地震和海啸灾害评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构造地球物理学》(Tectonophysics)上。

莫克兰俯冲带发育有超厚的沉积物(超过7公里)、超宽的增生楔结构(超过400公里)和全球最缓的俯冲角度(接近水平),是攻关超低俯冲动力学过程的天然实验室。历史上,该区域曾多次爆发大地震,是地震和海啸灾害风险最高的区域之一(图1)。然而,由于历史地震记录不全,目前对该俯冲带的地震破裂模式和海啸传播特征尚不清楚。

2018年,林间团队率领实施的中国-巴基斯坦首次印度洋联合考察航次,采集了丰富的观测资料,包括多道地震、海底地震记录、高精度多波束地形等。基于该航次数据,科研团队综合分析多源地球物理数据,包括地形地貌、断层结构、InSAR、Slab2.0模型等,提出了一系列地震滑移新模型(图2),并模拟其产生的海啸触发、传播及陆侵的动力特征,定量评估了中-巴经济走廊重镇瓜达尔港区域的海啸风险。

研究表明:莫克兰俯冲带区域的断层在过去170年来已累积的能量相当于地震震级Mw 8.1-8.4,在瓜达尔港沿岸地区可产生超过2米的海啸波;与板块交界面上的地震相比,上板块增生楔外缘的叠瓦状断层上产生的地震能触发更高波幅的海啸,引起更大的海啸灾害;如果特大地震的破裂区延伸到俯冲前沿区域,很可能会激活这些叠瓦状断层,进一步放大莫克兰海沟区域的海啸灾害。该成果将为“一带一路”沿岸国家的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

研究工作得到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中科院国际伙伴计划、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莫克兰俯冲带区域构造背景与历史地震分布

图2.根据综合分析莫克兰区域的观测数据,提出的可能地震滑移新模型

本文来自【中国科学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海啸   印度洋   巴基斯坦   中国科学院   航次   断层   灾害   大地震   进展   团队   区域   风险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