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与相机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图的啥

最近这几年,手机厂商与相机品牌的合作似乎又重新变得极为常见。先是在2020年,vivo方面宣布与蔡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紧接着一加方面也推出了与哈苏合作的旗舰机型。

此后在2021年,夏普与徕卡合作推出的两款1英寸大底机型R6与Leitz Phone 1,更是一度吸引了众多关注。与此同时,业内也开始流传“华为与徕卡合作已经中断”的消息。


等到2022年,先是迎来了OPPO与哈苏联名新机Find X5 Pro的亮相,紧接着便是小米宣布与徕卡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并推出了小米12S Ultra这款令人耳目一新的顶级影像旗舰。

但几乎就在同一个时间段,一份来自HMD的新闻稿显示,其已经正式确认终止与蔡司的长期合作关系,这也意味着,手机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手机厂商与相机品牌战略合作走到了终点。但值得关注的是,HMD方面并未说明为什么会结束与蔡司的合作,因此也引发了诸多猜测。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三易生活今天就来为大家好好说道说道,“手机厂商为什么要找相机品牌合作”以及“相机品牌能从手机厂商处得到什么”。


手机厂商与相机品牌的合作,最初的原因可能很无奈


如今许多朋友看到手机厂商与相机品牌的合作,第一反应可能会觉得“只是挂个名、调个滤镜,为产品强行增加卖点和溢价罢了”。


先不说这种想法放到现在正不正确,至少在手机厂商最开始与相机品牌进行技术合作的那段时间,这样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手机“多媒体化”的早期阶段,也就是差不多在触屏、智能操作系统刚刚开始为消费者普遍接受、手机上的拍照功能开始成为“重要卖点”的那段时间,手机行业曾出现过“将手机做成相机”的技术风潮。

比如在2007年,诺基亚方面发布了经典的N93i。其最大的特征就在于配备了一颗3倍光学变焦、320万像素的蔡司摄像头,同时将整个拍照操作的逻辑都完全做成了类似“翻盖摄像机”的模式,甚至拥有独立的变焦杆、拍照键,以及补光灯快捷键。

又比如在2008年,国内手机厂商天语发布了一款纯粹为拍照设计的功能机C280。它不仅拥有伸缩式的3倍光变镜头和氙气补光灯,甚至机身正面的实体键盘区域也为“相机操控”功能做出了妥协。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其还集成了一颗来自佳能的DIGIC III图像处理器,堪称是一款“能打电话的佳能卡片机”。


不仅如此,2010年更是迎来了完全采用相机的外观设计,几乎已经看不出手机特征的LG L-03C。作为LG与宾得的联名产品,L-03C完全采用了宾得相机的外观设计、宾得的镜头技术,甚至就连传感器也不是手机常用的CMOS,而是更偏向相机的1210万像素CCD。

从这些机型上不难发现,一方面当时的“拍照手机”的确不像如今这么“公式化”,厂商可以更多地发挥创意、设计出更为极致的产品。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极端接近相机、摄像机的设计,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手机厂商来说都是缺乏相关经验的“未知领域”。


以上文中曾提及,诺基亚与蔡司的合作为例。为什么当年诺基亚会选择蔡司,而不是其他知名相机或镜头厂商呢?这其实是因为蔡司有一个专利的镜头结构“Tessar”。而Tessar镜头的最大特征,就是结构简单、体积很小,适合小型化后塞到手机里。

换句话来说,对于早期的这些“拍照手机”来说,它们之所以要与相机品牌搞“合作”、“联名”,确实是因为当时的产品可能连设计都无从下手。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拍照手机的“联名”绝不仅仅是出于销量、宣传的考量,更是手机厂商为了填补自身技术空白、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即便在产业链成熟后,“联名”也并不简单


当然,与十年前相比,如今智能手机在外观、结构上的“自由度”虽然确实大不如前。不仅如此,稍有了解整个产业链的朋友可能会知道,如今手机上使用的摄像头光学组件,绝大多数也都不是手机厂商们自产,而是主要依赖例如舜宇、大立光等供应商的“成熟方案”。诸如手机上的8P(八片塑料)镜头结构、低反射玻璃镜片技术等等,背后其实与这些头部供应商脱不开关系。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对于如今的“拍照手机”来说,与传统相机厂商的合作就不如以前那么重要了呢?其实也不尽然。

以诺基亚为例子,2019年年初HMD方面发布了一款主打影像能力的旗舰机型——诺基亚9 Pureview。它使用了一套由五颗焦距相同、底一样大的摄像头所组成的“阵列多摄”系统,每次拍摄都同时使用五颗摄像头感光,其中三颗工作在黑白模式、两颗工作在彩色模式,并最终合成为一张包含多层对焦深度信息和超高宽容度的HDR照片。

很显然,这是一种(在手机上)前所未有的设计思路。而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显示,以当时HMD的技术实力,压根就无法实现这样的设计,因此诺基亚9 Pureview这套影像系统背后,其实是谷歌、Light、蔡司三家共同协作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诺基亚9 Pureview的每一颗CMOS可能都只是简单的OEM产物(就是当时很普遍的索尼IMX386),但它们之间到底该如何排布、算法怎样设计,使用怎样的定制处理器进行图像合成运算,这些东西显然不是靠“代工厂”就能搞定的。


当然,诺基亚9 Pureview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但即便是在一些更为“大众化”的旗舰影像机型上,来自传统相机、光学厂商的技术和经验,还是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比如在vivo与蔡司的合作中,vivo方面想到了在摄像头镜片上施加降低反射的镀膜。但镀到什么程度效果才会最好?进行这方面判断、检查工作的,就是来自蔡司的光学认证体系。

又比如在小米与徕卡的合作中,徕卡方面除了给小米“传授”镜头设计和质量验证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甚至重塑了小米的影像设计思路。让以往只重视“感光度”、“对焦速度”、“像素面积”的工程师认识到,光靠最好的参数不一定能拍出看起来最美的照片。

如今,在此次的小米12S系列“徕卡经典”模式里,算法会自动为照片添加暗角。要按照以前来说,这属于“人为制造失真”,但结果呢?产品上市后却迎来了消费者的一片好评,并认为这样反而让拍出的照片比过去更吸引眼球。而这,无疑就是只有经验丰富的传统影像厂商才具备的审美经验。


对于相机厂商而言,他们看重的也不仅仅只是“冠名费”


当然,无论是找相机厂商直接设计整套的影像系统,还是向老牌镜头厂商“取经”,去设计光学镜片、优化成像观感,以上这些例子,都只是手机厂商对相机品牌的“合作需求”。那么站在相机、光学厂商这边来说,他们与手机厂商合作又是图的什么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与随处可见、人人都需要的手机相比,高端相机与高端镜头毕竟只是一种相对“小众”的需求。当然,我们不能说,现在买小米12S Ultra的消费者,未来就一定会去玩徕卡相机;现在喜欢一加手机上“哈苏影像”的用户,未来就一定会去消费哈苏的相机。但这些配备了“联名相机”的机型,确实可以为相机厂商起到潜移默化的“产品宣传”作用,至少也能让他们在普通消费者中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其次,虽然诸如蔡司、哈苏、徕卡这些品牌是“传统相机/光学大厂”,但实际上他们的业务也并非都局限于古老的、机械式的相机或镜头产品。比如蔡司就曾在2018年发布过一款搭载大尺寸触屏、基于Android系统,内置Lightroom修图软件的“全画幅智能无反相机”ZX1。

比如徕卡除了造相机、镜头外,现在他们自己也有一间“创新实验室”,专精手机拍照算法研究,甚至还在去年年底宣布与高通达成合作。而大家熟悉的,由夏普代工的Leitz Phone 1,其实就是徕卡旗下这个新部门的产物。


简而言之,哪怕是再“传统”的相机或光学大厂,如今也同样有着学习“现代化”技术,甚至是进行产品转型的需求。而在与手机厂商的合作中,这些相机厂商不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移动计算平台、最新手机成像算法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细节,更能够及时洞察消费者对于“摄影”的口味、需求变迁。而这一点,仅依靠他们自身其实是很难做到的。

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看过去这些年来手机厂商与传统相机、光学厂商间的“分分合合”,其实也就不难意识到其中的理由了。毕竟对于那些影像厂商来说,他们图的或许并不是简单的一份“授权费”,还会对合作伙伴(手机厂商)的市占率、影像技术的追求等也有着一定的需求。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蔡司   手机厂商   相机   品牌   诺基亚   小米   光学   影像   镜头   厂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