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八大怪

合阳八大怪


合阳,和它联系在一起的是古有莘国,是中华食神、汤药始祖伊尹和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印光的故里,是“一条黄河,十里荷塘,百种珍禽,千眼瀵泉,万顷芦荡”的洽川,是豪爽朴实、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合阳人民。合阳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除了比较典型的“关中十大怪”以外,还有八种现象也十分奇特,可谓之“合阳八大怪”。


热炕睡着好几代


过去农村人根本没有床的概念,家家户户睡热土炕。土炕一般和炉灶相连,灶膛与炕膛有暗道相通,每次烧火做饭,火焰顺暗道流进土炕膛,土炕不烧自热。有人会觉得奇怪,这么热的炕,夏天看你怎么睡?不热死你才怪!


这你就不用担心了,不得不佩服合阳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在灶膛与土炕连接的地方,留一道缝隙,感觉土炕太热或者春夏不需要热炕的时候,用一块木板插进去隔断土炕与灶膛的通道。这样一来,多余的热量以及少量炉灰便会顺着灶膛的烟囱排出,即使是夏天,土炕也不会感到燥热。这种热炕多由老人和未成家的晚辈使用,冬天图暖和,晚上往往一家几代人都会挤在这土炕上。冬日农闲,尤其是春节前后,亲朋好友齐聚,盘腿坐在炕上拉家常,其乐融融。


这种土炕可以治疗老寒腿、风湿病,长睡还可以预防腰椎颈椎病,有利于养生和身体健康。大部分土炕不与炉灶相通,到冬季特别冷时,用柴火烧炕后,再塞些木渣、麦衣子之类的耐久柴禾,每天定时添加,土炕不热不凉,十分暖火,整个房子都不显得寒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开始使用席梦思床,这种土炕逐渐消失。即使有的家庭还在使用土炕,也用机合板代替了胡基,土炕四周也贴上图案美观、干净卫生、便于清理的瓷片,看不出土炕的模样了。


睡觉砖把枕头代


合阳农村有些习惯使常人觉得不可思议,就拿睡觉来说,你给他铺好席梦思和最豪华的软枕头,他们却如睡针毡,浑身感到不舒服。到头来还得睡到硬板床上,找个砖头枕上,这样才能酣然入睡。


这也许与他们长期睡炕有关。因为炕面是用搅拌石灰的稀泥抹成的,平坦而且坚硬,炕面上一般只铺一张席子,冬天即使铺上褥子,由于烧炕时的热是从炕面下传上来的,为了更接近热源,人们还是习惯于将身体置于褥下,长期睡在硬炕上,当然也就需要硬枕头配套了。


硬枕头有颇多的品种,最简单的枕头就是砖头。之外还有用木块削成的两头高翘起来的像棺材一样的木枕头;有像箱子一样,里面可以储放东西和可以加锁的箱子枕头;有雕刻着龙凤鸟兽的精品木枕头;有用竹片或木片钉成的透空枕头以及陶瓷枕头等等。而关中人最喜欢枕的则是用蓝田玉打磨成的又硬又沉的玉石枕头。


硬枕头最大的优点是清爽、凉快和不怕脏,有的枕头可以用好几代人,从来不用洗,油光发亮。有的枕头甚至还有等级之分,什么身份的人枕什么样的枕头,都很有讲究,象征着各自的家庭身份和地位。


合阳人亲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换”,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以见得合阳人对于这个头下石块和木块甚至砖头做的枕头,其依恋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走亲礼馍食盒(食摞)抬


走亲戚是联络亲戚间感情的方式。走亲戚分正式和非正式。非正式的走亲戚主要是探望老人,看病人等,一般没有多少讲究,带些点心,送点孝敬的钱物即可。而正规的走亲戚则非常讲究,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关系,带上相应的礼馍,否则被视为不敬,必受到亲戚的怪罪,弄不好会断了这门亲戚。


正规的走亲戚主要集中在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之时,每年过年,从正月初二到十五,要走半个月亲戚,你来我往,实则是礼馍的来往。年后,这些礼馍一般一两个月才能吃完。最讲究的礼馍是红白喜事之时,如结婚、丧葬、盖房、生子等,就得送花馍了。花馍就是“面花”,在合阳又叫“花馒头”,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风俗礼馍,也是艺术性极高的传统艺术品。它既有可看的观赏性,又有可吃的食用性,久负盛名。


在合阳各地,普遍有精制细做面花的传统风俗,在关中地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面花色彩鲜艳谐调、象征意义。面花艺术制作精巧,造型美观,民俗内涵丰富,婚庆、做寿、满月、祭祀等民间活动都有相应的面花。合阳县面花久负盛名,被列为"秦艺六绝"之一。


面花作为礼馍,装在食盒(食摞)里,一般由两个青壮年抬着送到亲戚家。千百年来,需要做面花的家庭会请农村那些心灵手巧的人帮着做,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走向城市,会做面花的人越来越少,但送面花的风俗一直没有变。于是,面花也经济化,只要你愿意出钱,就可以买到现成的面花,当然,价钱不便宜,一食盒的面花恐怕也得千把元。


提亲先问家好坏


合阳人相亲有一个特别的环节,那就是探听对方的家境。一般情况下,当男女双方通过介绍人相识后,这时双方父母就会安排适当的人选,到对方家周围打听对方的情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父母亲的人品、在乡邻间的威信、未来的女婿或媳妇的身体、人品、住房的多少等,再细一点的,还要看一看居家的风水及对方的生辰八字等。


为了能够让被打听者提供真实的情况,打听者一般会精心准备礼物,烟酒茶点不可少,甚至专门请人家吃饭。吃人家的嘴软,被打听者一般都能道出真实的情况。根据打听到的情况,全家人坐在一起一合计,要么表示同意,一诺千金,绝不反悔,是井是崖都得跳。要么断然拒绝,打死也不会同意。整个过程绝不拖泥带水,极少留尾巴。


提亲先打听家庭的好坏,看起来似乎滑稽,但却非常实用有效。从经济上、住房上的好坏能够推测将来的生活是否有依靠,打听对方及家人的人品及社关系的状况,可能预测将来能否和谐相处,做到知己知彼,防患于未然。事实上,合阳人的离婚率极低,有时整个一个村子也见不到一对离婚的,这与他们事先认真地调查研究是分不开的。



女儿出嫁娘悲哀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结婚应该都是比较喜庆的事情,是应该开心的事情,但是对于父母来说,那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女儿和自己就是两家人。自己养了几十年的女儿,从此以后就要到别人家去生活了,大部分父母心里肯定都是比较难受的,就算有些父母在结婚的那一天,脸上挂着笑容,那其实也是装出来的,心里肯定还是会感觉特别的失落,特别的难受。


在合阳甚至整个渭南地区,女儿出嫁时,亲生母亲要拦轿流泪,拉拉扯扯。女儿也不顾人们的劝阻,从轿子中挣脱出来,与母亲抱头哭泣。人们只好强拉硬扯,硬将新娘子塞进轿子,母女俩依依惜别,并逐渐演变为女儿离家时,专门到母亲的卧房哭泣一番,其他人员暂且退到一边,让母女俩单独相处数十分钟,然后其他人一拥而入将哭哭泣泣的母女俩分开,这时女儿才能随新郎官离家而去。


其实从母女俩的心里讲,哭并非是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儿有了婆家终于可以了却老人一番心愿。但母女俩相依为命这么多年,一下子要分成两家人,自然感情难以割舍。结婚那天,哪个新娘子不哭,甚至还和亲朋谈笑风生,就会被人笑话,惹来闲言碎语。但毕竟是喜大于悲,因而母女俩悲泣的样子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而已,因而又有了出嫁母女哭是笑之谈。


合阳八大怪


闹起洞房胡乱来


闹洞房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比较盛行,但合阳人闹洞房更为独特有趣。


婚礼宴席结束,亲戚朋友相继告辞。天黑之后,以新郎新娘的同学、同事、同龄人为主,以爱凑热闹的村里男女老幼组成的闹洞房的队伍自发形成。一开始,询问新娘新郎相爱的过程,倒还文明一些。过不了多久,玩笑便逐渐升级,一帮人挟持新郎,另一帮挟持新娘,让其亲嘴,做一些十分不雅的动作。


如果新郎新娘不能依靠机智迅速摆脱困境,事态就会进一步扩大,轻者大家你推我搡,动手动脚;重则会将新郎新娘衣服脱光,或将新郎新娘捆绑起来。此时新郎新娘已无力解脱这种困境,父母家人也不好去干涉。因为闹洞房的多是新郎新娘的好友,说得重了必伤和气,因而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再说洞房一旦闹开来,父母参与进来,必然也成为被闹的对象,新婚三日无大小,弄不好,会把公公和媳妇也闹得乱了方寸。由于过去男女婚嫁,全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男女结婚甚至还不知道对方是啥模样,结婚后难免畏畏缩缩,经这么一闹,一切隔膜都解决了。因而从某种角度看,闹洞房实际上也是过去封建保守婚姻的一种最实在而有效的补充。



兄弟分家二老拆


俗话说:“树大分杈,子大分家”。由此可见,在以前漫长的时代里,“分家”是常见的现象,指的是把一个家分开,分成若干个家。一个完整的家解体,几个新的家庭成立、诞生。分家,主要是分财产。财产中,主要分固定资产和资金,即父母的积蓄,父母的私产。而在合阳一带,父母也会像财产一样被分开。


在合阳农村,有些人不善出门,见识少,目光短浅,大事上糊里糊涂,可小算盘却打得十分精当。比如说,兄弟分家,谁也不吃亏。分家时,须叫来公证人,立下契约,然后一件一件地分财产,哪怕一根针,一粒米,都要分得清清楚楚。分到最后,就剩下父母大人没法分。因为他们年龄大了,不能干活了,需要做儿子媳妇的赡养。然而他们却谁也不肯背这个包袱,你推我让,谁也不要。


这种情况下只能达成协议,父母两位大人一人跟一个儿子过。随后两位老人的衣服、口粮都要分开,各归各家,好点的两位老人只是吃饭分开,穿衣看病由各家的儿子照料,仍然住在一起。如果不好的话,两位老人还得分开住,竟然做起了牛郎织女。


尽管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不孝儿子儿媳干出的令人不可谅解的荒唐事,然而事实上这样的家庭却往往很平静,看不到吵嘴打架,相互间倒也相安无事,好像他们本就该这样生活似的。


合阳八大怪


八十老人笑着埋


人死是一件悲伤的事,人生大悲莫过于死去亲人。然而在合阳地区,当死者的年龄超过八十岁时,丧事竟变成了喜事。门框门楣和死者灵前贴的对联,也都一改白色为蓝色,重孙子头上包的孝布,穿的孝衣,也都一改白色为红色。孝子们也不再哭哭泣泣,而是笑脸待客,喜气洋洋。


什么样的丧事可以称之为“喜丧”呢?首先得享高寿,八十老人死亡之所以被当作喜事,并非是因为晚辈们不孝,而是因为生老病死,谁也改变不了,老人已活过八十,已属很幸运的了,是值得庆幸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身体机能减退,疾病侵扰,如果再活下去,不仅不是享福,而且完全是在受罪,不仅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痛苦,而且还连累着子孙后代。因而离去对他们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入土为安,这是大多数超高龄老人最明智的想法。老人年龄越大,子孙后代越多,就越能体现出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这都是老人先辈积下的福分,更值得向左邻右舍炫耀了。


其次,老人去世的时候不是因为什么重大的疾病,或者意外、非常痛苦的离世,比如有的老人去世之前患了大病,需要化疗治疗,非常痛苦遭罪,但还治不好,这种肯定不是喜丧,家里老人遭那么大罪,受那么多苦,怎么可能喜得起来呢?看着老人遭罪儿女们肯定非常难过。但如果老人身体还算不错,只是因为岁数大了,自然死亡,也就是咱们农村话说的“老死了”,那可以算的上是“喜”,在离世之前没有拖累儿女,自己也没遭罪,睡梦中就去世了,可以算得上是“喜丧”。


在农村,一般家里有老人去世,而且是“喜丧”的话,会请戏班子来唱戏,或者请吹手来吹奏,一方面是让亲戚朋友们知道家里老人去世时,无牵无挂也没遭罪,做儿女的也不必太难过伤心,人总归都要走这一步,老人们自然老去死亡,不要太难过。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显示家里的财力,家里条件好儿女孝顺的,才请的起戏班子和吹手,他们出场费都不怎么便宜,吹拉弹唱一出,怎么也得几千块钱。若不是家里条件好,子女孝顺,谁又舍得请呢?


合阳人说的“喜丧”,并不是真的高高兴兴办丧事,而是自我安慰,离世的亲人是了无牵挂的离开这个人世的,亲人们不要太难过。


(董刚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合阳   灶膛   喜丧   土炕   枕头   亲戚   老人   女儿   父母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