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到现在,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状态,几千年来从未改变。
从本质上出发,这种东西虚无缥缈,每个人都很迫切地在追求它,却难以得到积极地反馈,进而每天生活在忧虑中直到“长眠”。
比如诸位所熟知的秦始皇、汉武帝等等,均是其中其中一者。
话说回来,长寿是建立在身体硬朗的基础上,有了硬朗的身体,才有可能拥有幸福的晚年,否则再长的寿命也只是被病痛无情地折磨。
如何保持硬朗的身体,正是如今人们所说的“养生之道”。
真凭实据永远比道理有用,季羡林先生恰是践行者。
作为文学界的泰斗,季羡林的文章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回归现实他也是一种普通人,晚年时期百病缠身,却活到了98岁的高龄。
有的人追求长寿一生,都没能超过这个数字,季羡林不经意间就实现了“高寿”。
谈及长寿秘诀,他留下了“三个养生术”,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一聊。
“嘀咕”这个词颇值得人们深究,顾名思义就是小声念叨。
本质上并无任何褒贬之意,放在这里就是劝诫各位不要胡思乱想,避免造成个人心态上的变化,这与个人寿命有着直接关系。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物欲纵横,很多人容易被金钱所困,这就需要我们格局打开。
金钱再多都是身外之物,在生命走向终点时,你一分都带不走,唯有知足才能让你越活越年轻。
悲观者和乐观者表面上都是人,但看待问题的态度却有着根本的差距。
就拿上班来举例,自己碰到的是一位刁难人的上级,剩3个小时下班,悲观者看到的是“还有3个小时才下班”,乐观者看到的是“只剩3个小时就下班了”。
在后者眼里,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笔者身边就曾有这样一位朋友,在35岁的年纪确诊肺癌晚期,医生告诉他寿命不会超过2个月,他决定放弃化疗,只靠药物医治,为观赏祖国大好河山留下充裕时间。
旅途中的他很快乐,他变得不怕死亡,甚至忘了“绝症”这件事儿。
时间越来越长,次年复检的时候,医生告诉他完全康复,这是什么样的概念?
人这一生,始终要明白自己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比起物质上的富裕,精神上的富足和心态上的自足显得重要很多,它是“长寿”的首要条件。
很多人认为“挑食”只是习惯好坏而已,谈不上什么长寿不长寿,这就大错特错了。
回看季羡林的一生,它的幼年时期显得那样困苦,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从而导致自己瘦骨如柴。
对于他而言,只要能吃饱肚子就行了,营养什么的并不重要。
短期身体上看不出什么变化,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营养不良,为疾病的诱发提供了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季羡林会有很多“病根”的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意识到了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从科学角度出发,每一种食物并不是什么营养都有,有的缺这一种,有的缺那一种,吃不同的食物就会对各方面元素同时补充,如果只吃一种,必然会导致某种营养的短缺。
这一点尤其重要,不仅是成年人,特别是对于孩子。
想要长高营养是基础,如果挑食,只会留下“硬伤”。
季羡林在不愁温饱后,并没有报复性地饮食,每顿饭都不挑食,以此保持营养方面摄入的均衡。
身体的“底子”厚了,长寿自然会成为意料之中。
生命在于运动,按理来说,人的身子要经常活动,不锻炼还会长寿?
季羡林谈不上锻炼,他只是说简单的活动一会,因为自己本来就体弱多病,过度锻炼反而会加剧身体机能代谢的负担,他本人就把握得很好。
不知诸位有没有注意过,运动员们几乎每天都在训练,即便有伤病都不能停止。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这种锻炼方式并不值得提倡,它属于过多训练,特别是在退役后极有可能会疾病缠身,严重时可能会危及到生命。
适度锻炼则不同,表面上是在促进人新陈代谢,本质上是对免疫力的提升。
季羡林先生的腿脚不好,他从来不去过多走动,而是站在原地活动,即便是晚年时期无法下床,他仍然保持着简单的运动动作和时间。
几十年来如一日,季羡林一直保持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长寿不过是“附属品”罢了。
归根结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拥有再多的财富,都不及拥有健康的身体,因为前者建立在后者基础上,别人再有能力都帮不了自己。谨记过来人的三个“养生之道”,拒绝随意作践,因为没有人会为你的健康买单。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工作诚可贵,事业价更高。若因健康选,二者皆可抛。
保养身体是人的本能,但生活中有这种意识的人很少。熬夜、酗酒等,不说爱惜个人身体,只要不糟蹋身体就已经算好了,过度追求这些生命之外的东西,真的不知有何意义。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更新时间:2024-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