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未来靠空气?他做出史上最强“空气充电宝”,获得国际关注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出,能不能达成?怎么达成?相关技术能为这个总体目标带来多少增效?一度成为各家关注的焦点。

就在今年年初,全球顶级期刊Nature上一篇题为《中国零碳雄心——四支科研团队助力中国实现零碳能源目标》的文章,就细细梳理了目前我国在储能、能源预测、海上风能等领域的一系列进展。其中一项“空气储能”赚足了眼球。

储能未来靠空气?他做出史上最强“空气充电宝”,获得国际关注

Nature相关文章报道

把空气做成“充电宝”,这项技术,正是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海生团队研究的。这条路,他们前后走了18年。

把空气做成“充电宝”,真的可以吗?

把空气做成“充电宝”,听起来虽然“离谱”,但它确实是正儿八经的新能源技术——学名:压缩空气储能。

它的基本原理很好理解,就是在用电低谷的时候,通过压缩机把空气压缩成高压空气,等到了用电高峰,再把这些高压空气释放,用它们来驱动膨胀发电机发电。1943年,美国就申请了第1个现代压缩空气储能专利。

储能未来靠空气?他做出史上最强“空气充电宝”,获得国际关注

世界上第1个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专利

而世界上第1个商业运行的现代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是于1978年在德国建成的。这个名为Huntorf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在用电低谷时,会通过压缩机把空气压缩储存在储气洞穴中,到了用电高峰,一边释放高压空气,一边借助燃料制造高压、高温环境,驱动膨胀发电机发电。

虽然Huntorf现在运行的很稳定,不过,它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它的建造对地理条件依赖度很高;再比如,它的发电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化石燃料,整体效率也相对较低。

正是认识到了这些,压缩空气储能,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团队努力攻关的难题之一。

陈海生所在的研究团队,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储能未来靠空气?他做出史上最强“空气充电宝”,获得国际关注

陈海生

18年,一条路

2004年,陈海生决定,把压缩空气储能当做自己未来的主攻方向。

但他的这个决定,却引来了老前辈们的担心——这个领域国内当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他们不止一次提醒:“海生,你好好考虑,这个研究方向对不对?”

但陈海生却对自己的选择异常坚定,他觉得,从整个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可再生能源会是将来的主要趋势之一,而压缩空气储能作为其中的一项技术,未来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需求。

储能未来靠空气?他做出史上最强“空气充电宝”,获得国际关注

压缩空气储能新旧技术对比

确定了主攻方向,陈海生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对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升级改造”上。

他和团队分析发现,传统技术表现出来的局限性,根源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空气在压缩过程中产生的压缩热没有回收;二是空气储能密度比较低;三是整体装置的压缩、膨胀系统相互独立,导致总体效率不高。

针对这3个问题,他们创造性地对原有装置进行了改造,通过回收压缩热量摆脱了之前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设计压力容器储气装置,使整体装置摆脱了对地理条件的依赖;最后,优化装置的压缩膨胀结构,提高整体效率。

2010年,陈海生和团队成员们在中关村建成了一个占地仅有15平方米的1千瓦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用它验证了他们的整体思路;

储能未来靠空气?他做出史上最强“空气充电宝”,获得国际关注

1千瓦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2011年,他们又在中关村建成了一个占地70平方米左右的15千瓦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用它进行了更深入的基础研究和设计验证;

2013年,他们在河北廊坊建成了国际首套1.5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整体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系统效率已经可以达到52.1%;

2016年,贵州毕节,一个占地面积约有1500平方米的国际首套1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系统建成,系统效率提升到了60.2%,并已经平稳运行超过4000个小时;

储能未来靠空气?他做出史上最强“空气充电宝”,获得国际关注

1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系统

而2021年河北张家口国际首套100兆瓦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建成,标志着陈海生和团队把我们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量级”。

相较于原来的10兆瓦技术,这套新系统的整体效率将提高10%,而成本则比原来下降30%,其性能指标远远超过国际同等规模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储能未来靠空气?他做出史上最强“空气充电宝”,获得国际关注

国际同等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性能对比(图源:格致论道讲坛)

这些成绩背后的艰辛,陈海生比谁都清楚。

就拿河北张家口的示范项目来说——当时,示范项目的工期被定在了冬天。而张家口地区冬天的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25度,因为当地风大,人体体感温度能达到零下40度。

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当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但整个团队中的20多人,一直坚守在一线,直到示范项目成功并网,他们才结束“出差任务”。

目前,国内已经建成了6台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的有20多套。

陈海生说,未来他们还要做好3件事:“是现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二是更大规模的系统研发,比如300兆瓦系统;第三就是不断研发新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不断提高效率和其他性能。”这是他们的梦想,更是他们的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张家口   空气   压缩空气   河北   最强   装置   效率   团队   未来   项目   国际   系统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