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我将12岁的儿子送入急诊室,泣不成声

去年年初,发生在儿子身上的那件事,让我至今心有余悸。


事情是这样的:


12岁的儿子刚上小学就戴上了眼镜,后来更是因为频繁使用电子产品,近视度数一直在增加。


我和老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三令五申不许他多看屏幕。


然而那天,儿子又不知道从哪个同学那里借了一部手机,躲在被窝里偷偷地玩。


结果,一个不小心,手机重重砸在了眼睛上。


据他说,当时只觉得一阵阵眼花,也没怎么当回事,就继续玩了起来。


可没想到,睡觉前,他用力揉了揉眼睛,再一睁眼,竟然发现自己眼前仿佛蒙了块黑布,什么都看不清了。


儿子大惊失色,一边举着手机,一边大喊:


“妈妈,妈妈,我的眼睛看不见了!”


当时,我和老公都被吓了一大跳,连夜带着孩子前往医院看急诊。


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告诉我们,孩子右眼的视网膜大部分脱落,即便立刻手术,他双眼的高度近视也可能会继续发展。


最坏的结果,就是彻底失明。


得知这一消息后,一向镇定自若的老公突然被抽干力气般,一屁股坐在地上。


而我,也捂着脸放声大哭起来。


哭完后,我愤怒地将儿子紧紧握在手里的手机抽出来,砸了个稀烂,恨恨地想:


“这该死的手机!


“这无良的游戏!


“我儿子的一生都要被它们彻底毁掉了!”


凌晨4点,我将12岁的儿子送入急诊室,泣不成声


凌晨4点,我将12岁的儿子送入急诊室,泣不成声


那天在医院,医生先是向我和老公说明了诱发视网膜脱落的原因。


比如高度近视、受到严重外伤。


再比如,长期熬夜,或是某一时段集中且过度用眼。


之后,那个看起来年长我几岁的女医生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孩子还小,当父母的一定要多花心思。


“像我之前遇到的一个男孩上网成瘾,一年内视网膜脱落两次,做手术都没用了。”


医生的话,字字戳心。


儿子沉迷游戏,其实不是一天两天了。


记得有一回过年,我和老公带着儿子回老家。


家里的老人许久不见孙子,刚一见面,立马忙前忙后端出不少好吃的,围着他嘘寒问暖。


可儿子的眼睛始终盯着手机,面对老人的热情,也只是敷衍地“嗯嗯”着。


老公来了脾气,夺过了他的手机,命令他好好跟家人说话。


结果,儿子比他爸爸脾气还大,当场大发雷霆,一遍遍嘶吼着:“还我手机,快还给我!”


没办法,老人只能打圆场: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让孩子好好玩吧。”


说罢,向老公要来手机,塞回儿子手里,这才止住了他的哭闹。


那一刻,我觉得他不像是我的孩子,倒像是一个犯了“毒瘾”的瘾君子。


而手机,就是他的解药。


我也时常觉得困惑:


这手机到底有什么好玩的?怎么就让儿子一秒钟都移不开眼呢!


直到儿子被推进手术室,我的耳畔又回响起医生的话,只觉得自己的一颗心有千斤重。


那一天,我暗自发誓:


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儿子戒掉手机,让他变成一个正常、阳光、积极的少年。


凌晨4点,我将12岁的儿子送入急诊室,泣不成声


凌晨4点,我将12岁的儿子送入急诊室,泣不成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和老公收起家里所有的电子设备,各自给手机改了密码,连电视机都搬去亲戚家。


儿子见我们动真格,果然没了办法。


可没想到,没过多久,我就觉察出不对劲。


有一次,我无意间点开手机的“屏幕使用时间”,发现每天竟然高达八九个小时。


不用说,准是儿子趁我们睡着后,偷偷破解了手机的密码。


当天晚上,儿子果真又悄悄溜进了我和老公的卧室,被我一下子抓个正着。


他告诉我,自己挨个试了我们一家三口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楼层号、纪念日等,早就解开了手机锁屏密码。


每天晚上,他都会偷偷拿回房间玩一会儿。


玩完后,还会给手机充好电,确保我不会因为电量减少而产生怀疑。


没想到,一直在学习上不灵光的儿子,为了玩游戏,居然能想出这么多“妙招”。


我和老公欲哭无泪,对视了一眼,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苦涩和无奈。


可是,摔手机、改密码、装监控……该想的办法,我们都想了。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们甚至求助了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告诉我们,所有沉迷网游的少年,都是在寻找“精神上的父母”。


很多孩子,因为无法从真实的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爱与接纳。


他们每天睁开眼看到的,都是父母的指责和批评,那么他们就会去虚拟的世界里,寻找被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满足感。


听完解释,我才突然意识到:


或许,不是手机夺走了我的孩子,而是我亲手将孩子推向了手机。


一直以来,我和老公都是含蓄,甚至有些传统的父母,很少表扬孩子,更不会直白地表达爱意。


每天儿子回家后,对话的内容也基本围绕着“作业做完了没有?”“考试又考了几分?”


而手机,自然就成了他孤独时的那根救命稻草。


凌晨4点,我将12岁的儿子送入急诊室,泣不成声


凌晨4点,我将12岁的儿子送入急诊室,泣不成声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内疚不已。


等儿子放学回到家,我试探性地在餐桌上问他:


“儿子,你平时都玩什么游戏?能不能推荐给妈妈,让妈妈也体验一下?”


可能是我平时对游戏的厌恶表现得太过明显,儿子听完,一脸警惕地望着我:


“你什么意思?我最近可没有偷偷玩手机。”


我没有放弃,继续跟他“套近乎”,将我在网上查到的一些关于游戏的资料说给他听。


儿子来了兴趣,告诉我他玩的并不是时下最热门的那几款,而是一款生存闯关类的游戏,通关过程需要队友的配合。


因为他技术好、不骂人,很多朋友都喜欢跟他组队。


看到我心情还不错,他试探性地提出可以打一局给我演示一下,我点头答应。


没想到,儿子一上线,就有无数的私信响起。


有人问儿子最近怎么不玩了,有人说开出了一个宝物一直给他留着呢,还有人邀请他立刻组队。


看着儿子操作时自信从容的模样,我有一瞬间的恍惚:


在我的印象里,儿子没有什么特长,学习也不好,性格还特别内向。


自从他开始沉迷游戏,周围人对他的评价更是一落千丈,成了“喜怒无常”“没救了”。


可没想到,在虚拟的游戏中,我居然看到了儿子的另一面:


他聪明,即使是从没玩过的地图也能迅速找到过关的诀窍;


他耐心,从来不会因为队友的失误而发脾气;


他还很受欢迎,游戏里有一大堆朋友。


直到这一刻,我才知道,在老师、家长眼中没什么存在感,还有不少小毛病的儿子,其实也渴望着能够被认可、被尊重。


游戏,就是他给自己找的避难所,帮他隔绝了外界所有的忽视和批评。


凌晨4点,我将12岁的儿子送入急诊室,泣不成声


凌晨4点,我将12岁的儿子送入急诊室,泣不成声


一局结束后,儿子虽然意犹未尽,但还是果断把手机还给我。


我想了想,把咨询师的话告诉儿子,并向他道歉:


“以前,爸爸妈妈对你的关注不够,让你失望了。”


儿子却摇了摇头:


“对不起,其实我也知道总玩手机不好,但我真的管不住自己。”


那一天,我和儿子聊了很多。


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儿子曾为了戒掉游戏,狠心让同学帮自己改掉密码。

可一转身,面对我和他爸爸的轮番哭诉、谴责和说教,他又自暴自弃地找回了账号。


记得在《正面管教》一书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为人父母,当我们发现孩子存在某种不良行为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该是愤怒、羞耻和绝望。


“而是要懂得,这里面至少有一半责任,是家长的。”


经历了这一切,我才真正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每一个满身毛病的“熊孩子”,其实都在哭着说:


“爸爸妈妈,救救我。”


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发脾气,不是讲道理,而是在父母的引领下,想办法一起打败问题。


于是,我跟儿子约定好要一起努力。


凌晨4点,我将12岁的儿子送入急诊室,泣不成声


同时,也做出了以下改变:


1.放下诋毁,向游戏“借鉴”经验


心理学上,有一个“禁果效益”,指的是由于“逆反心理”,越是被限制的东西,对人越具有诱惑力。


而这一点,在孩子玩手机这件事上,尤为明显。


没收手机、断掉网络、反复说教……这些办法都只能管得了一时,却管不了一世。


与其用打压、控制、要挟等手段制服孩子,倒不如结合实际情况,在学习和游戏之间,探索出一条平衡之路。


我发现,儿子玩的那款游戏中,往往会把较大的任务细化成一连串的小挑战。


在打通最终关卡之前,玩家会先面对比较容易的对手,磨炼自身技能。


闯关的过程中,不仅称号会不断升级,自信也会逐渐累积。


其实,对一个学习动力不足的孩子来说,三令五申要他好好学习根本没用,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开始。


而了解了游戏的机制后,我和儿子一起设立了学习目标,把它称为“终极Boss”。


并跟儿子制定了一个“通关”计划,在期末考试到来前,一步步“闯关”,把没掌握的知识当作待提升的技能。


整个学习的过程,尽量模仿游戏的设定。


一段时间后,儿子走神的频率果然是越来越少。


凌晨4点,我将12岁的儿子送入急诊室,泣不成声


2.用新的习惯代替坏的习惯,让孩子得到现实关系的滋养


记得儿子小时候,我工作比较忙。


每次他吵着让我给他讲故事、一起玩的时候,我总是会把手机丢给他,让他自己玩一会儿。


再后来,当我想让儿子远离手机时,却发现他已经深陷游戏无法自拔。


《习惯的力量》一书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习惯都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被另一个新的习惯所替代。


意识到这一点,我决定跟孩子一起培养新的习惯。


因为儿子平时喜欢看那些野外生存方面的节目,我加了不少野营、徒步的群,置办了相关装备,利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一起去了不少地方。


还找了一家能开卡丁车、玩真人CS的店,办了会员卡,奖励给努力不去碰手机的儿子。


尽管儿子的成绩还是没什么起色,但丰富的业余生活,却让儿子变得健康、快乐了不少。


在学校里,也慢慢有了谈得来的朋友。


在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友爱的同学关系的滋养下,儿子遇到烦心事,第一反应终于不再是点开游戏界面了。


凌晨4点,我将12岁的儿子送入急诊室,泣不成声


3.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肯定孩子的努力和尝试


当时,儿子也曾试图通过改密码的方式戒掉游戏。


只可惜,因为我和他爸爸的“拖后腿”行为最终没能成功。


但我大大表扬了儿子一番,鼓励他再想新的办法。


有一天,儿子兴冲冲地告诉我,他在一本名叫《动机心理学》的书中看到一个办法:删掉保存的进度。


在玩了四分之一,或者一半之后就必须重新开始。


可这样一来,游戏中那些具有新鲜感和刺激感的部分就消失了。


而且重玩一遍之前玩过的部分,也会十分无聊。


即便妥协了,决定重玩一次,之前删掉游戏进度用来戒掉游戏的经历,也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羞耻感和厌恶感。


我听完,开玩笑地问儿子:


“删了进度会不会因为舍不得而哭鼻子?”


儿子坚定地摇了摇头,用大人的口吻说:


“算啦,还是你和我爸更重要,可不想再看你们哭鼻子了。”


凌晨4点,我将12岁的儿子送入急诊室,泣不成声


之所以讲出我家的故事,就是想给那些因为孩子行为不当而困在焦虑中的家长打打气。


愿今后,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都能意识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毛病”,做父母的,都要承担起一半的责任。


并且最终能够帮孩子战胜问题的,从来不是来自父母的控制和羞辱,而是来自父母的接纳、理解和信任。


点个【赞】,希望我们的孩子在父母的引领下,都能渐渐变得自律、高效,重回正轨。


凌晨4点,我将12岁的儿子送入急诊室,泣不成声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男孩派,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儿子   急诊室   视网膜   泣不成声   爸爸   父母   习惯   密码   妈妈   孩子   手机   游戏   凌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