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写在前面的话



东南亚,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是受中国影响很深的地方,其实我们还忘记了一个文明,那便是印度对这里的影响。

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的影响在这里碰撞和延伸,形成了一种似曾相识,又独具特色的东南亚风情。

有段时间,我对东南亚有着很深的鄙视。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我有着自己的旅行鄙视链。

多年之后,再回头来看,被鄙视的应该是我。

尤其是从南亚次大陆游历过的我来说,东南亚更是几种文化延伸之后的存在。

东南亚是旅行者的天堂。

无论是喜欢哪种方式旅行者。

东南亚天气热热的,让人觉得懒懒的,到处湿漉漉,腻歪歪的。作为一名背包客( 穷鬼),在太阳下百无聊赖的躺着,和近处的大黄狗对峙着,我们喝着咖啡,吃着美食,一住便是几个月,最幸福的是,最后的账单,还特别的便宜。

这时,旁边还猫着一只不知品种的猫。




In Cambodia

吴哥窟是用来做什么的,学界观点不统一。

吴哥窟有印度教遗存,也有佛教遗存,这两点外观上我不是很分得清楚建筑的特点,但是无论是什么宗教的遗址,都源于印度宗教的影响。

距离上次来到吴哥窟,已经七年过去了。

和七年前相比,暹粒这座城市的变化并不大。

高棉王朝的文明和七年前一样微笑的伫立着,看着来来去去的现代化的,又想暂时落后几天的旅行者们。

东南亚的小城市大多数都在顽强的抵御着社会的进步,这样的城市很受旅行者的喜欢,这种落后的发展,让很多的文明会因为贫穷而保存下来。

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现代文明的野蛮发展对文明遗存的伤害是极大。

我很自私。

我喜欢这样的保存方式。

2011年,我第一次到了吴哥窟。

刚好在这一年,秦柬边境发生了一场持续很久的战争,泰柬埔军队在边境柏威夏寺附近多次交火。柏威夏这个地名也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

关于这场战争的冲突,简单的说来就是两国对柏威夏寺的归属权引起的百年争端,都说是自己的,法理上是柬埔寨的,现在事实上也是柬埔寨的。

这个地方的分界很神奇,除了这座寺庙,其它地方都是泰国的,包括入口。

由于殖民当局当时的搅屎棍分界法,导致冲突一直在进行着,这种类似的骚操作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多,柏威夏寺的纠纷算是很小的,小到连地区的动荡都不能引起。

最终泰柬两国还是达成了协议,泰国让出神庙附近十五米道路允许柬埔寨使用,十五米以外属泰国主权领土。自此,边境短暂安宁。而外围的村落的归属便继承了争议,成为焦点所在,时不时被双方拿出来溜一圈,以达成己方某种不可人或可告人的目的。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从地图上看起来,柏威夏寺在边境地带,离吴哥窟很远,应属边境遗址,其实不然。

柬埔寨出现了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高棉帝国,全盛时期的高棉帝国包括现在的老挝、泰国、柬埔寨三国,柏威夏寺刚好在中心位置,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的柏威夏是一座国际型大都市。

历史的进程是动态的,现在的偏不是偏,以前的中心也不再是中心。

吴哥窟主要是印度教的庙宇,同时后期也有一些佛教的遗存,而在吴哥窟之前的柏威夏则是纯粹的印度教遗址。他们的相同,是印度文化对其的影响,是高棉文明的特点,他们的不同,是宗教的不同,和不同时期审美的差异。

在吴哥窟一座地势很高的寺,我问当时在身边的小伙伴南非,柏威夏在哪儿?南非指了指远处(现在我觉得他是瞎指的,为了不显得自己的无知),他说,其实柬埔寨已经很可怜了,泰国看到别人的吴哥窟可以赚钱,也跑来抢,这是不对的,还是应该还给别人。

两国的百年仇恨能用这么这么简单的钱来衡量吗?

七年后,我从暹粒包了一辆车来到了柏威夏寺。

从泰国也是可以过来的, 不过需要柬埔寨的签证,从曼谷出发,需要接近12小时到达。

暹粒包车需要四个小时,其实很近的距离,路况也还好,不知道为什么用了这么多时间。购买门票之后,便有一辆摩托车等着载游客上山,我已经记不得是不是必须坐摩托了,现在想想,如果我可以步行上山,会不会更有沉浸感呢?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Temple of Preah Vihear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柏威夏寺是柬埔寨的吴哥王国第 4 位君主耶索华曼一世(Yasovarman 1)在公元 889 年登基后规划兴建的寺庙,为5 层式的建筑群,分布在长 800 公尺、宽400 公尺的峭壁上,其建筑风格与吴哥窟相似,每层都有山门和围墙,山门的屋角翘起,也就是我们喊的瓦当是其一大特色,上面有精致的花纹雕刻,不知道是什么飞禽的造像,颜色也从暗黑暗红系变成了暖色系。

以前从来没想过色彩色调的问题,直到去了柏威夏寺才明白。

一直以来有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萦绕在我心里,但是我又一直说不出来是什么,原来,吴哥窟是纯工业风,黑白色的,真的没有色彩。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柏威夏寺的平面图,共有五座寺庙(图中A ~ E)。五座庙由下到上连成一直线,入口处在最下方的 E 庙。

从A庙的位置看下去,是柏威夏最南边的悬崖,悬崖下方就是柬埔寨,体验在悬崖边漂亮的风景。我一直认为这里是泰国,因为我的手机已经收到了短信,欢迎来到泰王国。

不过有游客告诉我这里还是柬埔寨,两边悬崖看下去都是柬埔寨,只有从正北方看下去,才能看到泰国领土。

这里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怪不得柬埔寨老被泰国打穿,他们只有悬崖作为通行处,泰国那边可以走梯子就上来了。这种地理位置我老要想到钓鱼城,不过守城的优势对敌我双方来说是反的。

无论如何,柬埔寨还是在国际社会和帮助下,守住了这座高棉文化的遗存,在自己国力比对方弱那么多的情况下,这样的结果还是很不容易。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这是吴哥时期建筑海拔最高的遗存,我站在最上方的崖壁旁,向左望是泰国,向右边是柬埔寨,往下看,则见众生。

众生需要的是国泰民安,需要的是安全和平的生活。

此时,天空透出一块缝隙,太阳光照到了大地上,就像佛光透出来一样,祥和中带有一丝温暖,希望这是未来局势的一种祥瑞。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吴哥窟的宏伟用语言是无语表达出来的,每一个遗存看起来都似乎一样,也似乎不一样。柏威夏寺看起来也是和吴哥一样,实际上,不一样的地方更多。

在初次看到吴哥窟的标志,吴哥寺那几个尖尖之前,是无法做一些心理准备的。虽然我们可以从书本上读到它,我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看到他的图片,但是,当这三个尖尖毫无准备的出现在我面前时,我还是流泪了,我被他的美所震撼。然而,这三个尖尖只是吴哥窟最著名的前奏罢了。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Angkor Wat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从柏威夏寺回到吴哥窟,虽然是空间上的返回,但是在时间感觉上,有一种从白天到傍晚的错觉,就是因为颜色的不同导致的。

吴哥窟的旅行已经非常成熟,成熟到和工厂流水线一样,只要是包的车,无论是tutu还是汽车,司机都知道带大家到哪个点,无需沟通,只要大家是在同一个时间飞到的暹粒,总会在某个景点反复的相遇。

我也是在这里遇到南非的。

没想到这无意中的相遇,让彼此成为人生中难得的知己良朋,这是比旅途中的风景更让人激动的事件。

在旅途中,对方也是自己的风景之一,而且最重要的风景。

吴哥窟不仅是我出国的第一站,这一站也因为与南非的相遇,让我之后的生活多了无数的色彩。因为南非让我知道,世界虽然很大,但是离我很近,我完全可以像三毛一样,万水千山走遍。

吴哥窟于我,怎一个窟字了得。


未完待续......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旅游敲黑板:

在吴哥窟的日子,可以适当的进行跑步这项运动,第一天小圈,第二天大圈,在跑步的过程中,各个时期的高棉遗存慢慢的映入眼帘,这种感觉比坐tutu更有实地感,从现代柬埔寨跑进强盛的高棉王王朝,用脚步丈量这历史的时空。

只是女生注意穿着,如果太暴露会被当地的保守群众骂的,毕竟这是一个佛教国家,对当地的风俗还是要有所敬畏。

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Angkor Wa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印度教   印度洋   旅行者   柬埔寨   南非   王朝   泰国   遗存   东南亚   太平洋   印度   边境   路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