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底层逻辑

有一定道理,但不绝对,底层逻辑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

一、释义

“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反映了幼儿心理活动发展的稳定性。

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成年以后的发展情况。

也就是说,个体心理活动的发展整体上是趋于稳定的,循序渐进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底层逻辑

二、相关理论

(一) 基础心理学中有关气质类型的理论

概述: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理论1 体液说

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黄胆汁、血液、粘液和黑胆汁,每一种液体都和一种体质类型相对应。

由此提出了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底层逻辑

但是体液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提出者根据观察进行的划分。

理论2 体型说

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Kretschmer.E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发现,病人所范精神病的种类和他的体型有关。

如躁狂抑郁症的患者多是矮胖型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多是瘦弱型或强壮型,发育异常型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底层逻辑

理论3 血型说

日本古川竹二提出,不同血型的人气质类型也具有区别。

比如A型血的人消极保守,冷静但不果断,情感丰富;

B型血的人积极进取,善于交际思维,灵活性高;

O型血的人好胜心强意志,坚强,爱支配人;

AB型血的人外表像B内在却像A。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底层逻辑

此外还有美国心理学家伯曼的激素说,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等。

小结:

气质类型主要由神经过程的特点来决定,而神经过程的特点主要是先天形成的,因此遗传素质相同或相近的人的气质类型也比较接近。

故此,我们所说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指气质的变化在个体一生中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

这样,“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就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基本上是天生就注定的,不易更改的。

我们可以大致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预见他未来发展的方向,或者容易取得良好成就的领域。

(二) 发展心理学之心理发展动因理论

心理发展动因的相关研究和理论争议中,遗传决定论主要观点为:

1、心理发展由遗传因素决定

2、心理发展过程只是个体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

3、环境,包括教育在内,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只是引发。

也就是说,个体的发展基本上在出生时就注定了,环境(包含教育)的作用很有限。

!这一理论的片面性后来被批评,但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依然不可否认

相关研究也表明,婴儿出生后的1000天,是其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3岁婴儿的大脑轴突数量已经接近成人水平的85%。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底层逻辑

因此“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遗传素质的天然差别上,对未来具有一定预见性。

比如,一个从小智商就超同龄孩子很多的人,排除重大变故等,一般长大后成为人中蛟龙的概率更大。

感兴趣的可以再了解下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总共有八种,包括:语言、逻辑与数学、音乐、空间、身体动觉、人际关系、内省、自然主义。每个人天然的具有超乎寻常人的智力优势领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底层逻辑

三、实验论证

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当地的1000名3岁儿童进行了实验观察。

测试结果被分为5大类,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

23年后,也即2003年,实验组织者再次对他们进行回访发现,成年之后的性格与他们之前观察记录的性格基本无多大出入。

具体结果如下:

①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底层逻辑

②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底层逻辑

③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心理学底层逻辑

因此,从实验结果来看,3岁左右的阶段可以说是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这个阶段孩子所接触到的周遭的一切,无论是环境还是人,都可能成为他们将来某种行为倾向或者性格特质的源头。

四、如何教育?

从以上研究和理论中,我们大致可以明白:一个孩子出生的头几年非常关键,能够抓住关键期有针对性地培育孩子的各项能力对于这个孩子成年后的发展甚至一生都至关重要。

当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有其局限性,并不是百分百的科学真理。

所以我认为,在教育中倒也不必追求完美,事实也做不到完美无瑕。

我们需要花一些精力的主要在于:

(一)、知己知娃

知是行的基础,想要给孩子的成长助力,了解自己是第一步。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母的学识、能力、能够给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等综合起来就是孩子的起点。

也就是了解自己的前提下,才能客观理性看待自己的孩子。

不要羡慕别人家孩子,你得先是别人家父母

早点认清,就会少点盲目攀比的恐慌和焦虑,而平和的心态也是孩子长线发展必不可少的。

(二)、发展的眼光

看待孩子,不要囿于一时半会的成绩,不要盯着错误和“缺点”不放。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身上的无限可能,允许他们按着自己的节奏成长。

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不完美”,让孩子在每一次错误中习得经验比接受“结果至上”的严苛批评更有意义。

(三)、保持热爱和兴趣

这里的热爱和兴趣不只是具体的某个领域,某件事,而是指我们要有意识地去给孩子创造探索未知领域的机会。

让孩子“见多”才能“识广”,前面提到的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也提出了每个孩子天生的优势领域不同。

因此,让孩子体会探索的乐趣,感受与这个世界不同事物的思维碰撞,从而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我是懂心理学的@酥糖姐姐 ,婚恋排雷,亲子教育,欢迎点赞关注,跟我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笔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胆汁   底层   心理学   逻辑   个体   气质   性格   幼儿   领域   理论   类型   孩子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