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语言的经济属性,支持区域经济和自贸区(港)发展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具有着多种属性,比如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信息属性等等,但是语言的经济属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认识,是语言学、语言规划学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语言经济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语言能力是劳动力的重要构成要素,特别是在服务业成为重要产业、数字经济成为重要经济形态的时代,语言能力在劳动力构成中的地位就更为重要。

2. 语言碎片化会对信息传递、技术传播、同一市场形成等有所阻碍,语言碎片化 地区基本上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语言统一可以有效整合语言碎片,促进一地经济发展。

3. 语言需求需用语言产品满足,语言产品需由语言产业生产。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语言需求的品位在不断提升,语言需求的范围在不断延展,语言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语言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更加重要,逐渐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认识语言的经济属性,支持区域经济和自贸区(港)发展

一、区域经济布局与自由贸易区(港)建设

2015年开始,国家正式启动京津冀首都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经济带等区域经济布局。 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

京津冀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邯郸、秦皇岛、张家口、 承德、沧州、邢台、衡水等11个地级市及定州、辛集2个省直管市。

2016年3月25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2020年8月31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

认识语言的经济属性,支持区域经济和自贸区(港)发展

自由贸易区是一种世界现象。截至2013年6月19日,全球已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其中425个是由15个发达国家设立的。自贸区发展的速度很快,到2019年8月,全世界自贸区数量增加到5400个,近5年新建的自贸区就超过1000个。2013年,中国也开始了自贸区、自贸港建设。

商务部还于2019年11月,设立“自贸区港建设协调司”,组织开展制度体系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组织拟订并推动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总体建设方案,承担有关部际协调机制具体工作。

二、语言学助力中国经济新布局

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新布局需要制定语言与经济协调发展规划。各区域经济圈、各自贸区(港)都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本区域的语言生活状况,起码要解决好五大问题:

1. 交际语言问题

为实现信息畅通和交际得体,必须考虑区域交际语言的问题,包括区域内部公共交际、区域对国内的交际、区域对国外的交际三个方面的语言问题。一般来说,区域内部交际使用“普通话+本区方言”;区域对国内的交际使用普通话;区域对国外的交际使用“外语+普通话”。外语一般是英语,有时也需要其他外语。

认识语言的经济属性,支持区域经济和自贸区(港)发展

区域的公共交际,一般需要“普通话+本区方言+外语”三语能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更多的语种能力。 比如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文字状况极为复杂。

珠三角九市主要使用普通话、粤方言和客家方言;香港主要使用粤方言、英语和普通话;澳门除使用粤方言、普通话之外,葡语也是重要语言。

在文字方面,珠三角使用简化汉字,港澳地区使用繁体汉字、英文和葡文。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在保持普通话、简化汉字的通用语言文字地位的基础上协调好语言关系,使它们各得其位、相得益彰。

如何在湾区内部交际、湾区与国内其他区域交往、湾区与国际交流中构建起合理且和谐的语言生活。 这是大湾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语言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2. 语言服务问题,包括应急语言服务问题

语言服务是指利用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知识、语言技术及语言的所有衍生品来满足语言生活的各种需要(语言需求)。语言服务是体系性的,由语言服务提供者、语言服务内容、语言服务方式等。

为提供更好的语言服务,需要对语言需求进行研究,包括已有需求和潜在需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生存需求和发展休闲需求等。语言产品的提供者主要是语言产业,做好语言服务就是发展语言产业。

每个区域都有因自然灾害、突发事故、暴恐袭击、公共安全与卫生事件等形成的应急问题,应对这些应急事件都需要应急语言服务。要设立相应的应急语言服务的体制与机制,建立科学、合理、迅捷的应急语言服务操作流程及个性化应对方案;要建立由语言专家、多语多言多能的救援人员和志愿者构成的应急语言服务队伍,储备各类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开发应急语言服务产品。

2020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期间,“战役语言服务团”研发的《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 防控“简明汉语”》等,是应急语言服务的成功案例,可资借鉴。应急语言服务重在平时 理论探讨语言产业研究的准备,做到“平时备急,急时不急”。

认识语言的经济属性,支持区域经济和自贸区(港)发展

3. 语言产业发展问题

经济活动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劳动管理者需要语言能力进行管理活动; 产品生产的标准也需要用语言制定、传授;产品的命名也是语言活动;产品的广告宣传需要语言;产品销售中的合同签订、网络销售等也都需要语言;产品的售后服务需要语言沟通;经济活动的人才培养同样需要语言。

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并列为第七大生产要素,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可以通过市场“按贡献取酬”

这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体现着对信息化社会的本质认识,也是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的标志。多数数据都是“语言数据”,

语言数据具有生产要素的性质。语言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体现为各种语言产业。贺宏志、陈鹏《语言产业导论》 (2012)中将语言产业分为语言培训业、语言出版业、语言翻译业、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业、语言艺术业、语言康复业、语言会展业、语言创意业以及语言能力测评业九大业态。

现在看起来还需要增加“语言数据产业”这一新业态。关键是要认识到,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使传统的语言产业转型升级,比如传统的语言教学、图书出版、新闻传媒等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相融合,孵化出远程智能语言教学、数字出版、融媒体等升级产业形式。

而且新技术也在催生新业态,比如智能语音识别、语言信息的大数据处理、机器翻译、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区域经济和自贸区(港)的建设,要充分认识在数字经济时代语言产业的重要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好新型语言产业的发展布局。

4. 通过语言来塑造区域文化形象问题

重视区域的文化风韵、文化底蕴、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在文化风韵的塑造上,语言文字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筑物上的公共标识以及游行标语、车身广告、街头涂鸦、街头艺术、行人的 T 恤衫、空间网络、入场券、票证、菜单、公务名片等语言景观上呈现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如何呈现语言文字,都关乎着塑造区域什么样的文化形象。

认识语言的经济属性,支持区域经济和自贸区(港)发展

三、总结

语言的经济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而现实情况是,在我国经济的新发展新布局中, 语言意识薄弱,语言能力不足,没有合适的语言规划,没有制定适用的语言政策。

经济工作者乃至社会工作者,应当提升“语言觉悟”,认识到语言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经济规划中要包含语言内容,经济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言能量,统计经济成果时要注意计算语言的 GDP贡献。

语言工作者也需要提升“语言觉悟”,研究语言的经济属性,研究语言产业问题,通过语言教育和语言规划大力提升个人和区域的语言能力(劳动力),让语言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其应发挥的作用。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新的战略布局,也许需要建立“区域语言学”。研究各区域的语言状况,做出合适的语言规划。

比如:“一带一路”语言问题研究、东北亚语言问题研究、东南亚语言问题研究、非洲语言问题研究等。 过去的语言研究,多以语种为研究对象;而今将某区域的语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是可以尝试且也应当尝试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自由贸易区   语言   经济   语言文字   区域经济   方言   普通话   属性   区域   需求   能力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