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

《知道几句三字经》

刘勃、萧桓 著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著名文史作者刘勃,一位给女儿讲故事,打败了动画片和iPad的爸爸详解蒙学读本的来龙去脉;利弊得失,帮助家长了然于胸。

要教孩子《三字经》就买这一本!

传统文化启蒙的正确打开方式!从“蒙学之冠”《三字经》开始,步入古代文史百科与文化观念的大千世界!

翔实全面又可靠的注释,风趣幽默如脱口秀般的解说与评点,在富有趣味的童蒙读本中,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持续升温,让年轻的父母们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形形色色的传统文化内容,怎样提升自己的甄别选择能力?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传统教育及其现代价值?应该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东西?怎样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赋予传统应有的现代意义?知名文史作家刘勃、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仇鹿鸣如是说——

“戴上面具做题,摘下面具读书”

仇鹿鸣: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一定要接受或者耳濡目染的东西。既然如此,不如选一些相对比较好,至少是态度比较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读物作为进入路径。这方面,刘老师的书确实是写得不错的。

好书·推荐

《知道几句三字经》实拍图

刘勃:很多文化作品实际上是有社交工具的作用的。比如“三国”故事你也熟我也熟,那么在聊天时,就很容易做到跟别人更加热络。

文化的社交功能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老传统。我们看到《论语》里面有一个点,孔子的儿子孔鲤小步快走地从院子里面经过,孔子就问孔鲤,学诗乎?孔鲤说还没学,于是孔子就跟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都不学的话,就没有办法说话。不学诗肯定是可以说话的,为什么叫不学诗无以言?就是因为春秋时代的贵族社会都讲究有话不好好说,我要表达我的意思肯定就得背两句《诗经》里边的诗。听的人当然也是要熟悉《诗经》,这样我才能知道你想要说什么,它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交方式。而且也就是通过这个来认证,这是不是我们圈里的人。

好书·推荐

《典籍里的中国》剧照

现在既然传统文化被重视是一个趋势,那你能够掌握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能够比较灵巧地运用它,最庸俗地说,在日常社交当中也能提供便利,所以我说读传统文化也可能有这个用。讲《三字经》,以此入门,这也是一个办法。

更庸俗地说,可能有些时候是你必须接受的事实是,你再不爱《三字经》,再厌憎《弟子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在上学时被老师要求背了,那怎么办?这个困境有的时候可能是没有办法回避的,所以怎样采用比较灵巧的办法,把这个过程的代价变得最小,我想可能有时候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办法,就是“戴上面具做题,摘下面具读书”,心里边要能够比较顺畅地把这两件事分开。

仇鹿鸣:小学生学国学、传统文化这些,是不是有点暮气?

刘勃:如果说学校里没有要求的话,真的没有必要太主动去学。当然如果学的话,尽量保证能够比较开心地接触,不要因为被迫学了,对它产生一种厌恶感。

好书·推荐

《小舍得》剧照

孝 顺

仇鹿鸣: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传统教育,及其现代价值,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估。

传统的东西是对人的道德培养,如君子之道,还是有正面价值的。但等级制的那一面是不太符合现代人的要求的,因为现代人通过契约来确认相互关系。

儒家还比较强调孝。孝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经常讲的是孝顺,后面那个词我就不大喜欢,就变成了实现孝,就要顺着自己父母,这个是不对的。刘老师刚刚也讲到尊老,当然这个“尊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现代社会当中,我们要尊老的一个最重要标志不是顺着父母,而是让父母离开自己原来的环境,比如说让父母感受到现代生活的好。可能很多父母是在匮乏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不舍得花钱,有一点小毛小病都自己扛着,拖到自己受不了才去医院。那么,做儿女的要让父母离开自己原来的生活习惯,跟上这个时代,才是真正的“孝”。

好书·推荐

《小舍得》剧照

朋友圈转发的不同层次,反映的是每个人不同的习惯。长辈有时候转发的那些东西,谣言性质比较强,无论是在时政还是在养生方面,都有这样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你的责任不是给父母多少钱,当面说好话,背后觉得反正年纪这么大了,他们爱怎样怎样,我们管不了。事实上,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让自己的父母能够稍微跟上一点时代,这个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孝,要经过现代社会的选择,才能促成传统完成现代性转化,赋予传统的现代意义。

传统教育对勤勉的强调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仇鹿鸣:要承认一点,中国十多年来的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评价标准的改变,各类选拔对表达和口才越来越重视,但中国传统教育当中特别强调的刻苦的那一面,反而在现在这套考核标准中难以体现。甚至读书相对比较认真但不善于表达的人,更容易在这个标准中被淘汰。

在中国的大学文史研究教育里,我个人就比较强调学生首先要去读书。愿意读书,有读书和了解知识的意愿,才是其能够读研究生和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在我看来,文科生的阅读和理科生的习题、医学生/工科生的实验是同等性质的,你不能想象理科生学高等数学不做习题,你也不可能想象医学生不做实验,不去实习。但中国通史这类基础课程中有不少同学可能连一篇课外论文都不会读,他就是把老师所讲的东西记下笔记来背一背,甚至作为故事来了解了解,这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训练。

好书·推荐

《陪你一起长大》剧照

这套考核标准有时候扼制了人本身的勤勉和阅读,学生掌握了高水平的应对技巧,能够快速通过一些二手渠道,比如说从期刊网上下载几篇论文,看看主流的观点是什么,甚至在“知乎”上看一些问答,也能够准备出一个看起来还挺像样的演讲,甚至会比真正读书的人获得更好的成绩,这是我们需要反省的。传统教育对勤勉的强调,或许显得有点古板,但它反而会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标准化考试利于维持中国社会的运转和稳定

仇鹿鸣:过去我们讲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文体,扼制人的思想。但是坦率地说,八股文负不起这样的责任。八股文是一种标准化的考试,它对形式要件要求非常严格,考试范围相对比较有限,好比今天全国一张考卷,考试范围绝对不会超纲。这种形式对只能看到教材、上不起辅导班的人,也就是生活在中小城市、县城里或是农村的孩子,是比较有利的。

学术史、文学史上,不少名人屡试不第。其实当时人对八股文也是不大看得上的,称之为“时文”。好比我们现在讲,好的小说家不见得高考作文能够得高分,也不会觉得高考作文第一名就是很好的文学家。当然我们现在也会讲,先把高考作文写好,等到考上大学之后再做你的作家梦,逻辑是一样的。古人也主张先在时文上稍作练习,过了科举这关之后,再去追求学术,追求经世之学,追求辞章之学——古今的看法是差不多的。

好书·推荐

《小欢喜》剧照

标准化的考试确实会淘汰很多有才能的人,但是另外一方面它对社会流动是有帮助的。像中国这样庞大且地区差异比较大的社会,要维持社会流动,就得维持高度竞争的标准化考试。我们不能回避矛盾,靠压制不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会引起更大的问题。我们要承认竞争,竞争与选拔是中国社会的常态。维持具有竞争性的公平考试,在中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事情,它在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转和稳定方面都非常关键。

刘勃:辅导班肯定不公平,但是它更多是不公平的体现,而不是不公平的原因。说到这里我想到,刘备那个时代阶层固化已经很厉害了,刘备是死气白咧地上辅导班,跟卢植上课。汉末阶层固化,但还没有彻底凝固的时候,辅导班很繁荣。等真正到了西晋、东晋,好像听不到关于辅导班的消息了,但绝对不是阶层不固化了。

仇鹿鸣:因为那时就变成家学了。

刘勃:彻底凝固了。有的时候把一个表现当作病根铲除掉,后续的影响也许真的不是好事情。

好书·推荐

《小舍得》剧照

如今的学生为何不读原著?

仇鹿鸣:我们现在在教育上太强调让小孩获得某种技能,或者是通过某种等级的考试,但是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其阅读和学习的愿望。

据说现在中学生的文言文训练要求是在逐步提高的,这点我原来也听说过,但是我在大学里面得到的反馈是相反的,学生觉得自己读不了正史原著。我原以为,只要高中文言文还比较好,要读读《资治通鉴》这类书的门槛其实没有那么高——当然不需要都能读懂,但是只要你有意愿,读几百页,这在《资治通鉴》只是十几卷而已,是可以做到的。这跟读英文原著一样,一开始哪怕自己英语还不错,但直接读原版小说或是著作也需要一些练习。这个时候只要能坚持,只要愿意读,并且你的高中文言文也不错,读正史原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学生的反映是读不了,我很奇怪为什么读不了。我们看现在学生的简历,能进到复旦的文科生相当一部分都是在各级语文竞赛、诗词比赛当中拿过各种奖的人,为什么读不了?这恐怕是没有阅读的欲望。你愿意跨台阶,有驱动力的时候,就一定会去读。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消弭了它,这是教育、包括国学文化教育需要反思的。

好书·推荐

《资治通鉴 残稿》一卷

国学教育应该现代化

仇鹿鸣:怎么理解国学是很重要的,可能有的朋友所理解的国学未必在传统的国学范围之内。

最近十多年来,旅游业有很大的发展,国家也有很高的投入,一方面公立博物馆基本上都免费(而欧美的不少博物馆是要收钱的,而且门票相当贵),另外也投资兴建了大量的遗址类博物馆。很多家长带小孩去看博物馆,通过文物或者重要考古遗址来理解中国文化,这就是非常不错的国学教育,而且是一种现代化的国学教育。旅游中看到的一些具体的古迹,如重要的历史遗迹和古战场,又能和自己原来读过的著名诗文、名著中的历史故事联系在一起的话,就是非常生动的国学教育。国学教育并不一定非得是把人教成老学究的道德教育——虽然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宋、明以后中国形象重要的一面,但这不是中国历史的唯一形象,中国也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

好书·推荐

《陪你一起长大》剧照

从父母这代人的角度来讲,教育应该是双向的,不能只让自己的小孩学,你还得提供判断。现在很多“古迹”其实比我年纪还轻,不少是1980年代以后新造的仿古建筑。从如何选择待参观的古迹,到如何选择一本适合小孩读的诗词书、国学入门读物,甚至到选择报哪一个兴趣班,是需要父母的判断和知识的。

说句不太恭敬的话,我们应该要承认一点,很多人的知识巅峰是在高中或者大学时代,再往后基本上就走下坡路了。终身学习,尤其是终身无功利化的阅读,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不少人,哪怕是生活还算比较优越的人,都是稍显奢侈的事情。尽管如此,父母也应该随着时代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学习其实也是生活习惯的问题。很多人愿意花一两个小时去排网红饭店,且不说那个饭店好不好吃,但是这段时间起码能够读五六十页比较严肃的著作,读小说可以读到一百页以上——这是现代城市人需要反思的一种生活状态。我们不能把自己学习和阅读生活仅仅压缩在人生的前十几二十年,在后面就完全是另外一种生活状态,这也是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另外一种表达了。

刘勃:孔子说,读书最好的状态是不知老之将至。

仇鹿鸣:如果读一点中国古代的诗词,起码有一个很现实的作用,就是给自己小朋友起名字时,可以起得稍微有文化一点。前两天看到新闻,中国现在小孩起名字,都是梓、轩之类的字。这种字尽管看起来似乎显得有一点古雅,但那是一种“伪古雅”,中国古人是不大用这样的字来起名的,这可能是受了琼瑶为代表的1980年代以来的港台剧的影响。

本文系据3月12日直播活动

“三字经还能怎么读?”嘉宾发言整理

资料:文景

编辑:沈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孔子   辅导班   原著   国学   传统文化   剧照   中国   好书   父母   传统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