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英国声

这篇很老,2009年写的,但是,我到现在还是喜欢英国声。


HI-FI不仅仅是电声技术上的成就和结果,也体现了设计师所身处的文化环境的审美特点. 我以前写过一篇叫"音响的背后是文化"的文章, 虽是老文了,限于水平,写得不怎么样,但那意思,大致是没错的.
就我个人的音响审美口味而言,我最敬佩美国声的高素质器材,对优秀的美国声器材抱一种"admire"的态度,但最觉得贴心、亲切、舒服的,却一直是英国声.

我最早接触HI-FI器材的时候,是在念大学. 当时国内出现的进口器材,已经有日系、英系、美系. 英国以外的欧系器材很少,比如北欧、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的器材当时都很少见,也许是因为价格太过昂贵之故. 当时见得到的日系器材,有SANSUI、松下、健伍、先锋、SONY、LUXMAN、TEAC等,英系器材里,B&W、Rogers喇叭是最多见的,此外还有Monitor Audio(猛牌)、ProAc(贵族)、Mission(美声)等,至于美系器材,已经有了Mark Levinson的放大器,以及Infinity和JBL的喇叭等.
我那时当然啥也买不起,只能看着东西YY而已. 但喜欢到处蹭听. 蹭听下来,最感动我的,就是B&W、 Rogers、ProAc的典型英系喇叭.

我爱英国声

Rogers的BBC监听音箱


人有一点是很奇妙的. 过去发生过的一些事情,一些瞬间的主观感受,竟然会穿越时间,深刻地留存在记忆中. 而当时别的事情和感受都已经忘记得精光了.
我牢记着最初听到B&W喇叭、Rogers喇叭、ProAc喇叭时的感动. 当然那些喇叭的声音放到现在,也许根本不能令我如何了,因为这么多年过去,眼界已完全不同了. 但当时的"第一次听",就是令我那么地感动. 我觉得它们是真正地触摸到了我的心底,打动了我心底的某些"心弦"或者神经. 或者说,按摩到了我的心灵深处.

我爱英国声

ProAc的音箱

我竟然还记着当时听的音乐. 弦乐 ... 人声 ... 优雅的轻音乐 ... B&W喇叭表现出的弦乐声音,仿佛是有灵魂的,那是我在美国喇叭上没有听到过的优美声音. 难以名状. 那种感觉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ProAc喇叭表现出的优雅,轻盈的音色,令我当时有"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 什么叫"一听钟情"? 我当时就是.
美国喇叭如JBL和Infinity,当时我也听了,包括一些高档型号(如K2). 有意思的是,听后觉得很admire,很崇敬佩服 ... 但它们就是不能按摩到我的心底.

这个感受到今天还是这样的: 优秀的美国器材,令我非常崇敬和佩服,但最令我感到亲切、贴心、按摩到心底的,还是英国器材. 无论是Harbeth、ProAc、B&W、Castle、Ruark、Spendor, 播放起来都能令我感到舒心. 而那些听感惊人,高科技感强烈的美国喇叭,仍是更多使我"震惊",使我敬佩,使我兴奋,而不是想躺下来静静地欣赏音乐.

当然,那种传统的、色调昏黄、音色浓郁、中频过分突出的老派英国声,我也是不太喜欢的. 我更喜欢的,是所谓"新派英国声". 有着更好的两端延伸、整体解析、通透度,但保持着传统英国声的细腻、温和、文雅、中频密度良好的特点. 用形容词的话,我会形容它为"清新、精致、甜美". 英国声也在随着国际音响大潮流而演化,变得比以前更注重解析力、透明度、两端延伸,但无论怎么演化,它总是保持着传统英国声审美的一些特质. 那是它骨子里的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是血管里流淌的东西. 这是很有意思的.
很多发烧友希望中国的HI-FI厂家们能形成一个"中国声",但这么希望了很多年了,还是没影子的事. 原因之一可能和中国的文化断层有关. 我们的HI-FI设计师们个个电路精熟,很多抄板起家,模仿名机入手,但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教育背景、文化熏陶、共同的审美文化呢? 恐怕没有. 所以梦想中的"中国声"在可预计的未来仍只是停留在梦想阶段而已.

英国的HI-FI器材除了吸引我的声音特质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 中低价位的器材做得多,做得熟. 按理说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也是一个人工成本较高的地方,但英国人传统上很注重设计制造中低价位的HI-FI器材,也许是为了出口多赚外汇吧.
我刚开始发烧时,市场上就有不少平价的英国器材. 四五千一台的合并式放大器(Rega, Onix, Audiolab, Naim, Creek, Cyrus, Musical Fidelity, Sugden ... ),五六千一对的书架喇叭(B&W, Rogers, JPW, ProAc, Epos, Monitor Audio, Mission, Wharfedale、Mordaunt-Short ...) 都是很典型的. 英国当然也有数万元乃至十多万元的极品器材,但英国人确实比起欧洲其他国家来更喜欢做中低价位的器材. 当然,自从发觉中国的低廉人工制造成本之后,很多英国器材都只在英国设计,把制造转移到台湾和大陆来了. 还有一些原本英国的牌子,被中资收购或控制,成为"假英国"的牌子,渐渐就失去了英国声的魅力和神髓. 比方Mission、Rogers、Wharfedale的喇叭,Audiolab放大器,以前多么风光,但现在 ...... 可惜的是这样被中资介入的英国牌子还不少. 我一度蛮欣赏的Castle喇叭也成为其中一员,变成中国制造. 传统英国声牌子在中国制造问题不大,但被中资收购,一般而言不是利好消息.

我爱英国声

ONIX的放大器

我爱英国声

城堡Castle的旗舰音箱


再扯开去说几句:我觉得英国人虽然看上去比较刻板,面目不活泼可爱,但从英国人的音乐和搞的HI-FI器材看,英国人应是感性多于理性的.
英国作曲家的音乐,20世纪的几位代表人物如沃尔顿、埃尔加、沃恩·威廉姆斯,我觉得在他们的音乐中,都是感性成分大于理性成分的. 不少作品有种英国作曲家典型的味道,一种比较"粘稠",有些"昏黄",忧郁起来很动人,激动起来也很动人的味道. 较典型的,可以听听埃尔加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 还有沃尔顿那首著名的中提琴协奏曲.
英国HI-FI器材大体来说也是这样,感性的吸引力比较突出. 它往往不是以频响展宽、动态幅度、强悍力度、速度感、瞬态性能等"硬技术素质"来征服你,而是以细腻优雅的姿态、甜美粘滞的音色、动人的人声和弦乐来吸引听者.

英国器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不追求极致,而是追求“实用”和“够用”。我以前说过自己的一个Enough is Enough的理念,而英国人是最典型施行这个理念的。英国人的放大器总是功率不大——他们觉得够用就行——英国人极少做价格顶天、体型庞大的昂贵器材,他们觉得没必要追求极致。我对英国器材有亲近感也有部分源于这种Enough理念上的认同。

我爱英国声

NAIM的音源和放大器

在欣赏音乐方面,我是一个偏感性的人,我也喜欢有感性的,价位相对合适的HI-FI陪伴. 英国HI-FI是符合我要求的良伴. 资深的烧友都知道,硬素质优异全面,又能表达出音乐感性魅力的HI-FI器材,都是天价,而且越来越天价 ... 对我来说,稍微降低一些对"硬素质"和"全面性"的要求,更多追求音乐的感动、心灵的按摩,是更加实际的选择。


(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英国   放大器   美国   英国人   中国   喇叭   感性   器材   喜欢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