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家教?面对孩子爱与规矩并行

“”熊孩子”大家都知道,就是那些喜欢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爱闯祸的孩子。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追逐打闹、随意涂画、随意摆弄他人物品、随意抛掷……这些“无心之举”招人讨厌;随便打人、上课吵闹、作业拖拉、只顾自己……老师烦,家长心里也烦。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懂规矩的孩子呢?

什么是好的家教?面对孩子爱与规矩并行

网上看过一个故事。

在高铁上,有个五六岁的男孩,坐在座位上动来动去,还总踢前面乘客的靠背。妈妈警告过多次,但小男孩安静片刻后,又开始淘气,还大喊大叫。

小男孩的行为,也引起前面乘客的反感。

妈妈便把男孩拉到车厢处的空地上,并严厉道:“你不要再这样淘气了,你已经影响到周围的人了。”并要求在此处罚站十分钟。

什么是好的家教?面对孩子爱与规矩并行

小男孩不愿配合,便大哭,看妈妈没反应;又开始撒娇,但妈妈依然不为所动。惩罚结束后,妈妈给他一个拥抱,并告知:妈妈依然喜欢宝宝,但刚才的行为不对。

并带他给前面乘客道歉,再回到自己座位上。这之后,男孩便在座椅上乖乖的,也没再大吵大闹。父母怎么教,孩子便什么样。

什么是好的家教?面对孩子爱与规矩并行

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莫进教育雷区

了好的想法,如果方法不合适,不仅不能帮孩子建立规矩,还可能伤到孩子。

1、教育过于严厉

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心理状况,不考虑事情的具体情况,死搬教条,这样会导致孩子心理压抑、拒绝交流、害怕承担责任。药家鑫就是一个例子。药家鑫有这样一段话“从小到大我生活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练琴......为了练琴妈妈都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它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我经常想自杀。”

由于过于严厉的教育,使药家鑫害怕承担责任,所以撞人之后的第一想法就是怎样减少麻烦,不要被家人发现,看受害人没死又补上8刀,肇事逃逸。严厉的前提一定是爱孩子,给孩子温暖关怀。

什么是好的家教?面对孩子爱与规矩并行

2、过度夸大错误

孩子有好奇心,偶尔犯错可能只是尝试,和以后是否会陷于其中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家长不断强调事情的严重性,有时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等到有了机会会产生尝试的念头,可能导致一发不可收拾。

幼儿时期是孩子建立规矩的最佳时机,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认为:给孩子立规矩应该在12岁之前,最佳时间是在6岁之前,因为孩子还小,容易接受家长的要求,越到后面越难,到了21岁基本不可以改变。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而不守规矩,无以成人。真正的爱,是有规矩的爱,是让孩子懂得行为的边界和底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守规则,便拥有了成长路上的捷径。其实,有爱有规矩,才是一个家最好的家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规矩   孩子   淘气   乘客   严厉   家教   害怕   随意   家长   男孩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