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左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发源于中国和越南交界的枯隆山,是珠江水系的一条重要支流,左江流域处于云贵高原南缘与两广丘陵的转换地带,宽广的岩溶地貌和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珍稀生物和特有物种提供了繁衍栖息地,也为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基本保障。

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这里还诞生出了人类创造力的伟大杰作,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左江花山岩画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的龙舟、宁明、江州、扶绥等地的左江及支流明江两岸。数千个赭红色的岩画图像简洁灵动,历经二千多年的岁月磨洗,依然生动鲜活,当地壮语把它们叫做“岜莱”,意思是有画的山--花山,左江花山岩画集中绘制在距离江面15米至110多米高度的崖壁上,即便在今天能借助现代手段的情况下,要攀爬上去也并不容易,更何况还要在上面绘制图像,这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个人的力量所能够完成的,到底是什么人?在哪个年代?出于什么目的?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悬崖峭壁之上绘制出如此震撼的岩画群。

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考古队在好几个岩画点发现了木桩,通过对木桩进行碳-14测定,确定其年代距今2680年,当时在左江流域生活的是古代中国南方百越的一支骆越,从商周到东汉时期,骆越人广泛活动在今天的中国广西左江、右江、邕江至郁江两岸以及海南等地。沿着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的38个左江花山岩画点,记录了中国西南骆越人七百多年的部族祭祀文化。在2016年7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届会议上,左江花山岩画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类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左江花山岩画的描述是这样的,左江花山岩画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共包括38处岩画点及与岩画密切相关的喀斯特地貌、河岸和台地景观,生动地展示出在中国南方曾盛极一时的铜鼓文化及其仪式特征,蜿蜒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将喀斯特地貌削切出无数陡峭的岩壁。左江花山岩画便是由古骆越人绘制在这些岩浆的岩壁上,展示了骆越人的生活场景及仪式特征。

骆越人认为万物有灵,当他们遇到灾害或者未知的自然现象时,会借助祭祀的方式祈求从自然获得神秘力量。娱神是古代祭祀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目的,就是他不是和人在沟通,他实际上是在和神沟通,就是让神愉快,唱歌、跳舞也是为了让神愉快,敲铜鼓是为了通天。左江花山岩画的祭祀内容,有祭祀太阳、祭铜鼓、祭江河等等,反映出骆越人的原始宗教信仰。

岩画上数量庞大的图像看似杂乱,其实是有序的组合。图中的队形都有圆形、长方形和纵向的队形,说明队形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它这个动作是重复出现的。骆越部署成员在其首领和祭司的带领下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根据对与岩画相关的遗迹和周边地形地势的分析,二千多年前骆越人是利用悬吊法、攀爬法、搭架法等方式接近崖壁进行作画,这种勇气、决心、智慧和技巧令后人叹为观止。

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人们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和挑战,在一种强烈而神圣的力量驱使下,在七百多年里持续不断地绘制这些图像,专家推测绘制岩画的过程也是骆越人的祭祀内容之一。根据对左江花山岩画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他们似乎遵循了某些规律,显然作画地点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经过了精心的选择。这些岩画点都分布在河流拐弯处,紧邻江岸的高大崖壁之上,看起来岩画与这条江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关联。

列入世界遗产的华山岩画一共有38个岩画点,每一个岩画点都是一个祭祀场,每一个祭祀场它都是骆越人精心选择的,在大江的拐弯之处迎着大江来的方向,因为这样的位置最适合他们去观望岩画,来开展祭祀活动,表达他们的跟自然的一种对话。

岩画点的选择体现了骆越人对自然环境的把握和认识。他们利用自然的条件,用人为创作的岩画,完成了一部人类和自然共同创作的作品。

左江花山岩画主要描绘有三类图像,人物图像、铜鼓、羊角钮钟、环首刀等器物图像,以及以犬类为主的动物图像。早期的岩画主要集中在左江流域的下游,慢慢地岩画画面逐渐变得复杂,符号不断增多,这种累加是为了表达更丰富和更细致的内容。

早期社会相对比较简单,然后人物关系也比较简单,他的阶级划分也不很明确,然后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然后他的阶级划分变得更细致,甚至更多层的社会分层就出现了。最重要的是平民阶层和贵族阶层的划分。通过正面和侧身像,侧身代表着平民,正身像代表着贵族,划分出来以后,等级制度就变得非常森严,社会的祭祀活动也变得很复杂化,比如说有大量的铜鼓和兵器,还有各种象征着身份的这种装饰性符号就开始出现了,这种演进代表这种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在700年间左江花山岩画的画面不断从简单向复杂演进,最精彩壮丽的部分出现在宁明,位于宁明县明江东岸的宁明花山岩画,画面方向朝西南,可分为三处、19组,其中第一处的画幅宽约221米,高约40米,整个画面面积八千多平方米,清晰可辨认的图像有1951个,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单幅岩画。花山岩画杰出的不仅是在岩画本身的艺术上,更独特于它的文化景观的形成模式,它的遗产构成不是传统上所说的岩画的画面,或者是那么一小块崖壁,而是整体上的一个景观的大的体系。因此这也给花山岩画的保护提出了更加高的更加广阔的要求。

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花山岩画监测站在2016年5月投入使用,借助科学仪器对岩画的温度湿度以及危岩体和渗水部位进行实时监测。左江花山岩画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但针对左江花山岩画开展的科学调查直到20世纪中叶才逐渐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1年1月开始,广西政府组织了多次关于左江花山岩画的考察,最全面深入的一次在1985年,考察队从龙州县沿江而下,历时三个多月,对发现的每一处岩画点和每个图像做了全面的记录、临摹、拍摄,为左江花山岩画的保护提供了详尽的资料。70年来对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一直没有中断。1984年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成立,负责宁明县域内的文物保护管理。左江花山岩画依附的载体是喀斯特地貌的山崖,岩画经受着日晒雨淋,岩体老化渗水,植物在岩隙间生长,飞鸟在崖壁上筑巢和飞鸟粪便的侵害,久而久之形成了眼前的这番景象。如果不及时修复保护,没有人知道他的生命还有多久。

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要给这位年长的病人治病,难度不小,挑战更多。最迫切的问题就是使用什么修复材料。修复加固材料必须能够适应花山岩画所处的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加固作用要稳定长久,但不能对岩画产生衍生破坏。由全国各地文物保护专家组成的团队,经过无数次的科学测量分析和比对实验,这是中国第一次系统针对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应用材料研究。最终专家们用同类山体采下的石灰岩作为原材料,烧制出含有水硬组分的天然水硬性石灰作为修复材料。在宁明花山岩画点修复团队搭起高近60米长达二百米的脚手架抢救加固岩画。为了不产生保护性破坏,脚手架的搭设也经过了多次评审论证。最终,分三期采用剪刀撑技术搭设,脚手架不与山体连墙,并且脚手架与崖壁保持20厘米以上距离。花山岩画抢救性加固岩画工程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典范。

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南宋以前,史书对左江花山岩画记载很少,明代以后有关左江花山岩画的记载逐渐增多,但和此前的记载一样多称之为“鬼影”。人们被告诫不能用手去指盐岩画否则会患病。岩画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人们自觉地把它当作祖先神明一样来保护。遥远的部族早已留在历史的尘烟之中,赭色岩画承载的无字史书,却穿越时间长河,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之上,守护前人的文明,不给后人留遗憾,是每一位花山守护人和研究者背弃一生的使命,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宁明县   喀斯特地貌   宁明   岩画   崖壁   铜鼓   脚手架   祭祀   中国   前世   世界遗产   图像   今生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