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北宋像屏


有故事的北宋像屏

菩萨像屏 (北宋)

在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展厅中,有一件文物受游客关注的程度不是很高。

原来在一众雕刻精美,装饰华丽的佛造像面前,它确实是显得有些质朴无华。

它上面雕刻的Avalokiteśvara(观音菩萨梵文),打破了世人对Avalokiteśvara宝相庄严惯常的想象。因此,游客常以“古人雕刻水平也不过如此”来评价它。

但是,当游客听了讲解员对这件文物的介绍后,驻足观赏的时间明显增加,而且重复观赏的次数也在不断提高。

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原来这是一件有故事的北宋Avalokiteśvara像屏。

有故事的北宋像屏

首先,我们从背屏的右上方可以看到,阴刻有“大悲救苦guanshiyinpusa”的字样。由此判定,背屏居中位置的这一形象,应该就是我们所熟知的Avalokiteśvara的形象

Avalokiteśvara头戴宝冠,手执杨柳枝,身披璎珞,跣足站在仰莲宝座上。

有故事的北宋像屏

Avalokiteśvara周围,有十几人围列。他们行态上或站、或坐、或蹲、或扭头、或仓惶而逃……,形态不一。

面容间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有恐惧、有焦虑……,神态各异。

画面中的人物、动物、植物……,即可独立成图,也可组合为画,仿佛一个小小的背屏,融合了一个万千的世界。

那么,在这方寸之间雕刻如此之多的人物,当时的供养人究竟想要给我们传递怎样的信息?

有故事的北宋像屏

经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仔细考证与研究,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个背屏上的图案,全部来自《妙法莲华经 Avalokiteśvara普门品》当中。

说到这部《妙法莲华经》,它也被称为《法华经》,或者是《大乘妙法莲华经》。

有故事的北宋像屏

它与《楞严经》、《华严经》并称为佛教经典中的“经中之王”。后秦的鸠摩罗什将它翻译成汉文,广为流传。

佛门中有句话:“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佛教徒经常会用“开悟的楞严、富贵的华严、成佛的法华”,来形容《法华经》功德成就的妙不可言。

有故事的北宋像屏

《妙法莲华经》佛理至深,共有28品。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门品》就是这28品当中的第25品。

它讲述的是Avalokiteśvara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普现三十三种应化身,慈悲救度众生的感应故事。

有故事的北宋像屏

图片来源于山西博物院杨菊老师教材

在这块不大的Avalokiteśvara像屏上,汇集了多种人世间的磨难,它包括遭遇雷暴天气、遇到强盗劫匪、他人的诅咒和下毒、饿兽围困、毒蛇毒气的侵扰,以及被冤枉人受刑的事情。

当世人遇到这种危难时,只要诚心诵读《普门品》,一切灾难就会烟消云散,迎刃而解。

有文记载,宋朝有一位出家人名叫释道冏,陕西扶风县人。因其师父患病,于是他和另外三个师兄弟,去霍山为其师父采药。

因为这种药材只长在阴暗潮湿的洞穴内,于是他们就举着火把,跌跌撞撞地进入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内。

有故事的北宋像屏

没想到的是,他们走了不远,就遇到一条很深的暗河。道冏看到河岸边有一根横木,于是,他就率先试探着用这根横木渡过了河。

然后,他在对岸大声招呼他的师兄弟们也依照他的方法过河。但是不知为什么,他的师兄弟们却不幸坠河溺水而亡。

面对这样的场面,道冏心里又悲又怕,可就在此时,他手里的火炬也被湿气打灭。

道冏心中十分恐惧,情急之下他突然想到了师父常常让他们诵读的《普门品》。

于是,他便在心中默诵起来,同时还在心中想着观音菩萨的相貌,并且虔诚求救。

有故事的北宋像屏

就在这时,道冏忽然看见一个很小的光亮,如萤火一般,但顷刻之间,光明遍照,满穴通亮,道冏跟随着这道光,才得以走出这个可怕的洞穴。

其实,关于虔诚诵读《普门品》而获观音菩萨救助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个故事又特别耐人寻味。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

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点赞、关注及留言。

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华严经   北宋   妙法   横木   故事   师兄弟   博物院   山西   洞穴   师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