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问你,选择《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

新东方的英语培训,席卷大江南北。双减之下,大批培训中心倒闭,新东方不温不火地开始转型直播,做得风生水起。

同时起步的有打开了国内外电子商务市场的阿里巴巴,被《财富》评为未来50强。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除了都有让人不得不佩服的睿智。他两还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学英语的,高考都考了三年,俞敏洪考上了北大的本科,马云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

毕业后,他两都成了大学老师,都在大学期间开了培训班。

俞敏洪第一个班招了13个学生,两年后新东方一期5000个学位,一年四期2万个学生。

马云的培训班第一期20个学生,两年后,还是20个,但马云后来一起打天下的18罗汉,有10个就是他的学生。

俞敏洪感叹说:“我教了一百多万个学生,没有一个变成我的合伙人!”

就问你,选择《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

有人说,俞敏洪只是做了他喜欢的事,所以他考了三年,也要去北大。他喜欢英语,他教英语,他开英语培训班,所以他几十年下来,一直做着同样的事。

又有人说,马云做的是他擅长的事,哪怕考了那么多年,有个专科他也不嫌弃。他做培训班,不只是教英语,他把自己擅长的思维模式传递了出去。才有以能一起打天下的学生。

当然,他们都很成功也很快乐!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对喜欢和擅长做出选择的人,都能这么成功,还这么快乐,

很多即将毕业的学生,正在家人建议的职业和自己的想法间举棋不定;

很多努力工作了几年的中年人,才渐渐发现这份工作越来越不适合自己;

很多想在工作之外挥洒精力的人,迫切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副业。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避不开这个问题:究竟应该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还是自己喜欢的?到底哪个模式,更容易接近成功和快乐呢?

在最新出版的《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在打开招聘软件之前,先要学习7堂择业心理课》(以下简称《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这本书里,用了一整本书来分析这个问题。

就问你,选择《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

作者阿尔约沙·诺伊鲍尔,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研究人类能力(智力、创造力、社会/情绪能力)及其神经生理基础,曾荣获2022年国际智力研究学会终身成就奖。

全书从“天赋/能力”“个性”“兴趣”三个维度出发,配套简单却不失专业的测试和解读。

我们一起来看看就“天赋/能力”的角度,它是如何帮助我们完善对自身的认识,定位真正适合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

01 做喜欢就一定会成功吗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能提供持久的热情。那么做有兴趣的事,喜欢的事,就一定会成功吗?

阿尔约沙·诺伊鲍尔用行为遗传学来解释:我们的潜能受先天基因的影响,只有当环境因素对其产生促进作用时,潜能才会得以发展。

而实践证明,并非所有人都同样适合做某件事。

北京冬奥会上有个没有进入会场,却响亮的名字,张嘉豪。说到他,大家都会为他的坚持而点赞。

张嘉豪,一个普通面包师,因为喜欢滑雪,他一个人备战冬奥会,没有教练,没有团队,有的是站在北京冬奥会的出发台上的梦想。

就问你,选择《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

我们都知道,作为职业的滑雪选手,一般都是从三四岁开始入门培养,十几岁就已经开始参加世界级的比赛了。

17岁的谷爱凌、苏翊鸣在拿到世界冠军之前,都已经获得大大小小数枚奖牌;

而17岁的张嘉豪,才第一次接触滑雪,因为热爱,19岁开始他正式把滑雪当成职业去拼。

对于出战奥运会的选手,基本上都是国家组织选拔的,有教练指导,工作人员陪同,运动员只需要专心致志地打好比赛。

而张嘉豪,什么都没有,唯一有的是一腔热情,和刻苦努力,但最终还是止步在荷兰欧洲杯上。

他对滑雪是有热爱的,没有热爱,不可能一路杀到荷兰欧洲杯,很可惜,他缺少环境的促进。

假设一下,如果他有机会在国家队,结果会不会更好?

热爱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事件的发展,但没有专业教练的指导和点评,我们很难判断他是否真的擅长滑雪,那么擅长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

02 擅长是一种什么感觉

人们总以为说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阿尔约沙·诺伊鲍尔认为这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他认为我们自己所得到的关于自身行为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完整、被隐藏或自我幻想的。

你以为你擅长的,可能需要去反复验证。

中国内地人文民谣歌唱组合的创立人之一李健,从小就聪明机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是那种不用怎么花力气,却总能考到高分的人。

李健其实并没有打算成为一名歌手,或者说他并不认为自己擅长音乐,他以为那就是一时的喜欢。

所以,刚毕业的那一年,李健心里并不清楚,自己未来应当从事什么行业。

就问你,选择《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

毕业之后,李健进入广电总局,成为了一名网络工程师,而他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十分简单——稳定且可以落户北京。

那时的李健并不知道,在职场之中,“稳定”一词也意味着一成不变,毫无新奇,以及日复一日。

一直到两年后,卢庚戌再次联系上他,希望他再度合作,李健才认真开始思考人生新的规划,他辞去铁饭碗,才有了我们熟知的民谣组合“水木年华”。

在娱乐圈里,有的歌手是歌红人不红,有的则是人红歌不红,但李健却是一个例外,他是圈外不红,圈内红。

在李健还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时候,他在业内就已经拥有众多“明星粉丝”,王菲就特别喜欢李健的歌。

在2010年春晚,王菲特意电话李健,希望授权她唱李健的《传奇》。而这一次,将李健推向了大众的视线。

很显然,一个人的天赋,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只要你去唤醒它,它就总能不费劲地发挥能量。

李健承认,这些年,反反复复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回到自己的音乐之路,原来音乐是自己最擅长的天赋。

那么擅长和喜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到底应该选喜欢还是选擅长的呢?

03 喜欢和擅长是什么关系

阿尔约沙·诺伊鲍尔从开篇就明确指出,问题其实就是两大核心因素:能力与倾向。

而能力(也可以说天赋)对应的是擅长,倾向(也可以说兴趣)对应的是喜欢。

那么,这样就很清晰了,喜欢和擅长,对职业的选择影响,通俗地说,就是你的能力能不能匹配你的兴趣,你有没有能力做好你想做的事。

神舟十四号载人航空飞船顺利升空,其中三名宇航员分别都是通过层层选拔。除了对航空事业的热爱,还有着非凡的职业能力才能胜任。

宇航员选拔这儿有个航天员邓清明的小插曲。

就问你,选择《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

早在2005年神六发射时,记者在学校采访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的孩子,同一个学校读书的女儿,看着同学被采访,回家哭着埋怨父亲:“为什么你不能上天呢”?邓清明笑着安慰女儿说:“我还有机会的,我会努力的。”

邓清明就是每次都落选的第一代航天员。他在一次讲座中,标题写的就是“战友飞就是我在飞”,一分不减内心对蓝天的热爱。

我国宇航员的选拔标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严格的,这也意味着,多次入选“备份宇航员”的邓清明,他的专业素质、个人能力是完全没问题。

但每次综合情况进行评估,从而选择出适合的人,却总是差那么一点点。他说:“就这样一个很小的差距,让你失之交臂,让你止步于发射塔前。”

能力和兴趣的匹配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差一点,对结果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但因为心中有爱,邓清明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素养,今年年底,他将非常有希望成为下一批入围航天员。

总结

《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可以说是书如其名,喜欢与擅长是矛盾的,喜欢与擅长又不是矛盾的。

它能帮你知道如何找出自身的强项,让你明白有哪些是被低估哪些是被高估。

在这本书上都不少心理学测试,至少可以在某些方面很好地给出关于一个人实际潜力的答案。

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有些苦其实不必吃,有些累说来也就不该受,试错不应演变为对人生的白白浪费,每个人都值得找到自己的“真命天职”。

可见,无论是求学阶段的学生,不知是否应该进入体制内的准职场人,还是已做过许多尝试的社会人,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帮助。改变往往不会太迟,不知如何改变、后悔没有改变才会令人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新东方   培训班   喜欢   宇航员   英语   天赋   兴趣   能力   职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