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帝师对中国统一作出的贡献

在西藏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文物中有一些见证了西藏成为中华大家庭一员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就从元代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时刻说起。

在一两万年前,古羌族从青海和甘肃西南部逐渐进入青藏高原腹地,其中的一支在西藏山南地区的尼洋河流域逐渐安定下来,并且发展出赛、穆、顿、东、惹六大氏族,这六大氏族就是藏族的祖先。大约公元前1500年,在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山一带的另一支古羌族建立了象雄王国。这个王国统治了藏区差不多有2100多年。到了公元7世纪,生活在雅鲁藏布江南岸雅垄河谷地区的悉勃野部崛起。公元629年,悉勃野部年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后,首先灭掉北面的苏毗,又征服了西部衰落的象雄,统一了西藏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国,这就是吐蕃

八思巴帝师对中国统一作出的贡献

西藏布达拉宫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向唐朝求婚。公元641年,唐太宗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带着许多书籍、工匠和汉传佛教以及许多嫁妆来到了吐蕃,这使吐蕃的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后松赞干布在古象雄文字的基础上借鉴古印度梵语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古藏文),并且将佛教立为国教。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的政权掌握在信奉苯教的噶尔·东赞(禄东赞)家族手中。禄东赞父子与大唐进行了常年的战争。

大唐因安史之乱而衰落,吐蕃在与大唐的常年战争中也受到了极大的损耗。进入公元9世纪后双方不再敌对,公元821年,吐蕃与大唐缔结了友好盟约。隆重的会盟仪式先后在唐都长安逻些(拉萨)举行,为此专门刻写了两块唐蕃会盟碑,盟文强调要世代永远和睦相处。这两块石碑,一块保留在长安;一块留在拉萨,至今在大昭寺前的小广场上还屹立着这块唐蕃会盟碑,它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见证。

八思巴帝师对中国统一作出的贡献

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

停止了对外战争的吐蕃又陷入了藏传佛教与苯教以及王室内部赞普位的争夺中。松赞干布扶持藏传佛教,禄东赞父子信奉苯教,反对佛教。其后的9代赞普多数扶持佛教,但是信奉苯教的权臣和赞普又采取灭佛的运动,尤其末代赞普朗达玛,更是对佛教徒欲赶尽杀绝而快之。公元842年,最后一位吐蕃赞普朗达玛去世,他的两个儿子沃松永丹各据一方,互相攻伐不己。饱受战争蹂躏的吐蕃奴隶和平民相继起义,传国209年的吐蕃王国灭亡。从此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陷入了长达将近400年时战时停的纷争中。朗达玛灭佛一百多年后藏传佛教再次从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区传入拉萨,并逐渐走向繁荣。发展出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四大支派(著名的格鲁派是在明代中叶才形成的)。

正当南宋、金、西夏以及吐蕃内部斗得如火如荼时,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却在悄悄崛起。公元1206年蒙古部成吉思汗(元太祖)统一大漠南北,建立大蒙古国。1227年成吉思汗携西征的余威顺手灭掉了西夏。1234年,窝阔台托雷等名将灭掉了金。

南宋、吐蕃、大理就要面对强大的蒙古国了。公元1235年一个对于西藏和元朝都极其重要的伟大人物诞生在萨迦派的昆氏家族,他就是八思巴罗追坚参。八思巴从小天赋异禀,读写五明(包括声律学、正理学、医学、工艺学、佛学等藏族传统学术)不教即通,并说自己的前世是贡塘高僧萨顿日巴。萨顿日巴的两位弟子听说后,前来验证,当时八思巴正与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见到他俩后,立刻认出了他们,并且直接说出了两人的名字。他3岁就会口诵真言、心咒修法,大家都很奇异,纷纷称其为"八思巴",即藏语"圣者"之意。不幸的是在八思巴5岁时父亲去世,他由叔父萨迦班智达抚养长大。

八思巴帝师对中国统一作出的贡献

四川甘孜藏传佛教萨迦派的著名寺院塔公寺

窝阔台继承蒙古大汗之位后,将自己的次子阔端封为凉王,设府于凉州(武威)。为了配合蒙古大军攻击南宋,阔端对侧翼的西藏地区采取了军事行动。公元1239年,阔端派遣将军多达那波率领3000多人的军队从甘肃、青海交界的甘南安多藏区出发进入西藏。蒙古军的突然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恐慌。正如阔端所预料的那样,经过近4百年的分裂和战乱,吐蕃各教派和地方势力不能够团结一心组织真正的抵抗,很多僧俗首领都力图自保,对时局的变化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多达那波按照阔端的计谋,每到一处地方,对于不反抗的僧俗首领们,承认他们原先的领地,并赐予由蒙古大汗认可的大印及文书,命他们主持自己属地事务,这样蒙古军很快就控制了吐蕃全境。

人口不多的蒙古军不可能长期占领战略价值相对南宋不大的吐蕃,他们需要一个代理人来管理吐蕃地区。这时实力较强的萨迦派第四代法王萨班·贡噶坚赞(萨迦·班智达)成为了阔端王爷心目中的理想人选。公元1244年,蒙古大汗阔端给萨迦派法王萨迦班智达写了一封邀请信,邀请萨迦班智达来凉州(甘肃武威)商量西藏日后的安排。这封信不仅仅是邀请信,实际上也有要求萨迦班智达做人质的意思,而且一名人质显然是不够的。于是萨迦班智达带上了作为萨迦教派指定继承人的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前往凉州,八思巴只有十岁。公元1247年,他们到达了凉州,第二年正月与阔端进行了著名的凉州会谈,西藏归附蒙古。忽必烈登基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后八思巴他们继续留在凉州,公元1251年萨迦班智达圆寂,17岁的八思巴继承了萨迦派教主之位,并负责藏区事务。

八思巴帝师对中国统一作出的贡献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之《大都》中的八思巴

公元1251年,蒙古大汗的汗位终于转到了托雷的大儿子蒙哥手中。他的弟弟忽必烈被任命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此时中国南方只剩下南宋和大理,南宋一时难以攻下,征伐云南大理国成为忽必烈的主要任务。为了让八思巴提供行军上的支持,忽必烈在公元1253年邀请这位功德超群的法师去六盘山下的驻地会谈。开始时忽必烈以领主的口吻向八思巴提出了一系列命令和要求,会谈一度陷入僵局,八思巴眼看就要拂袖而去。幸亏有忽必烈的王妃察必及时劝谏忽必烈留下这位卓然超群的法师,并以智慧和善良化解了二人的紧张关系。后来忽必烈主动向八思巴问法求道,最终被其精神信仰力感染,商议合作开辟宏图伟业。

八思巴帝师对中国统一作出的贡献

元世祖忽必烈蜡像

此后,八思巴一直跟随在忽必烈身边辅佐,为忽必烈夺得汗位和建立元朝立下汗马功劳。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在夺得蒙古大汗之位后任命二十二岁的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让八思巴统领天下释教(佛教)。 八思巴由此有了全国佛教领袖的地位。公元1264年,忽必烈下诏设立总制院,由国师八思巴管辖全国佛教和吐蕃地方僧俗。公元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顶之礼。同年,忽必烈晋升八思巴为帝师,并更赐玉印。封号全称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又称帝师大宝法王,简称帝师。公元1280年12月15日 ,八思巴在故乡萨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四十六岁。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后,忽必烈又赐其封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八思巴用一生时间辅佐元世祖忽必烈,用佛法化解了忽必烈的戾气,陪他经历夺位大战并建立了元朝,为蒙古族创造了八思巴蒙古文字,在蒙古地区宣扬佛法,使藏传佛教成为蒙古族正统宗教。作为忽必烈智囊团“金莲川幕府”中的精神领袖,对忽必烈的影响巨大,其一生致力于国家统一大业,并开创了政教合一的萨迦地方政权,对于中国西藏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西藏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幅绘制于元朝初年的八思巴肖像唐卡,此唐卡构图严谨,时代久远,绘制技法考究,具有较强的政治象征和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一件难得的尼泊尔画派经典作品。

八思巴肖像唐卡

八思巴帝师对中国统一作出的贡献

西藏博物馆收藏的八思巴肖像唐卡


八思巴肖像唐卡,尺寸:长270cm,宽148cm, 质地:绢布 ,时代:13世纪。

此幅唐卡中央主尊绘制八思巴,国字形脸,平头黑发、细眉大眼、双目凝重、鼻梁隆正、口唇红润,神态庄严肃穆。画面中的八思巴身着三法衣,右臂袒露,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赤足全跏趺安坐于仰覆莲花月亮宝座上。主尊四周满绘萨迦派道果师徒传承,人物众多,神态各异。此唐卡构图严谨,时代久远,绘制技法考究,具有较强的政治象征和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一件难得的尼泊尔画派经典作品。由于八思巴对于维护祖国统一以及崇高的宗教地位,这件八思巴肖像唐卡作为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之无愧!

八思巴帝师对中国统一作出的贡献

西藏日喀则萨迦寺佛祖雕像

八思巴之后,萨迦派僧侣的地位更加尊崇。而“帝师”的封号也成为萨迦派世袭的尊号,他们大多由昆氏家族担任。前代帝师的弟子或者侍者一般都会成为下一代帝师。终元一朝,萨迦帝师达十四任之多。公元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改总制院宣政院,下设主管官员宣政院使一名,一般由丞相兼任;宣政院副使一名,由帝师或帝师举荐的僧人担任。

公元1291年,忽必烈封搠思吉斡节儿(也叫扎巴俄色,原名达麦多吉,意为"无我金刚"),为第五代帝师。他不属于萨迦派掌教昆氏家族成员,是八思巴大师的弟子。有专家认为他是维吾尔族人。搠思吉斡节儿精通蒙、梵、藏、畏兀儿等多种语言文字。他为畏兀儿体蒙古文(即当代俗称的"老蒙文")的规范奠定了基础。他在著作《蒙文启蒙》中明确地把畏兀儿体蒙古文字母区分为元音、辅音两大类。这部作品整理并规范了蒙古文书写与发音系统,为后世蒙古语语法研究奠定了基础。公元1295年,元朝第二位皇帝元成宗铁穆耳给搠思吉斡节儿重新赐予了一枚新的帝师玉印——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二件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

八思巴帝师对中国统一作出的贡献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

双龙钮白玉印,高8.1厘米,边长9.6厘米。印面为正方形,用八思巴蒙古文刻写“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和田白玉雕刻的印钮是一前一后两条威猛的龙头,让人看了心生畏惧。代表着帝师崇高的宗教地位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这件玉印是授予第五代帝师搠思吉斡节儿的,表彰他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规范维吾尔蒙古文做出的贡献而奖励的。

以上这两件国宝都是在元代初期西藏纳入中国版图时期的文物,他们共同见证了八思巴大师和藏传佛教萨迦派历代掌教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的巨大贡献!作为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之无愧!今天当我们自豪的畅谈中国的伟大与宽广时,请不要忘记曾经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八思巴帝师和他的萨迦派的高僧大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松赞干布   吐蕃   法王   蒙古文   萨迦   蒙古   佛教   西藏   南宋   中国   公元   贡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