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欲撤出在华生产线后,英媒要求中国必须改革,否则将失去外资

英国媒体要求中国必须进行改革?苹果要撤出在华生产线?

近段时间以来,我国面临着国内外双重的经济压力,第二季度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在这个节骨眼上,英国媒体公开放话,要求中国进行经济改革,否则将会失去外资

事实果真如英媒说的那样吗?

一、 英媒呼吁改革

外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没有贡献呢?

毫无疑问,是有着巨大贡献的,2021年,我国各类外资主体企业占市场主体企业的比重为2%。外资企业带动了我国4000万人就业,贡献了我国1/6的税收和2/5的进出口。更不用说引进外资给我们带来的现金企业管理经验和技术经验。外资对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来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苹果欲撤出在华生产线后,英媒要求中国必须改革,否则将失去外资

美国《福克斯新闻》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编委向中国发起了呼吁,要求中国必须进行经济改革,改善外资进场的待遇,否则将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造成外资的持续流失

关于苹果将要撤出在华生产线的传闻也甚嚣尘上!据了解,苹果公司是全球最赚钱的智能手机厂商,经营利润占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利润的近70%。为苹果代工的富士康,巅峰时期,曾为中国带来数百万的就业岗位

苹果欲撤出在华生产线后,英媒要求中国必须改革,否则将失去外资

当然,这样的传闻也并非空穴来风,《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观点,指出苹果正在告诉部分代工制造商,希望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增加产量。外界普遍解读,苹果此举是吸取了疫情的教训,开启了代工厂商在国家和地区间进行充分分散的战略,以此来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

山雨欲来风满楼,那么外资真的离得开中国吗?

二、 中国制造的强大魅力

中国的崛起,关键在于抓住了1995-2015年这段时间内,全球第4次产业链大转移的机会,再加上2001年加入WTO的强力助推。全球的中上游产业链条开始汇聚到中国来,使中国从2010年开始,就一直保持着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苹果欲撤出在华生产线后,英媒要求中国必须改革,否则将失去外资

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制造业全部门类的国家。2016年至新冠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复合增速达到5.9%,而同期世界的工业增加值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9%。至2020年,我国的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0%!

总量庞大、种类齐全、结构不断优化是我国制造业目前最深刻的写照。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是外资投资的首选之地。短期内,外资不可能大量地撤离中国,因为一旦离开中国制造的支持,全球的商品经济和工业发展将迎来全面的衰退

苹果欲撤出在华生产线后,英媒要求中国必须改革,否则将失去外资

但从长期来看,我们仍然要注意这几个风险点!

三、 关注风险点

首先,随着中美关系的紧张态势持续进行,我们需要密切注意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的拉拢。美方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这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步承接从中国转移出来的产业链。“温水煮青蛙”对我们来说,是最危险的情况。

其次,我们也要对越南、印度等竞争对手保持密切的关注。作为快速成长的经济体,这些竞争对手在人力资源成本上更加具有优势,对外资和国内制造业的吸引力也更大。再加上近年来,这些国家的政策对外资入场有明显的优惠倾斜。在未来,这些竞争对手的吸引力也将进一步加大。

苹果欲撤出在华生产线后,英媒要求中国必须改革,否则将失去外资

再者,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走经济转型发展的道路,不断的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向上发展,寻求更高的产业附加值。只有完成了经济转型,中国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国民经济的蜕变。

苹果欲撤出在华生产线后,英媒要求中国必须改革,否则将失去外资

最后,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利用“一带一路”的建设优势,将更多的国家吸引到人民币跨境结算支付体系中来。这样的战略安排,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同时可以极大的增强中国金融的力量,更大规模的吸引外来资金

总结

诚然,外资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制造同样也是他们赖以发展的基础。英媒要求中国改革的说法只是一厢情愿的设想而已。但下一阶段,面对苹果可能进行的生产线转移,我们也要保持关注。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中国   外资   苹果   英国   代工   生产线   制造业   我国   国家   经济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