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最宜养心,注意这几个小细节心脏更健康

端午过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逐渐开始进入夏季模式,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常规的认为冬季是心血管病高发期,随着夏季的到来,很多心血管病患者就会降低警惕,有的甚至是自行停用降压药或其它相关的控制心血管风险的药物。

最新的调查研究发现,心梗、冠心病、甚至猝死等心血管事件在盛夏的发病率更高。《黄帝内经》:“暴热至土乃暑,阳气郁发,……甚则心痛”,表明了冠心病患者在夏季恰逢高温天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热邪”、“暑湿”,易扰动心神,耗伤心气,可诱发心绞痛的出现或加重。所以,夏季并非是心血管病患者的安全期,由于高温等因素的影响,夏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甚至高于冬季。

危险因素

高温会使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

室内外反复冷热交替,更易造成斑块破裂,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夏季最宜养心,注意这几个小细节心脏更健康


大汗后加剧液体丢失,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等风险。

钾钠盐丢失,会引起“电解质紊乱”, 引发心律失常等。

夏季天气闷热, 易急躁,引动肝火,植物神经紊乱引发心律失常

夏季最宜养心,注意这几个小细节心脏更健康


夏季炎热, 昼长夜短, 影响睡眠质量, 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冠心病患者在夏季一定要注意心肌耗氧量增加带来的健康风险。当心肌出现供氧不足时,会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

夏季最宜养心,注意这几个小细节心脏更健康


中医认为心五行属火,对应四时为夏,心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所以夏季是养心、护心的重要季节。



预防措施

药不能停 夏季血压会低于冬季,如果发现血压下降,在出现低血压问题或血压低而带来风险的前提下,可以考虑调整用药方案,但不建议完全停药。此外,一些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常用药物,如控制心率的药物,控制血脂的药物等等,就更不应该自行停药。

管住嘴,迈开腿 平衡膳食,少糖、少动物内脏、少胆固醇,盐适量;多瓜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夏天护心食物瓜果有玉米、莲子、冬瓜、苦瓜、芹菜、西瓜、桃子等。夏季以清补为主,例如荷叶二花粥可清热解暑、除烦利尿,适用于暑热症及高脂。此外还应避免过度冷饮,大多数心血管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气阳不足的情况,冷饮会损伤体内阳气,进一步加重气阳虚表现。夏季室外高温,合理安排室外活动时间,切忌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湿热时锻炼, 可在晚间天气凉爽时散步或行中医导引术(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合理补水,适时补充钾钠盐 建议少量多饮;此外,可以在白开水中加点盐,多吃些含钾的水果如橘子等,维持电解质平衡。

平和心态,保证睡眠 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是冠心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中医认为的“心主神明”,调整心神可调整五脏之神,维持机体平衡。故平复情绪是维持健康的中医方法。相关研究发现睡眠问题会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代谢、免疫等系统的生理活动,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夏季昼长夜短会影响睡眠质量,因此,要养成睡子午觉的习惯。

注意温差控制 首先要注意调节空调房的室内温度,一般与室外温度的温度差以5 左右为宜,温差过大,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老年人也不可因节约电费而不开空调,适度降温,也是减少高温带来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方面。其次,避免冲凉,洗澡时水温与体温接近为宜。忽冷忽热极易导致血管痉挛,血管收缩强烈,造成血压波动大,血管的耐受性一时不适应,易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针灸、耳穴压豆法等方法防治心血管疾病 针灸和耳穴压豆都是中医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养心护心穴位众多,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按揉内关、膻中等穴位以疏通经络、宁心安神。耳穴压豆中的冠心止痛方可有效缓解冠心病、心包炎等引起心前区疼痛,方法为取耳穴心、冠状动脉后(位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贴一侧耳穴上述各穴,每日按压4次,每次每穴按压40次,5天交换1次,10天为1疗程。

夏季最宜养心,注意这几个小细节心脏更健康

夏季最宜养心,注意这几个小细节心脏更健康

夏季最宜养心,注意这几个小细节心脏更健康


定期体检 体检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调理。尤其是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等高危对象, 都应定期 (至少每年1次) 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钠盐   夏季   耳穴   阳气   养心   冠心病   心血管   高温   心血管疾病   心脏   中医   细节   风险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