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春去也,又名《望江南》、《忆江南》、《江南好》和《梦江南》。唐刘禹锡有《忆江南》:“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后便以春去也作为词牌一种。

古人描述的景观状况可能和现在不同,因为很多条件都变了,所以,阅读时要想像当时的情况。


麅子崮,大石矗轮囷。波海参天无畔岸,甘龙顶外日黄昏,路指八仙墩。

麅子崮,大石矗立,像一个圆形的谷仓。

甘龙顶,在太清宫附近,周至元《游崂指南》:“太清宫,在东南海滨。后倚宝珠山,左为甘龙顶,其前平阔处为海印寺,旧址劳山头。去宫东可八里,八仙墩及张仙塔在焉。”

八仙墩位于崂山头西南侧,在一刀砍斧劈般的断崖下面。断崖高约70米,南北长200米,石色褐黄,五彩斑斓。岩下散布着十多方大石,高约3米,长阔5-6米,上平如削,高低方圆不一,石色与壁同,光彩耀目,如锦似绣,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这里歇息,故得名。此处巨浪排空,状如鼎沸,怒涛撞壁,声若惊雷,山摇摇欲动,岩岌岌欲倾,扣人心弦,惊险万分,在崂山十二景中称“海峤仙墩”。明高弘图《劳山九游记》中,誉为崂山“第一奇、第一丽”之景观。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狍子崮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麅子崮(麅同狍)位置

金刚崮,负日紫磨光。千仞凌虚天倚杵,结跏努目看沧桑,万劫亦寻常。

金刚崮,位于铁瓦殿西企鹅峰南,直插青天,恰似一威猛金刚傲立群峰之中,故得名。这是原注释。但看地图,天泉西有一金刚崮,显然不在铁瓦殿西。所以,名字有重复是存在的。

光光崮,俯视小王村。日出扶桑金炤耀,桃都鸡唱迓东君,望海石为门。

光光崮,位于王哥庄西南的二龙山上,形似铜打击乐器而得名。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光光崮的位置


凌烟崮,天外碧岩峣。杰出华楼标绝顶,左携高架石王乔,鼎足峙云霄。

凌烟崮在高架崮西。磊砢如堆阜,自峰阴援壁始得上,一不慎即坠深涧。巅平衍可列屋宇。有丘,为老师傅坟。下即云岩子藏蜕处。秦仲明诗:“万叠灵烟插碧霄。昔年青鸟故相招。瑶台一去无消息,草木山深久寂寥。”朱铎诗:“崚嶒怪石锁山烟,飞渡山间不老仙。留得祖师衣钵在,洞天胜迹自年年。”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凌烟崮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凌烟崮的位置


凤凰崮,昂首俯华阴。慧炬钟鱼禅呗起,福堆灯火市声沉,日暮一登临。

凤凰崮在华阴,其下为慧炬院,东为福堆。


老乌崮,铁色望中赊。天际孤骞疑啄日,翠微影里乱飞鸦,落日带明霞。

老乌崮在滑溜口东南。滑溜口,是崂山的著名山口之一,又名牡牛岭。此处地势甚高,海拔1009.4米,因岭口皆为沙石且坡陡,光滑不易行走而得名。该口为一多岔路口,由该口北上约6公里可直上巨峰,西北去2.5公里可达蔚竹庵,东行则能抵棋盘石、明道观、刁龙嘴和返岭后。四周多植落叶松,郁郁葱葱,覆盖遍山。


琵琶崮,造物费雕镌。石作檀槽浑紫色,松涛搠搠起山陬,风送四弦秋。

琵琶崮在土堑岭西南。


那罗崮,卓立石门山。俯瞰中心云四面,长河如带月如烟,钟梵出云间。

那罗崮在石门山的中心崮东。两石相罗,周数百围。游者自西北而东而南始得登。上平如砥,环观海山,势甚高旷。其东有两峰,壁立万仞,而相距仅可丈许,光滑斩截若加磨砻。复有石条二,横置其上,若井字然。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那罗崮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那罗崮位置


比高崮,天外影颀颀。妆点额黄留晚照,平量腰素锁朝霏,烟视自然碑。

比高崮在劳顶。峭拔若与巨峰争高,故名。比高崮,即“美人峰”,环绕崂山巨峰的山峰之一。海拔1083米,相对高度约100米,山体笔直陡立,顶部比较平坦。从西侧看,好像比巨峰还要高,大有与巨峰试比高的气势,故而得名。该崮又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面向巨峰含情凝望,因此还被称为“美人峰”。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比高崮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比高崮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比高崮的位置


丈老崮,痀偻倚天门。平揖大台相伯仲,俯携小扁若见孙,冷眼阅千尘。

丈老崮在崂山北支,大台、小扁,并崮名。丈老崮,又名丹炉峰。位于巨峰北200米,海拔1100米。山头由数组花岗岩裸岩组成。峰顶较平坦,可容数百人,是观日佳处。该峰是仅次于巨峰的崂山第二大高峰,山峰顶部北侧一组裸岩似“丹炉袅袅”,故名。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长老崮(丹炉峰)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长老崮(丹炉峰)的位置


元帅崮,抗手对将军。环侍云峦严羽卫,朝宗天汉拱钩陈,气象域中尊。

元帅崮在南九水,危峰插天,气象雄伟,其左将军崮在焉。


摩头崮,峰以响云名。昂首霄空裁咫尺,荡胸云气自纵横,石作马槽形。

摩头崮,位于天门峰之西,是响云峰的俗称。山峰顶上形似两锥尖直向天际。


天眼崮,平视小蓬莱。日照鹤山堆瑇瑁,云开马峡涌瑶瑰,缥缈聚仙台。


龙穿崮,一穴镜中圆。州长地辛收药龙,泉流天乙韵琴弦,柱后访河源。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远观龙穿崮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龙穿崮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龙穿崮的位置


秋千崮,影出绿杨颠。一洞贮云三伏冷,双峰负日半空悬,孤啸挟飞仙。

秋千崮位于登瀛风景游览区,在茶涧西南,该崮双峰高对,势尤雄拔,外形酷似一座秋千,故名。夕阳返照,景尤奇丽。崮下有冷云洞,山中木瓜成林,秋色斑斓,为劳东胜赏。


锥儿崮,脱颖出云间。卓地云根增突兀,刺天峭崿自孱颜,造化巧难言。

锥儿崮在三标山,为崂山向西北延伸的一大支脉,分干脊、东北、西南三个分支。干脊分支自三标山起,南行为肥儿崮、中华崮,东过劈石口,南为锥儿崮、大劳崮。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锥儿崮(文笔峰)(网图)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锥子崮(?)


幕云崮,表里白云封。天似穹庐迷蜃气,风吹钟梵破鸿蒙,变化看神龙。

幕云崮在美人峰下,巨石嶙峋,势如跃舞。


流水崮,风籁韵天琴。峭壁流丹开一罅,飞泉泻玉落千寻,铁瓦殿崎嵚。

流水崮在铁瓦殿避牛石屋前。流水崮是巨峰白云洞的俗称。周至元《游崂指南》:“白云洞,俗名流水崮。去铁瓦殿东可二里,绝岩壁立,中裂为隙,水自隙中下坠,琤琮有声,落地成潭,味甘而冽,为流清河发源之处。其旁有洞,穹窿朗敞,内可容数百人,为朝阳洞。往昔山民牧牛者至,夕则将牛驱其中,故俗呼之谓‘避牛石屋’”。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流水崮(圣水庵白云洞)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流水崮(圣水庵白云洞)的位置


龙泉崮,俯视苟树台。天外苍虬长剑倚,日边青鸟小槽回,万壑起风雷。

龙泉崮在劳顶东支,前临苟树台及小槽。


大劳崮,地接五茶高。积铁云中超万劫,涯丹霞外峙三标,天乐响琼璈。

大劳崮位于太和观附近的双石屋村之北,崮顶两岩对峙,瀑从峡间飞下,如长剑倚天,涧水东流为异云河。大崂这个词很熟悉,但大崂崮地图上看不到,不敢确定是哪个山头。


三层崮,路险不堪攀。峰仰天门如列障,涧穷上苑一探源,红叶蔚奇观。

三层崮又名“仙台峰”、“灵旗峰”,位于巨峰东南,秀削而薄,如旗展开,故名。又因山顶有三小峰东西排列,俗名“三层崮子”。蓝水《崂山古今谈》:“灵旗峰,又名仙台峰,在巨峰左侧,其高仅次于巨峰。”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三层崮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三层崮(灵旗峰)


纱帽崮,书卷与齐名。弹月桥边迎暖翠,观川台畔落层青,最好是秋晴。

纱帽崮位于南九水之东,有一大二小三块巨石组成,形似纱帽而得名。

行走崂山之读诗词赏美景:黄公渚的《春去也》

不知道中间的是不是傻帽崮


参考刘怀荣《崂山集校注》

(——谢谢阅读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崂山   华阴   仙台   石屋   周至   比高   纱帽   又名   美景   诗词   流水   位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