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观 - 产量下滑、减值损失,加加食品能否逆袭“抢回”市场份额?

消费市场观 | 产量下滑、减值损失,加加食品能否逆袭“抢回”市场份额?

年报数据展示

消费市场观 | 产量下滑、减值损失,加加食品能否逆袭“抢回”市场份额?消费市场观 | 产量下滑、减值损失,加加食品能否逆袭“抢回”市场份额?

主要会计数据

年度综评:2021年加加食品的营业收入为17.55亿元,同比下降15.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80亿元,同比下降145.4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2.69亿元,同比下降3.30%。
消费市场观 | 产量下滑、减值损失,加加食品能否逆袭“抢回”市场份额?

主营业务分产品情况

主营业务分产品情况方面,酱油类的营业收入为8.61亿元,同比下降15.29%,毛利率为27.18%,同比下降7.76%;味精类的营业收入为0.62亿元,同比上涨4.93%,毛利率为17.40%,同比下降13.85%;食醋类的营业收入为0.73亿元,同比下降26.41%,毛利率为30.76%,同比下降3.23%;鸡精类的营业收入为0.83亿元,同比下降23.77%,毛利率为%,同比下降5.85%;食用植物油的营业收入为5.51亿元,同比下降14.17%,毛利率为%,同比下降14.01%;其他的营业收入为1.26亿元,同比下降15.29%,毛利率为%,同比上涨2.40%。

消费市场观 | 产量下滑、减值损失,加加食品能否逆袭“抢回”市场份额?消费市场观 | 产量下滑、减值损失,加加食品能否逆袭“抢回”市场份额?

年报中提示的公司日常经营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

1、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

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3、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媒体声音

消费市场观 | 产量下滑、减值损失,加加食品能否逆袭“抢回”市场份额?消费市场观 | 产量下滑、减值损失,加加食品能否逆袭“抢回”市场份额?

经济观察报

《加加食品由盈转亏,实控人此前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在实控人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十余天后,加加食品交上了并不理想的2021年成绩单。根据加加食品4月20日发布的2021年财报,去年其营业收入17.55亿元,同比减少15.34%,净利润-0.8亿元,同比减少145.48%,由盈转亏。

加加食品在财报中提到,影响去年经营业绩的主要原因是,2021年调味品行业回落,受新零售渠道对传统渠道的冲击影响,该公司占比较大的传统销售渠道收入减少,导致整体营业收入下滑。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影响了全年整体毛利率的下滑,去年年末才对产品进行了提价。此外,还有销售费用增加以及计提减值准备等原因。

加加食品所提到的成本上涨以及新渠道冲击,也是其他调味品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此前,另一家调味品企业人士也向记者解释,对于调味品企业来说,社区团购的冲击很大,其问题在于部分产品与传统渠道重合,但是售价又低于传统渠道,直接冲击到了商品的价盘。海天味业也曾公开表示,公司花很大精力研究社区团购的脉络、模式等,2021年海天味业还专门设了相应部门对接社区团购渠道。

除了行业的共性问题之外,加加食品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1996年成立的加加食品,于2012年1月上市,当时被誉为“中国酱油第一股”。虽然上市走在了行业前列,但是加加食品的业绩却一直掉队。上述调味品行业人士的观点是,加加食品的掉队与其公司战略有关。根据加加食品2021年12月举行的投资者关系活动的记录,2015年-2018年之间加加食品施行多元化战略,不断尝试进军电商、餐饮、高端消费等不同领域。2019年至今的战略则调整为重振旗鼓,聚焦减盐大单品,而在同行眼中,2019年开始重新梳理产品结构、渠道,错失了行业发展的良机。

加加食品在2021年财报中表示,2022年整体市场受到品牌分化、渠道多元、消费升级等多种因素影响,将更加复杂多变,加加食品需紧紧抓住产品、渠道,依靠创新、变革,在业务、管理、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基金报

《发生了什么?语文老师“下海” 成百亿酱油大王 如今一家三口成“老赖”》

4月8日晚间,加加食品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杨振、肖赛平(杨振之配偶)、杨子江(杨振之子)、以及公司监事会主席蒋小红因合同纠纷,被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

加加食品表示,公司实际控制人以及监事会主席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为宁夏可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担保而产生连带清偿责任,并非个人直接债务。上述人员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可能对公司形象有负面影响,但暂时未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实质性影响。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现在大家常见酱油瓶所用的瓶盖——打开酱油瓶外盖后直接拉开内盖即可倒出酱油的方法是加加创始人杨振首创。1962年出生在湖南的杨振,虽然家境贫寒,但却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湖南益阳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端上了“铁饭碗”。但杨振并不满足于拿“死工资”,工作两年就选择了辞职下海。在做酱油生意之前,杨振在“商海”摸爬滚打了十年之久,从搞养殖到做隐形纱窗的技术转让和推广,起起伏伏,但也成为当地的“万元户”。

回顾历史,90年代走出来的几大消费品牌,无一不是通过疯狂营销和品牌推广,而家喻户晓的。加加酱油也不例外。打广告,这是当时的酱油企业从未做过的事情,杨振做了首个吃螃蟹的人。广告效应让加加酱油迅速为老百姓所知。2004年,加加食品年营业收入达到5亿元;2012年,加加食品营业收入增长到16.57亿元,在当时国内调味品企业中独占鳌头。2008年,杨振开始着手筹备企业的上市,2012年1月6日,加加食品在A股上市,成为中国酱油第一股。

没曾想,对于加加酱油来说,上市即是巅峰。截至目前,加加食品较上市之初的总市值下跌约200亿。2021年是加加食品上市以来首次亏损。但是加加酱油早已掉出国内酱油行业的第一梯队。2020年,加加食品营业收入20.73亿元,不到同期龙头企业海天营收的十分之一。当年招股书中,并未被加加食品列为主要竞争对手的千禾味业,也在2018年开始赶超了加加食品净利润额。

券商研报摘要

消费市场观 | 产量下滑、减值损失,加加食品能否逆袭“抢回”市场份额?消费市场观 | 产量下滑、减值损失,加加食品能否逆袭“抢回”市场份额?

浙商证券

收入下滑主要系公司受到社区团购的冲击和消费需求的下降,为保存量市场开展了大量的产品促销和搭赠活动,从而造成客单价的下滑。公司已于2021年11月进行产品提价,提价幅度3%-7%,新价格传导已基本完成,预计随着产品结构调整的进程加快,高端价格带产品占比快速提升,价增将驱动收入实现较高增长。公司“三扩”(扩经销商、扩渠道、扩终端网点)战略取得一定成效,进一步夯实存量市场。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化传统渠道,与经销商共同探索大商模式,更高效的整合全国渠道资源;并已着手布局新媒体、社区团购、餐饮等新渠道,开拓增量市场。盈利能力有待提升,短期业绩有望改善。中长期来看,公司组织变革持续深化,降本增效下业绩弹性可期。

消费市场观 | 产量下滑、减值损失,加加食品能否逆袭“抢回”市场份额?

经观商业 出品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经济观察报、中国基金报、浙商证券

经观商业

微信号 eeobusiness

走在理性、建设性的道路上

消费市场观 | 产量下滑、减值损失,加加食品能否逆袭“抢回”市场份额?感谢你读到这里,请让我知道你在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被执行人   食品   酱油   净利润   调味品   产量   损失   渠道   行业   产品   公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